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堆与山

 江北大汉 2022-02-22
我家乡小城的东北角,有个小小的公园;公园的东北角,有个小小的土堆。这土堆很有可能是从前什么时候开挖护城河的时候留下的,因此,其长度和高度都十分有限:其南北长不超过100米,东西长不超过50米;其高度就我目测下来,只在10米上下,也就相当于今天三层楼那么高。而在50多年前,当我还只有78岁的时候,经常跟巷子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去公园玩;去公园玩,爬山则是不可或缺的节目。而“爬山”,就是指的爬这座土堆。
明明是“土堆”,为什么却在孩子们的嘴里却变成了“山”?那是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眼里,这土堆大得很,也高得很。可在今天,当我在临近花甲的年龄上回首这一切的时候忽然发现,“山”的说法真的非常可笑:如果三层楼高的土堆就被称作山,那么,海拔上千米的泰山是什么?海拔平均高度超过4000米的喜马拉雅山又是什么?
这些年我差不多每年都要远足一两次。我见过的山不能算是很多,可江西的庐山,福建的雁荡山,山东的泰山等我还是见过几座的,也攀爬过它们的。跟这些山相比,我家乡公园里的那土堆甚至都不能算是土堆,与真正的山更是何相差止十万八千里!之所以这样说,这些山高大雄伟是一个方面,攀爬之时需要有一定的胆量,也需要一定的体力,哪里是一口气、一两分钟就能登顶的土堆所能相提并论的?——登泰山,我从山脚一步步上去花了近5个小时;而在泰山之巅俯视脚下的一切的时候,那感觉与站在土堆顶上向下张望的感觉也是大不相同的:前者壮阔、雄奇,后者平凡、平淡。
为什么昔日与今天我对“山”的看法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是我曾经反复思考的问题。我以为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我的视点和视角与视野发生了变化:小时候因为没有见过真正的山,也因为自身的高度十分有限,并且乃是以仰视的方式去看那土堆的,自然觉得那土堆十分高大乃至雄伟;而今天我自身的高度今非昔比,并且见过了太多的真正的高山,因此,那土堆也就回归了它的本色。可以想象的是,假如我有机会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世界之巅上俯视脚下的一切,一定会有另一种感觉。
因此我以为一个人的阅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真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自然我们也可以说,当一个人拥有了更加丰富的人生经验之后,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认识可能更深刻、更准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