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千灯古镇

 读书万卷笔通神 2022-02-23

走进千灯古镇

原创2022-01-12 09:57·世界遗产之旅

千灯镇隶属江苏省昆山市,离苏州市中心约35公里,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千灯原名“千墩”,名出吴越争霸。千灯不仅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的故里,而且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的发源地。千年古镇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式格局,河埠廊坊,水苑幽弄,深宅大院,水镇一体,尽显江南水乡古镇风韵。

走进千灯古镇

千灯古镇

千灯原名“千墩”,据汉书《吴越春秋》和宋《玉峰记》记载:吴地有三江,其吴凇江畔有土墩999个,昆山南30里处有一高土墩,为第1000墩,故称“千墩”。据清陈元模著《淞南志》载,昆山县东南36里,川乡有水曰千墩浦,盖淞江自吴门东下至此,江之南北凡有墩及千,故名千墩。清宣统二年(1910年),易名茜墩,其来历传说有二:一谓文人雅称;一谓因墩上长满茜草之故。人们都感到叫“茜墩”、“千墩”都有点不妥,应该用这个“灯”更好。这个“灯”字,象征着光明的使者,象征着辉煌,象征着富裕,与“金千灯”相符。 “千灯”这个地名就由此而来。1966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改名为“千灯”至今。

千灯有一条大河名为尚书浦,原名千灯浦,北起吴淞江,南通淀山湖,是水上交通要道。相传明永乐元年,户部尚书夏元吉奉令携太常少卿袁复开浚吴淞江,顺便疏拓千灯浦,解除了水患。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把千灯浦改成了尚书浦。尚书浦,静静的河水,缓缓流经千灯镇古镇,世居千灯古镇的人们,都曾目睹过南来北往的货运船只在千灯浦上川流不息的盛景。水运的繁忙、货物的集散,人们赞誉千灯镇是“日进斗金”的“金千灯”。

走进千灯古镇

尚书浦

走进千灯古镇

沿河人家

千灯古镇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唐代有陶渊明第九代裔孙文学家陶岘,他还是江南丝竹的创始人。南宋时期出了昆山第一位状元卫泾。到了元代,昆山腔创始人顾坚是千灯人,他被称为昆曲的鼻祖。最引人瞩目的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学者顾炎武先生,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大学者。

千灯是昆曲的发源地,昆曲的创始人顾坚的纪念馆就在南大街116号,一楼是小小的戏台,演员们在演出昆曲剧目《浣纱记》古街尽头,便是顾炎武故居,在这里仿佛能看到先生执笔而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院内卵石小径,曲径通幽,庭院相通。顾园内,亭台楼阁、曲水环绕,花木扶疏。

走进千灯古镇

古戏台

鼋渡泾、方泾浜、恒升三桥联袂,承载的是宋、明、清几朝的更迭。恒升桥下,尚书浦穿流而过,蜿蜒远方。千灯镇以“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式格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江南建筑特色的布局,“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尽显江南水乡小镇风情。漫步古街小巷,宛如在历史中穿越。千灯古镇是静谧的,在这里仿佛能听到昆曲发源地久远的袅袅曲音。站在恒升桥上可以一览无余地观看古镇全景,远处静静荡着的小小舟楫,随着淡淡的风,轻轻地浮动,激起一圈一圈的涟漪。

走下恒升桥,进镇前行不远便来到堪称“江南一绝”的石板街,绵延长达3华里,颇有“足踩青石板,头顶一线天”之感。石板街两侧所保存的古建筑,主要是独门独户的两层砖木结构的店宅,也不乏由大户名宅构成的古建筑群。千灯由大户名宅构成的古建筑群中,有“南顾、中余、北叶”之说,最值得称道的,是顾炎武的故居——顾氏南宅“贻安堂”。南宅现存五进明清建筑,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立三堂”就是余氏的家宅,余宅的建筑特色为前典当、后住宅。现保存双排四进,其中“立三堂”是前后三进六座楼房,相互穿通,呈“亚”字形走马楼,为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此外,千灯古镇仍保存着李宅、周宅、徐宅、叶宅和张宅等一批古建筑。

千灯古镇的主要景点有顾炎武故居、顾园、顾坚纪念馆、延福禅寺、秦峰塔、余氏典当、石板街等。

顾炎武故居:顾炎武故居,位于昆山市千灯镇,占地60亩,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经过修缮后的顾炎武故居,包括顾炎武故居、亭林祠堂和墓及顾园三个区域,为千灯明清宅第之首。

