分享

清朝流行的“宰白鸭”,到底多残忍?官员主动辞官,皇帝差点崩溃

 where5 2022-02-22
晚清时期盛行“宰白鸭”,所谓的“白鸭”并不是人们吃的烤鸭板鸭,而是代指顶替凶手认罪伏法的贫苦百姓。这些贫苦百姓为了钱主动送死顶罪的行为,就像为了吃食自投罗网的白鸭,因此被称为“宰白鸭”。


清朝文人陈其元在《咸庸斋笔记》中记载:“福建漳、泉二府,顶凶之案极多,富户杀人,出多金给贫者,代之抵死,虽有廉明之官,率受其蔽,所谓'宰白鸭’也。”这种“宰白鸭”的现象多处于我国南方,特别是福建漳州,泉州两处。并且这种现象就连清正廉明的官员都拿它没办法,这又是怎么回事?


多说无益,直接摆出一个真实案例就可以简单的了解其背后的黑暗和残忍。同样是出现在陈其元的《咸庸斋笔记》中,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作者陈其元的父亲是一位地方官,在他任职时遇到一个斗殴杀人的案件,死者20多岁,且身上多达十几处创伤。而前来投案的凶手却只有十六岁,还非常瘦弱。
明眼人都知道其中必有蹊跷,奈何凶手一口咬定就是自己一个人所为,即使陈其元父亲对他说会判处他斩首也矢口不移。然而陈其元父亲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好官,他一来不愿看到真正的凶手逍遥法外,二来也不想看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枉死,于是再三开导少年,终于少年忍不住,对他哭诉道,自己就是人们口中的白鸭。


就在陈其元的父亲认为案件将破时,却发生了逆转。第二天原本坦白的案犯又矢口否认,说人是自己杀的,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案犯坦白后,他的父母找到他,并且警告他,称卖他当白鸭的钱已经用完了,如果他要翻案,最后一家人都会不得好死,还质问他是不是要害死一家人。这位少年冥思苦想了一整夜,无论如何都是死,总不能再害了父母,因此最后他还是没有选择坦白。


陈其元的父亲即使知道这件事的真相,却依旧无法追查下去,因为除了他之外其他官员都不愿意深究,官官相护之下草草了结了此案。而陈其元的父亲在案件完结后,就辞官归乡了。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宰白鸭”在清朝中后期依旧成为南方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宰白鸭”会发生其实也有着历史原因。
最根源的原因还是吏治腐败和百姓生活水平低下,每一位被宰杀的“白鸭”,无一不是自已愿意的,而能够让他们自愿赴死的,除了金钱也没有其他东西。设想如果每个人都过得安居乐业和谐美满,又有谁会愿意成为替死鬼。就比如案例中的少年,可以说是被生活和他的父母活活逼死。


除此之外,吏治腐败也是重要原因,清朝中后期贪官污吏横行。官员为了确保自己在任时的政绩,巴不得无事发生,即使发生案件也想要快速结案。至于真相是否如此他们并不关心,毕竟“凶手”已经认罪,他们也没必要追究下去。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冤假错案频发。

当然也不是没有正直的官员,就比如陈其元的父亲,是一个为民请命的清官,然而在晚清腐败黑暗的官场,这群清官显得格格不入,最后也只能被排挤出团队中心,下场好的辞官归隐,下场差的可能还会因此丢掉性命。


久而久之,就连清官都束手无策,就连皇帝知道后也没有好办法。道光皇帝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在得知这一事件后多次想要彻查,却差点被气得崩溃。上层官员遮掩庇护,底层官员屡禁不绝,最后道光也只能够听之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