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本来是个贤妻良母 近日剪片子,是2013年前后拍摄的一组王大姐的视频素材。 王大姐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文革期间高中毕业,好不容易有了一份工作,在居委会做会计,她一直做到退休。 和王大姐相识于本世纪初,她那时四十多岁,看起来比实际年纪显年轻,在我的眼里她漂亮又能干,不亏是昭君故里人。她相当理性,生活能力强,社会经验丰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超一流,一直很佩服她。 后来,慢慢熟悉了,听说她独身生活,有点替她遗憾,这么好的女子,仅仅因为残疾就失去了正常的婚恋,没有情感的慰藉,令人心疼。 又听说,她帮着弟弟妹妹带孩子,从婴儿时孩子就跟着她,一直到上大学。听她讲过一些家事,发现她对带孩子,孩子的教育全都有特别丰富的经验。我以为,她相当于做过母亲了,因为亲手带大过一个孩子的人,就是母亲。比如我妈,虽然生了四个孩子,带孩子的事情主要靠我奶奶,我妈对带孩子这件事不仅不擅长而且许多具体的事情全不懂,这是后来我们在她面对孙辈的时候发现的--她不会带孩子,没有能力处理孩子的吃喝拉撒。 在我看来,真正做过母亲的意思是:知道怎么带孩子,怎么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小病大病和日常生活的照料,那是非常需要常识和经验的,并非生了孩子的人就会做母亲,那是需要学习并实践的。 基于这个认知,在我看来,王大姐是做过母亲了。 那些年,我们做了很多公益项目,她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付出者,她把自己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经验用于公益,比如我们的财务事宜全由她来负责,还有各种文档的整理,她做得漂亮极了,后来拿到全省甚至北京去介绍经验,那些资料出自她的巧手,人们赞叹不已。还有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她都是非常有主意有办法的人。 她后来说,正是公益活动的积极参与,她自己的收获也很多,改变了一些固有的偏见,学会了更多的技能,广泛的社会合作改变了她对不同人的看法,打开了视野,拓展了生活空间。最后她说:所有的付出都有收获。 总之,王大姐在我看来实在能干,乐于付出,办事极有条理,如果不是因为残疾,她一定会结婚生子,会是非常好的贤妻良母。 十年前开始拍她,有时候我们访谈,一起聊许多话题。比如:她成长的经历,残疾的影响,残疾人的情感与障碍,婚恋的事,残疾人自我保护的形成,还有她的梦想和渴望...... 隔着岁月,回看她的表达,我有许多感慨:残疾对她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肢体的限制,她特别渴望去远方,因此热爱旅行。刚开始她做背包客;后来骑残摩跟着姐姐的自行车队远行;再后来,她买了一辆全封闭的三轮摩托车,吃住都在车上,过最简朴的生活,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她对远行的渴望源于肢体的限制,小时候,因为不能跟小朋友在外面玩儿,她就在家里读书,所以她爱读书爱思考,凡事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成了一个相当有头脑的女子。 她说:他们那个时代,她所处的社会环境,人们对残疾人是另眼相看的,许多的事与残疾人无关,她只能做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包括婚恋,人们只把条件差的人介绍给她,而不会平等看待她。 她还说:在南宁医院治疗的时候,因为所在的病房全是小儿麻痹症致残的年轻人,大家在一起是平等的,有了“正常”的环境,年轻人之间的情感流动起来,像健全人一样,有那种年轻人之间的情感试探,也有相互喜欢的人,她发现,残疾人和健全人的人性都是一样的,平常是被压抑了,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都有正常人性的表现,没有区别...... 可惜她没有遇到一个正好合适的人,既可以平等交流,没有偏见和歧视,又彼此喜欢,还能勇敢表达...... 她是一个行动能力相当强的人,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就去积极准备,勇敢实践,完成了许多小小的梦想。她对办不到的事情不存幻想,接纳了因残疾肢体被限制的现实。她说:也没有什么公平不公平的,看似偶然遇到了不幸,也就是个人的必然,人生反正没有完美,遇到了就接受就面对。她认为所有的正义都必须靠努力争取获得。 她一直生活得兴致勃勃,充满热情。她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在日常生活里,在旅行中,也在处理大小事务的智慧里。 认识她越久,越觉得她难能可贵,觉得她是非常可爱女子。 冬梅说:美丽的王大姐没有遇到过爱情,挺遗憾的! 她本来就是个贤妻良母! ᴵᶠ ʸᵒᵘ ˡⁱᵛᵉ ⁱⁿ ᵃ ˢᵉʷᵉʳ, ʸᵒᵘ ˢᵗⁱˡˡ ʰᵃᵛᵉ ᵗʰᵉ ʳⁱᵍʰᵗ ᵗᵒ ˡᵒᵒᵏ ᵘᵖ ᵃᵗ ᵗʰᵉ ˢᵗᵃʳˢ. 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无论生活际遇如何,我们都要发愿活得快乐。快乐的人生从接受缺憾开始,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对自己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希阿荣博堪布 好起来的不是生活,而是自己。 坦然面对,欣然接受,从头再来。 --法师 过好每一天,就是过好一生。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或痛苦,或欢悦;或雨雪纷飞,或阳光明媚。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时时更新自我,才会在逆境中成长。--网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