走进千灯古镇

顾炎武故居

故居为整个宅第主体,朝东落西,为五进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自东而西依次为水墙门、门厅、清厅(轿厅)、明厅(正厅、楠木厅)、住宅楼,北侧有背弄连接灶房、读书楼和后花园,故居前与千年石板街相接,后与顾炎武墓地和顾园相连。该区域主要再现亭林先生居家生活、读书的场景,各厅内陈列顾炎武先生塑像、手迹、著作、生平事迹和国内外对顾炎武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前门沿街,沿河水墙门为一进;八字照墙和中墙门为第二进;第三进为清厅(轿厅);第四进是正厅,为“贻安堂”;第五进四开间为住宅楼。

过大门,走进前厅,正中立有一尊顾炎武的青铜头像。雕像基座上刻着两行字:“伟大的思想家、爱国主义者:顾炎武(1613—1682)”。

走进千灯古镇

顾炎武雕像

穿过前厅后面的小院便是清厅,也称轿厅或茶厅,厅堂两壁摆有明式坐椅、茶几,为访客休息喝茶处。厅堂中正高悬“道崇礼范”匾额,为顾炎武的外甥徐乾学题写。下悬两副对联,其中一副是林则徐的:“礼为德基义垂政矩,道崇家范才蔚国华”。另一幅是梁启超的:“清诗不敢私囊箧,明月倘肯留庭隅”。

走进千灯古镇

清厅(轿厅)

走进千灯古镇

厅内匾额“道崇礼笵”

前庭柱上清代状元石韫玉写的一副楹联:“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两壁墙上挂着清代状元石韫玉,名人林则徐、何绍基、吴大徵、梁启超等人的手迹。

第四进是为明厅(正厅、楠木厅),明厅是顾家主要议事厅堂,此厅为明代所建的楠木厅,经历代维修至今保留完好。四进是顾宅正厅,名“贻安堂”,是道光年间昆山新阳县令廖纶所书。左右两侧一副抱柱对联:“宜尔子孙位业木公金母,殳于兄弟才华季虎头龙”, 是清代诗人、词人朱彝尊所题。上联意为,先生的伟大思想著作,爱国主义行为,对后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下联意为先生才俊超群,不是凡人可比喻的,表达对先生的高度评价。堂上书画是顾炎武的好友傅山、朱彝尊、龚贤、归昌世等人的作品。厅后有“芝兰玉树”后墙门,上刻“双凤穿云”、“鲤鱼跳龙门”等精美浮雕,是清代早期难得的精品。

走进千灯古镇

明厅外景

走进千灯古镇

明厅贻安堂

第五进四开间为住宅楼,是顾炎武先生的生父顾同应、生母何氏的生活住所。顾炎武先生诞生于此楼北次间,古称“南宅”,现称“顾炎武故居”。住宅楼后是鱼池水榭,假山花木。住宅楼北侧是顾炎武先生的“读书楼”,楼上原是藏书室,楼下是顾炎武平时抄录、著文、写字的场所。读书楼东侧为伙房、餐厅等建筑。

走进千灯古镇

住宅楼

顾园:顾园位于顾炎武故居景区内,在故居西南侧,与故居祠堂及墓均相通,占地30亩,具有江南私家园林风格。园内亭台楼阁飞檐翘角,奇树怪石碧水环绕内曲水环绕。环水有致用阁、思宜园、颂桔轩、“归奇顾怪”(二石斋)、秀石虬松庄、秋山亭、三徐居、慈母阁、四柿亭等及碑廊等10个景点,各景点以诗文、字画、语录、塑像等形式寓意亭林先生的精神和生平。

走进千灯古镇

顾园

走进千灯古镇

顾园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千灯镇,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顾炎武平生学风严谨,学识渊博,著作甚多,在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经学、音韵学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他注重经世致用,凡社会风俗,民生利弊,必亲历体察,重视实地调查。他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

