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采访了10岁到50岁各年龄段的女性,想知道女性抑郁的真相||渡过

 新用户3963ynfW 2022-02-23

很难想象,中国抑郁症群体之中,近四分之三的患者皆为女性。2019年2月中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女性抑郁症患病率为4.2%,明显高于男性(3.0%)。而且,从儿童到青少年到成人,女性抑郁症患者在各个年龄段的比重都非常高。

这意味着,学校门口成群结队的小女生,大学宿舍的舍友;同一家公司的女同事;自己的妈妈婶婶大姨;路边晒太阳的老奶奶……这些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人们,她们有可能患有抑郁症。

为何女性容易抑郁?女性身份对抑郁有怎样的影响?

这两个问题,女性抑郁症患者无疑最有发言权。

我采访了10-50岁各个年龄段的女性抑郁症患者,试图得到答案。

01


10+的故事

15岁的阿酒(以下采访人物名均为化名)是渡过青春号的文字组成员,为人热情,在孩子群里她是毫无疑问的“气氛组”。
阿酒在去年5月20日那天确诊抑郁症。
她是武汉人,疫情期间上网课,那段时间是她觉得最糟糕的时间。疫情结束后回到学校,她开始头疼恶心,最后她选择休学。
在阿酒眼里,疫情给她带来的心理压力远不及老师的责备,而导致她抑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压力。
“疫情期间我就是在武汉本地,其实疫情的话对我来说好像没有多大压力,就是不能出门而已,主要压力还是班主任给的。上网课那段时间,我们老师就要求我们背课文,英语课文特别难背,我特别不喜欢背,然后每次背了之后都会被老师骂,因为背的不好,这就让我特别有压力。”
“我其实一直觉得一个人也挺好,但就是当时班级氛围让我特别的难受。班上人很多,而且都不是很熟悉,又属于那种比较紧张的氛围。和初中完全不一样,初中大家都很熟,关系也非常好。

图源:unsplash
阿酒强调说自己家里对她管的很松,给了她非常大的自由,但就是对成绩管的特别严,这让她感觉到压力巨大。除了学习压力外,阿酒还体会到在中学阶段,女生有另一个压力——谈恋爱。
在如今的中学生活内,学习与交友是两个重要主题,而谈恋爱则是朋友间相互攀比的一种“资本”。
“像我们之前那个班上有很多女生都想谈恋爱,但是找不到对象。别人谈恋爱然后看着就很羡慕,自己也想谈恋爱。我之前看别人谈恋爱觉得特别羡慕,然后就跟我们班另一个男生搞了一段恋爱,不走心只是挂个名号。看别人秀恩爱就特别不爽,在女同学之间是会有比较,自己不能落了下风。”
学校作为学习的地方也作为一个社交场所,对于女生来讲,社交压力会更大,“合群”成为隐形的规则,而“攀比”与“竞争”从学习成绩延伸到了情感关系上。
 

02


20+的故事

23岁的句句同为渡过青春号文字组成员。她居住在福建,19岁如愿考上本地一所大学。开启大学生活后不久,她留意到自己状态并不好,在网络上进行心理咨询后选择就医,确诊为重度抑郁症。
对于句句来说,大学生活并不如她想象中那样自在,在离开父母安排的高中生活后,自由的大学生活让句句感受到迷茫。面对集体住宿的生活,同学间的沟通,与高中截然不同的学业,以及自己未来的规划,句句感到不知所措。

图源:unsplash

现在句句回想,自己当时的迷茫可能来源于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
“因为身边很多人说女生去当老师啊,然后去当幼教什么的,就是大家会更多偏向于女生不要做跟男生一样的工作,女生不要读理工科。很多家长会希望女孩子不要去太远的省份读书,就跟不希望女儿远嫁是一个道理。”
对于句句来说,导致抑郁的另一导火索是情感问题。
“我之前笨笨的,没有怎么跟男生相处过,所以就遇到了很多问题。自己没有处理好感情问题,然后落人话柄。当时我的感觉是很多压力随之而来。就比如说一开始是我追那个男生,然后我朋友就觉得女生追男生就有点自轻自贱,我当时听到这些评价会觉得挺受伤。为什么男生去追女生天经地义,女生追男生就不行呢?“
步入大学,更多感受到的是孤独,和高中不同,大学一般难以有朝夕相处的朋友,室友关系也不一定亲密。孤独感带来的另一个人生议题就是爱情。如何处理情感问题,是句句不曾遇到过的,关于情感方面的指责也成为她内心的压力。
句句不是独生子女,她还有一个小她8岁的弟弟。女儿与姐姐这两个角色让句句也感到难以胜任。她认为做女儿就是要让父母省心,做父母的贴心小棉袄,情感上给父母支持,学业上让父母省心。而作为姐姐要起到榜样作用,让弟弟能够看到姐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弟弟朝着好的地方走。句句感觉整个家庭里,她很照顾弟弟的感受,会倾听弟弟的想法,帮弟弟进行心理疏导。
“抑郁的时候,我觉得作为一个女儿,我没有做好女儿这个角色,作为一个姐姐我也没有起到示范作用。”
但句句也表示:
“我觉得这个病让我可以更好的去认识自己。我小时候是很活泼的,后来因为在学业上或者各种经历中,我就慢慢变得很内敛。生病之后我开始找到我自己了,又重新变得很活泼,话很多,然后大家都说我是话痨(笑)。”
 

