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抑郁症的那些误解||渡过

 新用户3963ynfW 2022-02-23


抑郁症在如今已经不是一个生僻词汇,据2016的官方统计数据报表显示,“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超过一亿,平均13个人里就有一个是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好像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名词。网络上,抑郁症成为热门名词,知乎上“抑郁症”话题讨论人数达111.4万人,微博抑郁症超话有24.7万粉丝,阅读次数达21.5亿;甚至著名音乐APP都有一个外号叫“X抑云”,抑郁好像已经成为一件很普遍的事。但知乎的一位回答者发出这样的反问:
是的,现实和网络似乎不太一样。
现实中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当孩子确诊为抑郁症时,孩子可能会羞于去医院检查,不愿意和别人提起这事。害怕朋友远离,家人嫌弃。
家长也会陷入纠结,不敢把孩子患病的事儿讲给老人和家里的亲戚听,一是怕老人接受不了,二是怕亲戚背后议论纷纷。
确诊为抑郁症之后,孩子还能够拥有正常的生活吗?抑郁状态调整好后,孩子未来找工作会有阻碍吗?住进了精神病院,孩子还怎么在社会中生存呢?
这些问题一直压在父母心中。
 
这一切的恐惧与不安,都来源于患者与家属对于大众的认知:即:
普通人对抑郁症存在偏见,对抑郁症患者存在歧视行为。
那这个认知是准确的吗?普通人对抑郁症会有偏见吗?如果有,那存在怎样的偏见呢?
 
先说结果:调查研究表明,大众对于抑郁症的确存在认知误区。
我们先来看一段调查数据。2019年对抑郁症公众态度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公众对于抑郁症的态度整体偏消极,呈现出以下四类偏见。
 
偏见一:脆弱的人容易得抑郁症
首先,大众并不了解抑郁症的基本概念和发病原因。
就“抑郁情绪是否等同于抑郁症”这个问题,从大数据直接分析可知仅有三成多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概念上有重合的部分”这个正确答案,有七成多被调查者选择了“是不等同的”、“是等同的”、“不清楚”的错误答案,这说明大众对抑郁症和抑郁情绪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所知有限。
对于疾病认知不清晰会导致大众可能会随意使用“感觉我要得抑郁症了”“我抑郁了”这样的语句来形容自己糟糕的心情。这样可能会导致大众对于抑郁症群体的认知出现偏差,认为抑郁症群体可能只是心情有点糟糕罢了,休息一段时间就好了。
就“抑郁症的病因”这个问题,数据显示选项中被选百分比最低的一项为生理上的不可抗因素,仅占4.19%,这说明大众对抑郁症的理解更多的停留在心理层面上,忽略生理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这也导致大众对于抑郁症的主观评价偏负面,认为这个病就是“闲得慌”“没吃过苦”“忍耐力不强”“太脆弱”…..这些描述忽略了生理因素,局限于个体心理因素,并不客观。
在“您认为抑郁症是种精神类疾病还是凭空捏造的无病呻吟”的问题,5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精神类疾病”,对该疾病的医学定义有着准确的认识,虽然仍有11.68%和1.2%的被调查者分别选择了“不清楚”和“纯属无病呻吟的矫情行为”。
上述三个问题反映了大众不了解抑郁症的表现和发病原因,忽视了生理因素,少部分调查者对于抑郁症的看法负面且片面。
这导致了大众对于抑郁症患者产生了刻板印象:
抑郁症是不是就是心情不好?得了抑郁症的人是不是意志力不够坚定,承受不了打击?抑郁症不就是无病呻吟嘛,动不动自杀自残,博得关注罢了。
这样不负责任的主观推断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也让家属感到坦白自己孩子有抑郁症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
 