顾坚纪念馆顾坚纪念馆,坐落在千灯古镇棋盘街转弯处西侧,环境非常幽静,这是清代末民国初建筑风格的庭院。纪念馆大门上方,悬挂着红底金字的“顾坚纪念馆”的匾额,笔力遒劲,情意内蕴。墙门的石框两侧配有竹刻对联一对,“和声鸣盛世”和“雅乐协之音”。纪念馆内,有一个用石板铺成地面的小天井,两侧各种一棵石榴树。古人寓意多子多福且四季常绿。回首仰望门楼,便见正中砖刻着“四宜小筑”四个醒目的大字,以示此处是一个宜奏丝竹,宜听评弹,宜唱昆曲,宜品香茗的幽静之地。

走进千灯古镇

顾坚纪念馆

这里还有一座明清风格的厅堂式小戏台,是江南丝竹、评弹曲艺、戏剧表演的场址。戏台两侧贴有一幅对联“曲奏陶岘丝竹江南,腔吹顾坚管弦玉峰”。在馆中,人们还可以边品茶边听曲,享受这里的清静。馆内游人络续不绝,厅中乐曲悠扬,令人感叹不已。

顾坚,元末明初戏曲家,昆曲鼻祖。自号风月散人,昆山千灯人,精于南辞,善作古赋,为昆山腔的创始人之一。元将扩廓帖木儿听说他善歌,屡招皆不就。顾坚著有《陶真野集》10卷、《风月散人乐府》8卷,今均已不存。据魏良辅《南词引正》一书载,因其“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延福禅寺:梁天监二年(503年)由千灯镇人王束舍宅捐建,取名延福禅寺。吴越天福二年(937年)敕赐“波若寺”,宋大中祥符元年复名为延福禅寺。曾做过县主簿的王珏,因年老无嗣,舍宅扩建寺院。该佛寺规模宏伟,是佛家圣地,江南民众前来朝拜,香火不绝。元末寺毁。明洪武年间(1368—1398)重建。永乐二年,户部尚书夏原吉浚治吴淞江及千灯浦时,曾借宿于此寺。万历年间(157—1619),寺僧瞻月重修法堂、山门。明末寺毁,清寺僧大野密音重建佛殿、经阁。清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作战时,该寺毁于战火,仅存后房数间。2003-2005年,当地政府重修恢复原貌。

走进千灯古镇

延福禅寺寺门

走进千灯古镇

延福禅寺和秦峰塔

走进千灯古镇

大悲阁

秦峰塔:秦峰塔坐落在延福禅寺寺院内。秦峰塔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由里人王束捐宅,僧从义开山,建般若寺,里人王珏捐宅以广寺基,建造此塔。秦峰塔为砖木结构七层方塔,高38.7米,造型独特。明末塔坍。清,径山僧嵩堂募捐重修,恢复原状。雍正二年(1724),大风吹折秦峰塔顶,折页上铸有万历铸钱数枚犹未毁。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延福寺僧见云募修,至四层,资尽而止。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军作战时,秦峰塔的各层搁板、扶梯、四周栏杆均付之一炬。1994年,当地政府进行了大修,恢复宋代风貌,游人可登塔远眺千灯古镇美景。秦峰塔俨然已经成为千灯古镇的镇标,还未进镇,老远就可以看到古塔直指云天。因塔身修长,远看酷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故又有“美人塔”之称。

走进千灯古镇

秦峰塔

在秦峰塔下的玉佛殿中,躺着一尊号称世界第一大的玉卧佛。这尊玉卧佛长8.9米,高2.45米,重约有30吨,镶嵌有1500多颗红宝石、蓝宝石和翡翠,莲花座和衣纹用纯金镏金而成,整座佛像显得华贵端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余氏典当:余氏典当是始建于明末清初徽商余氏的老宅,千灯人称它为“典当里”。据载,余氏的祖先余爱山于明代万历年间自安徽休宁县迁来昆山千墩吴家桥开店经商,余氏具经营敛财头脑,收入颇丰。古时里人称“吴家桥”为玉溪,并称余氏为“玉溪余氏”。

走进千灯古镇

余氏典当

余氏典当是由余爱山的第二代传人余尚德于清顺治年间在千灯镇上营建的徽派建筑群。余宅朝东落西,双排两行,建时沿河自东(过街)向西共有7进,现存五进。第一进东为店铺,四开间门面,经营茶杂山货;第一进西四开间为典当铺;第二进是明厅“立三堂”;第三进为大堂楼,走马楼为住宅;第四进为小堂楼;第五进为当库。整个建筑群有一明代大厅、五小厅、六幢楼、双备弄,前后左右构成“亚”字形“走马楼”,大小房屋共120多间,千灯人称它“迷楼”。典当三面有高墙,可确保财产安全;后面是“更楼”,可为全镇防盗、防火打“五更”,具有警示功能。余氏“立三堂”,风雨沧桑300多年,依然如故。