03


30+的故事

图源:unsplash
90年出生的小王,赶上90后的火车头,如今来到31岁的站台。
在国外读大学的小王被老师发现多次缺课,老师“抓”小王去做诊断。
大二确诊,转眼间已到了而立之年。
回忆当时的自己,小王总结到:
“我当时很耗竭。我在三四年中一直处于非常happy的状态,就是超级的equity,会同时做好多事情,别人看到都会吓到的那种状态,所以这种能量就可能真的烧完了吧。然后另外一个就是那个阶段正好开始反思人生,就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人类这个种族也要灭亡的,地球肯定会消失的,这些都是注定的嘛,然后就觉得我的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跟别人不太一样,我没有什么创伤啊、家庭啊、情感啊这些,甚至学业压力也没有那么大,我就只是因为找不到意义,所以不想干了,就这么简单。”
谈起现在的状态,小王笑着说,最近让她感觉到压力比较大的就是婚嫁。
“你知道三十岁的姑娘也可能是二胎的妈妈,我的同龄人们已经有母性的光辉了,出门身上一股奶味,被包里背着尿布这种感觉。我感觉我的时间表跟大部分人的时间表不一样,的确是有压力的。而且过了最佳生育年龄,对自己和宝宝都不好。”
小王还提到,女性在职场上也会比较难,30岁未婚未育的女性找工作很艰难,因为公司不太想要招募员工后,然后员工休婚假休产假,甚至休二胎产假。未婚未育的女员工在职场有些“棘手”。

图源:unsplash
同在30+年龄段的鸢尾花,迈入39岁的生活。
去年国庆假期,她策划了一次自驾游。旅行前她已经感觉自己有些疲惫,而且丈夫当时有事不能加入旅行,但看着孩子期待的眼神,她还是选择带着两个女儿和老人自驾游。一周驱车几千公里,白天带大家旅游,晚上伏案处理公司的紧急事务。在母亲与职场人两个角色的压力下,国庆假期后她感到自己极度疲惫,在三甲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
鸢尾花一直在调整与改变自己的状态,现在回想起来,她认为自己当时的家庭缺少支撑感,尤其是丈夫给到的支撑感比较少。鸢尾花夫妻俩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理念不太一样。
丈夫是在农村长大,她在城里长大,丈夫小时候散养状态考上大学,他认为孩子这么好的条件其实不用怎么管。但鸢尾花不这么看,她认为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很大,不仅是物质上要操心,学习上要操心,还有精神世界也要关注。养育一个孩子压力已经巨大,二胎出生,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也成为压力源之一。再加上照顾老人的压力,鸢尾花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支撑比较少。
“女性本身情感比较细腻。中国的男性在理解女性这方面不太称职,他们在从小被教育的时候,就没有学会如何关心女性情感方面的需求。中国的男孩子就觉得我赚钱养家这就可以啦!我就尽职尽责啦!但是家庭生活有很多地方要用心,需要更多情感上的投入和支持,光是物质上的可能还不太足够。还有有时双方沟通不够深入——说话语言方式方法上的问题,可能让双方误会。双方感觉是在沟通,实际上是在吵架,或者互相指责、埋怨,话题深入不下去,自己的需求没有说出。”
鸢尾花同时也感到,自己有时会有控制欲,总是通过否定丈夫的教育理念来显示控制欲,没有经过良好的沟通,到之后丈夫感到对孩子的教育插不上手,逐渐放弃参与。在面临压力时,她也感到孤立无援。
“后来我调整了方式,就是我们一起沟通这个事情,我们可以探讨每一个人的想法、做法各有什么利弊,然后共同决策。我发现跟他一起沟通之后做的决定,他是能参与进来的。我现在来看,我生病前的状态其实就像是一个封闭的自己。生病之后通过治疗、学习,我更开放了,也没有这么多预设了,感觉是很好的转变,是往很积极的方向去转变。
 