偏见二:抑郁症患者很危险
普通人对于抑郁症的态度偏向于负面和回避。我个人认为这与大众媒体的片面性报道有直接关系。
首先我们要知道,现在是流量时代,新闻要能够吸引人们眼球才能够博取点击量。因此,现在关于抑郁症的新闻报道多以负面新闻时事消息为主,且为了博取浏览量,标题会直接将抑郁症放在重要位置。
“女子患抑郁症跳河轻生,因微胖浮河上17分钟获救”
“好险,女子患抑郁症欲跳楼,校长递水一把拉回”
……
如果光看标题,可能普通人就会得出抑郁症患者都会做出一些危险举动:“怎么又是抑郁症的人自杀啊”。但其实有数据统计,中国仅有四成自杀死亡者在自杀时患有抑郁症。
可就是因为媒体的片面报道,贴标签式的文字,让普通民众认为自杀的人都是得了抑郁症,抑郁症就是想不开了,抑郁症很容易自杀放弃自己的生命……全然忽略了抑郁症患者强烈的求生本能,看不到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只看到抑郁症患者“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忽略了不同程度抑郁症的不同。
媒体忽略原因的报道从某种层面上对抑郁症疾病本身或是患者本人都加注了一层危险、暴力的意义。例如“男子常抽烟被父母唠叨用剪刀把生殖器剪掉”消息中的“索性”、“抑郁状态”、“惨叫”的字眼更是加中抑郁症患者的负面形象;“坐月子不让玩手机,女子得了抑郁症”的报道,文中着力描述该事件主角“抑郁症产妇”的症状,“绝食”、“带走孩子”、“轻生念头”。
报道者对于这些并发症的关注弱化了当事人本身的病人形象,不关注背后的家庭、生理、心理等原因,仅仅凸显了抑郁症的“冷酷无情”。
以流量为先、“博眼球”式的报道来突出抑郁症以及患者的危害,这让普通人对于抑郁症的第一判断就是容易自杀,容易伤害别人,我还是离得远一点为好,不然万一出了什么事,我可承担不了这个责任。
顺便提一句,以上提到的新闻报道,出自扬子晚报、新京报、人民网等权威主流媒体。
但值得庆幸的是,人的认知会根据周围环境进行调整。抑郁症患者周围存在许多的支持性力量。
在“您若得知身边朋友患抑郁症会如何行动”问题,大多数人均选择与当事人一起面对并且安抚当事人。第二多的比例出现在“视关系好坏”的选项中,这反映了如果身边亲近的人患有抑郁症,人们很愿意提供帮助的。

偏见三:抑郁症还用得着住院?
在“您认为什么有助于缓解甚至帮助抑郁患者康复”的问题相对于去寻求适当的专业医学救助,更多的人认为多做自己喜欢和高兴的事会缓解抑郁症状,其他的方法排在后边,说明大家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了解甚少,这也导致了大众对于抑郁症服药、接受电击治疗、住院治疗等不能理解,还会产生误会:“住院是不是就是神经病了”“这个病还要吃药吗?那是不是很严重啊”
主流媒体如党媒、都市报媒体官微均着力于抑郁症个人案例的报道、对于抑郁症疾病知识普及类报道及抑郁症资讯的介绍三个方面,而对于抑郁症预防治疗、社会救助类主题的报道比例极少。这也让普通人对于抑郁症的救治不够了解,如果听到抑郁症患者住进精神病院的消息,可能会感到害怕恐惧,避之唯恐不及。
 
偏见四:抑郁症的好处很多
这一条其实是针对网络上抑郁症泛滥的现状。
明星吸毒?那是抑郁症了
某名人做出不当行为?那是抑郁症了
某网民四处招摇惹出争端,那是抑郁症不能控制自己情绪。
…….
不知道从何开始,抑郁症变成了一个很好的背锅侠,所有负面行为都可以抑郁症来解释。
抑郁症也成为了部分人眼中的救命稻草。
比如确诊为抑郁症就可以休学了
我抑郁了,大家都应该来关爱我。
因为我抑郁焦虑了,所以我做的行为都是情有可原的。
脱口秀演员卡姆因吸毒被抓,卡姆律师的解释是卡姆患有双向情感障碍,希望能够从轻处罚。
幸好,底下的评论都是在声讨这样的行为

很多时候,你在网络上看到了某些对抑郁症不太友好的言论,这很正常,要扭转大众对于抑郁等精神类疾病的刻板印象,是需要时间的。但是我们不能够仅仅等待大众改变认知,我们要勇于发声,让大众听到我们的声音;勇敢反驳错误言论,为心理科普贡献一份力量;亲爱的,你要相信,世界不是只有恶意,还有一群人在背后支持着你。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