走进千灯古镇

余氏典当立三堂

余氏家族,代代相传,后继有人,曾经是千墩镇上“南顾、中余、北叶”显赫的三大户之一,亦是人才辈出的礼仪之家、书香门第。余爱山的第三代传人余国柱,于顺治丁亥年高中进士,官至刑部主事,江西清吏司郎中;顺治丙戌年,余国柱和他的侄子余震元同入“科校场”考场,同登一榜,被传为佳话。

千灯馆:千灯馆座落在千灯古镇南市街中段的“李宅”,三进规模,二层结构,花园庭院,幽雅宁静。千灯李氏明清两代屡屡中举,在朝为官,故有高高的门槛,厚厚的墙体,门口一对青石抱鼓石,古朴典雅。院落内还有一处后花园。这里有假山、亭台、莲池,小巧精致,清淡雅宜,花木扶疏。过去,这里是小姐观花赏月之地,如今依然是一片幽静所在。

走进千灯古镇

千灯馆

馆内展品从原始社会到商周时期,从秦汉到晋隋唐宋元,从明清到民国、近代的各类古灯,共1133盏,分类分室,专柜陈列。一进大门,首先进入的是轿厅(第一展厅),展出的是最古老的灯具,有原始社会的天然石灯、人造石灯、陶灯,还有战国至秦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青铜、铸铁灯具。新厅(第二展厅)展出的是从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灯具。祖庆堂——千灯草堂(第三展厅),因清中本宅主人李祖庆由进士而宦,故此正厅称“祖庆堂”。这里展出的是辽、金、西夏,以及元、明时期的灯具。堂楼(第四、第五展厅)一层(第四展厅)展出的是清代的灯具,二层(第五展厅)展出的是清代和部分民国时期的灯具。鸳鸯厅(第六展厅),此厅为苏式独有的轩式建筑,左右对称,前后分阴阳,地砖、窗棱、雕花均有区别,故雅称“鸳鸯厅”。这里展出的是“省油灯”、“新疆灯”、藏族及部分西南少数民族灯、“鸦片烟灯”、“外国油灯”五个专题,以及部分民国灯具。千灯馆,千灯万华,光传百代,1133种不同时代的灯,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走进千灯古镇

千灯草堂(第三展厅)

三桥邀月:三桥是千灯水乡桥文化的精华和缩影。跨过三桥,就跨进了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千灯古镇。三桥连袂而筑,分别呈现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东边的小桥叫方泾浜桥,因河名方泾浜而得名,为明代特色;中间横跨尚书浦上的三孔石拱桥为恒升桥,恒升取步步高升意,为清代特色;西岸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是鼋渡泾桥,为宋代特色。三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称为“三桥邀月”。

石板街:石板街始建于南宋,明清进一步延伸修缮,民国三年又以重金聘青浦县朱家角筑路名匠王世昌,重新整理修缮,遂形成今天纵横交错、贯穿古镇格局,是江南古镇保存最长、最好、最完整的石板街。

走进千灯古镇

石板街

千灯镇的石板街与尚书浦平行,南北贯穿古镇,并连接各支路,1.5公里,主干街道长800米,由2072块长条形花岗岩铺设而成。石板街所用之条石有一个美丽名称“胭脂红”。石板下面设有既宽又深的下水道,与古镇各处的河埠、河滩相连通。

走进千灯古镇

石板街

来到千灯古镇我们发现这里的人是如此悠闲,习惯了城市里快节奏的我们都会跟着他们的节奏慢了下来,慢慢地品味这里的历史与文化。在顾炎武故居瞻仰了名人遗迹,坐在古戏台前听了缠绵婉转的昆曲,去石板街走了走“胭脂红”,在千灯馆里观赏了千灯万华神韵,回望秦峰塔伴随着延福禅寺钟声的袅袅余音。夕阳西下,我们走出了千灯, 但2500多年江南古镇文化的记忆却让人萦绕心间,挥之不去。

参考文献

孙克勤,孙博,2014,古城古镇。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孙克勤撰文和摄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