04


40+的故事

图源:unsplash
45岁的西西弗是一名英文编辑,有一个上小学的儿子。
据她描述,自己生病并没有特别多外在压力,家庭和睦、工作顺利,虽然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但是老人身体康健,她并没有感受到持久的压力源。
回忆生病前的日子,西西弗认为自己的转变出现在一件突发事件上。
儿子所在的幼儿园要重新翻修,孩子得转移到安置点上学,或者更换幼儿园。这件事让西西弗感到愤怒。不想让孩子到条件较差的安置点,也不希望孩子面临转校需要重新建立人际关系的难题。西西弗认为她自己是一个有点儿完美主义的人,这件事使得她感到焦虑与愤怒,足足半个月才缓过来。
“我没有想过要做一个完美的妈妈,但是我觉得我儿子处在一个特别满意的教育阶段突然被中断,而且这种中断并不是天灾,而是出于“人祸”。其次就是愤怒,对园方的愤怒,他们处理事情态度很糟糕。我发现我大概是有半个月就完全没有睡好,天天都想着这件事情。我就觉得忽然这个世界就变了,在镜子里面看见我头发白了很多。这都是一些小的事件,最后好像是真的越来越不行了。”
看了医生之后,她描述说自己“变成了一个官方认定的抑郁症患者”,那时的西西弗感到痛苦与不安。
“我一直都会在想人活着的意义,不是说我遭受了什么打击,我觉得活不下去了,而是我天生就在想活着有什么意义呢?在我当了妈妈之后好多年,我都没有在想这个事情,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孩子养大就好。但是在我抑郁之后,我又开始重新思考人活着的意义。”
在西西弗看来,女性的身份并没有给她带来明面上的压力,她感觉自身性格对自己抑郁影响会更大一些。而且女性到了更年期身体会有一些变化,这也会让女性情绪不稳定。
在她看来,男性不太爱求助,男性患者少不代表男性抑郁症患病率不高,很多人不愿意求助。
并且,压力会光顾每一个中年人,不分男女。
西西弗是这样解读自己的经历:
“在我渐渐变好的时候,我会觉得我好的时候比我没病的时候会更好。我好像重新从一个渠道来思索我的人生,来思考我的过去,给自己一个重启的机会。我特别享受,我现在四十几这个年纪的状态,因为四十不惑嘛!”
 

05


50+的故事

图源:unsplash
在南京某医院工作的暮雪今年要满50岁,访谈时特别健谈,很热情的分享了许多自己的往事。
从读书到工作,从结婚到生子都很顺利的暮雪,在五年前突然面临了一个自己未曾预料到的事件。
自己与自己的下属收到举报信,举报信里的内容全是对暮雪的辱骂之词。暮雪收到信后回想一番,大概明白是谁寄送的,但又碍于同事关系,并且自己也没有直接证据,愤怒只能压抑在心中。那时在暮雪面前完全不能提到“举报信”三个字,甚至看到路边绿色的邮筒,她都会想要逃离。
“时间长了之后,我感觉我的心情就慢慢好像变得抑郁了。但当时我不知道我是抑郁啊。我突然发现上台发言我会很紧张,有时发言发到一半我就会手心冒汗,一下子很紧张。但我当时不知道那是焦虑发作。有一天早晨起来之后,突然感觉整个人不行了,心慌、胸闷,天旋地转,又不想吃东西,恶心拉肚子,一个月就瘦了十几斤。”
在暮雪看来,女性患抑郁症有生理因素又有社会因素。女性经历青春期哺乳期更年期都是会影响自己的状态。此外,对于四五十岁的女性抑郁症患者较多这一现状,暮雪给出了另一个角度。
“在70、80年代,女性受教育程度比男性相对而言要低一点。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更多可能就利用本能、利用感性来思考问题,这样子可能容易钻牛角尖。”
对于自己目前的状态,暮雪表示很满足。
“我老公特别照顾我,生病之后特别能理解我的状态,孩子曾经不能理解我的状态对我说“妈妈我感觉全家人都围着你转”,我老公当时到我儿子房间里聊了半小时。……特别特别难的时候,我觉得渡过社群里的伙伴给了我很多帮助。我真的一开始觉得自己生了这个病之后,就感觉就我的人生就完了。后来看到群里那么多伙伴,就觉得我好像也不算孤独也不算是很难过。有这么多人在,我就不害怕了。”
 

06


女性的故事

从15岁到50岁,我们倾听了6位女性的故事。
从她们的经历中可以看到,女性对于关系非常重视且敏感,在学校阶段受同学、室友影响较大,之后还要面临爱情关系与职场关系的处理,到了结婚生子的阶段要面对婆媳关系、亲子关系等。
女性,在关系中抑郁;
但女性,也在关系中疗愈自己。
15岁的阿酒加入渡过青春号,用文字发光发热,结识了许多小伙伴,她想对大家说:所有的女性都做自己就好,不必太在意外界的声音,不用为身材、容貌所困扰;
23岁的句句正在筹划一个新栏目,生起当记者的想法,她想对大家说:在你成为一个女性之前,你首先是一个人,不要被自己女性的身份框住了,你可以去做更多你想做的事情;
31岁的小王正在主持一档直播节目,节目越办越红火;她想对未来的自己说:年纪越大越值钱哈哈;
39岁的鸢尾花在调整自己的家庭关系,语气变得轻松起来;她想对40+的伙伴说:这个年龄对于女性来说是刚刚好的。既成熟又美丽大方,而且有很多经验,现在想改变一切都来得及,后面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45岁的西西弗特别享受自己现在的状态,四十不惑;她想对大家说:四十跟五十都是正当年纪的好年华!;
50岁的暮雪常常与丈夫外出游玩,赏花看景,享受当下的生活。
大家一直都在努力过着自己的生活。
3月8日妇女节,渡过父母学堂祝所有的女性朋友节日快乐!
 为更好地支持女性患者,渡过设立“渡过女性读者互助交流群”,让陷入抑郁困境或曾有相似经历的女性朋友一起抱团取暖,彼此支持。此群限女性患者加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