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某种程度上讲当下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负担重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中考”的压力,更准确地说是中考后普职分流所带来的压力。 对绝大多数家长来说,有的选情况下几乎不太可能希望孩子有普高不上而去上职业学校(部分地区的3+4这种模式除外)。 孩子中考后是必须要面对强制性的普职分流这一问题的,所以为了能够确保孩子中考后能上高中不去职业学校,作为家长就肯定要在孩子的初中、小学甚至是学前阶段的学习上多投入才行。 随着这样想的人越来越多,也必然使得这一教育投入更“卷”。 但偏偏高中之前的教育或者更准确地说“学习”在一般情况下真的会跟教育投入多少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总体来说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孩子的智商、天赋要求并不是很高,尤其对那些不会去追求极致优秀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勤奋、努力、方法等影响会更大一些。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是以当下“体制教育”的要求标准为评价标准的话,在小学、初中这两个阶段,孩子智商、天赋的影响是远没有勤奋、努力、方法影响更大的。 当然,我这不是说智商和天赋这种东西不是没有用,肯定是非常有用的,但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要求(或者说正常的考试)限制住了高智商、高天赋的上限。 而足够的勤奋等这些东西则可以同样让孩子获得更好、更好的成绩——如果提高这两个学段的考核难度,智商、天赋这些东西的影响则也会非常突出的。 一方面是不想孩子去职业学校,另一方面是“卷”的厉害,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面对各种减负政策产生“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慨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也跟很多家长一样,非常渴望能够早日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即孩子们都能上高中,而等到高中毕业之后再进行高等教育的“普职分流”。 毕竟中考之后,十五六岁的孩子就要进行职业选择这件事情本身对孩子来说难度是极大的。 要知道在这个年龄段绝大多数孩子,尤其是男孩,受制于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客观制约是极其不成熟的。他们根本不太可能做出太好的规划和选择,通常都是顺从于父母、亲朋或者是老师的建议被动选择。 而偏偏绝大多数成人在这方面也是很难做到心中有数的,不信大家可以问问身边的人,随便找几个人问问你就会发现他们可能会准确说出当地有多少所高中及其教育质量、社会口碑、学校特色、高考表现等等信息,但对职业学校却知之甚少。 且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有一项很重要的改革就是要“畅通升学渠道”,即“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扩大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等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计划”。 既然“中职”本身就不被“喜欢”且中职本身还有更多的上升机会,而更多上升机会(即高学历的职业教育)也意味着会加剧这个领域的学历要求,所以干脆等孩子们高中毕业再分流就行了,如此也能给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更多基础知识水平更高的生源。 当然,这样的想法肯定是难以达成的。 对于普职分流的问题,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明确表示:“义务教育后实行普职分流是非常必要的。” 再加上教育部明确表示要大力建设、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这意味着最起码在未来很多年内是不可能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的。 但不同之前坚持“普职比5:5”的要求,陈司长还表示: “积极推动各地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这对很多地区的家长、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这意味着部分地区很可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应该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断增加普高率。 可以想象,在孩子教育问题无可避免地成为无数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时,高“普高率”也会成为吸引人才涌入的关键因素。 因为如上所说,偏低的普职比会成为教育压力的主要来源,而一旦这个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会带来一系列积极的影响。 例如对孩子们来说他们可以有一个更加健康、丰富、完善的童年教育经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各个方面的发展。 对学校教育来说可以从“应试教育”中得到一定程度解脱,可以有更多精力去做“真教育”。 而对家庭或者父母们来说影响就更大了,无论是精神压力、经济负担还是亲子关系等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优化,给高质量家庭教育的达成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 而所有的影响又会积极回馈给社会,让整个社会环境变得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