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入门(一、二)

 江湖留传说 2022-02-23

现代汉语的平仄

  前文友吩咐潘某人勿再在此专栏政治,宁可朋友推介统文化云云。于是深刻「自我检讨」,长者所言甚是。反正此地舆论,也不潘某人多唇舌了。

  此下浅谈对联。

  近年因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大行其道,社交媒体深深介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苏东坡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活在二十一世信息代的中国人,可以是不可无「网」了!有了网就生出了网媒体,不似受到社会督。若有实体报馆志社在,作者者以至大老板都要,遵守国家法律、尊重社会道德。在网平台发达,多人可以做作家发表文字、也可以做者以视像故事。然后,再有网民不停的转录转贴,多几遍之后,原作者的身份就无可考了。有了网屏障,多人就有了胆子跑去散播言。

的不乱传谓诗词对联就甚为讨厌香港的基教育历过「十年浩劫」,因有主管教育的官权贵废除了中学会考考核学生古文的统长达十年,于是有半个世代的香港年中国统文学所知无多!半代?以二十年一世代算,有多达十届香港中学生有被公强迫背文,不是半代人受害?今天的中学教,是昨天的中学学生。于是有一大票的香港中学国文老文水平庸劣,「去中国化」的果效,容或甚于台的台教育

  学撰写对联,共要办妥三事,曰:辨平仄、识对仗、明格律。

  近代中国政府用了「洪荒之力」盲,并大力推广普通斐然。全国都用汉拼音助学普通,大家都知道、阳、上、去一、二、三、四声。可是诗词对联要用中古汉的平仄,普通「入派三声」象,以普去学中国歌的格律就出问题了。汉字的四声,本是平、上、去、入,普通是中国北方方言的一支,有的入声字都到平、上、去三声。汉声韵以上、去、入三声仄声有入声字如果派入上、去二声,仍是仄声;若派入了平声,就是仄声变了平声,造成混现时普通四声之中,阳就是平和阳平,都是平声。余下的上、去两声就是仄声了。

现时语语言学界一般七大方言系,即:官湘赣吴闽粤。官方言通用范最广,华北大片土地用之。普通以北京话为蓝本,也属官方言。湘是湖南、是江西、指苏浙一是福建,是广东(包括广西),客是客家方言,分布在东南各省。

  七大系中以闽粤客三方言仍保留入声字,有人清末以广东福建省籍多,那可能是粤闽方言与中古汉语对应得比好,用母方言学诗词格律比方便。

  清代李汝珍的小》第三十一回〈母妙指迷团〉有介绍阴阳上去入五声,如唐敖的「通同桶痛」,方婉如「方房仿放佛」即是。

和佛两字好派入平声,不知闽粤客方言的中国人会弄平仄呢!

  怎么且听下回分解。

中古汉语的平仄

  我们「二十世纪中国小孩」较多接触的中国传统诗,以五言诗和七言诗最多。当中唐代开始流行四句一首的「绝句」和八句一首的「律诗」,叫「今体诗」。汉代五言诗七言诗的格律要求,没有「今体诗」那么严格,都叫「古体诗」。唐朝以后,传统读书人都学写作绝句和律诗,直到清末,以至今天。民初出现了没有甚么格律要求的新诗。先秦时期未有五言诗七言诗,主流就是《诗经》的四言诗。换言之,中国诗最笼统的分类就是四言诗,古体诗,今体诗和新诗了。宋朝盛行词,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与今体诗关系密切,也有严格的格律。我们今天要学做今体诗和词,应该由学做对联入手。这一系列短文,就是要与年轻读者谈谈学对联得基本要求。

  「二十一世纪中国小孩」要学格律诗词和对联,有一个汉字平仄的小难关!因为格律诗词要用中古汉语的平仄,今天全国推普,十几亿人日常都用普通话沟通;于是「入派三声」的现象就影响了大家欣赏和创作格律诗词了。

  且举一首许多人读过、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词:「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有词牌,填词要按词牌规定的格式,包括字数、平仄和韵脚。如果词分上下两片,书刊印刷用一个斜杠(/)分隔,那就不别分段,节省篇幅。这首《忆秦娥》全词四十六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一迭韵,以入声韵部为宜。具体是上片的「月月别」和下片的「绝绝阙」押入声韵。现代汉语普通话已没有入声,月派到第四声(去声),别、绝派到第二声(阳平声),阙派到第一声(阴平声)。所以用普通话欣赏这首词,平仄就不对应了。

  那怎么办?如果是大中小学生初学古代汉语诗歌,用普通话念诵也可以。但是同学打算学诗歌创作,那是深一层的功夫,作诗要参考《平水韵》,填词要参考《词林正韵》。

  这不是很麻烦吗?是呀!今天古代汉语的基础教育重在学赏析,诗词创作是进阶的「高级文字游戏」,故此有额外要求。

  毛主席也是这样学呀!毛诗人也发表过一首《忆秦娥·娄山关》,作于一九三五年,其词曰:「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此中「烈月月咽、铁越越血」押入声韵。普通话咽字派到第一声(阴平),越和血都派到第四声(去声)。李毛两位的作品如果用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来念诵,因为仍保留入声,韵味就不一样了!

  毛诗人是湖南人,母语湘语也没有了入声。他还是按照传统,用中古汉语的平仄去从事中国传统诗词的创作。

  回到我们要谈的对联写作,可以从四言联、五言联、七言联入手。「入派三声」带来一些麻烦,但是我们总该学会分辨不涉及入声字变读的其他所有常用字的平仄呀!

原载《香港文汇报》,二零二零年。
图片

 《忆秦娥·娄山关》,网络资源。

附记:

「搜韵」网站:
https:///index.aspx
可以按字查中古汉语平仄、诗律词律。
图片

「搜韵」网站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