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的平仄 前辈文友吩咐潘某人勿再在此专栏侈谈政治,宁可多为年轻朋友推介传统文化云云。于是深刻「自我检讨」,长者所言甚是。反正此地舆论已日渐回归正轨,也不劳潘某人多费唇舌了。 此下浅谈对联。 近年因为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大行其道,社交媒体深深介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苏东坡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活在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的中国人,则可以说是不可无「网络」了!有了网络就生出了网络媒体,不似传统纸媒受到社会严格监督。若有实体报馆或杂志社在营运,作者编者以至大老板都要负文责,遵守国家法律、尊重社会道德。现在网络平台发达,许多人可以做作家发表文字、也可以做记者以视像图文说故事。然后,再有网民不停的转录转贴,多传几遍之后,原作者的身份就无可考了。有了网络作为屏障,许多人就有了胆子跑去散播谣言。 学撰写对联,共要办妥三事,曰:辨平仄、识对仗、明格律。 近代中国政府用了「洪荒之力」扫盲,并大力推广普通话,成绩斐然。全国都用汉语拼音辅助学习普通话,大家都知道阴、阳、上、去这所谓一、二、三、四声。可是诗词对联要用中古汉语的平仄,普通话出现所谓「入派三声」的现象,以普通话去学中国传统诗歌的格律就出问题了。汉字的四声,本是平、上、去、入,普通话是中国北方方言的一支,旧有的入声字都转到平、上、去三声。汉语声韵以上、去、入三声为仄声。旧有入声字如果派入上、去二声,仍是仄声;若派入了平声,就是仄声变了平声,造成混乱。现时普通话四声之中,阴阳就是阴平和阳平,都是平声。余下的上、去两声就是仄声了。 七大系中以闽粤客三方言仍保留入声字,有人说清末诗人以广东福建省籍较多,那可能是粤闽方言与中古汉语对应得比较好,用母语方言学诗词格律比较方便。 清代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第三十一回〈谈字母妙语指迷团〉有介绍阴阳上去入五声,如唐敖讲的「通同桶痛秃」,方婉如讲的「方房仿放佛」即是。 怎么办?且听下回分解。 中古汉语的平仄 我们「二十世纪中国小孩」较多接触的中国传统诗,以五言诗和七言诗最多。当中唐代开始流行四句一首的「绝句」和八句一首的「律诗」,叫「今体诗」。汉代五言诗七言诗的格律要求,没有「今体诗」那么严格,都叫「古体诗」。唐朝以后,传统读书人都学写作绝句和律诗,直到清末,以至今天。民初出现了没有甚么格律要求的新诗。先秦时期未有五言诗七言诗,主流就是《诗经》的四言诗。换言之,中国诗最笼统的分类就是四言诗,古体诗,今体诗和新诗了。宋朝盛行词,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与今体诗关系密切,也有严格的格律。我们今天要学做今体诗和词,应该由学做对联入手。这一系列短文,就是要与年轻读者谈谈学对联得基本要求。 「二十一世纪中国小孩」要学格律诗词和对联,有一个汉字平仄的小难关!因为格律诗词要用中古汉语的平仄,今天全国推普,十几亿人日常都用普通话沟通;于是「入派三声」的现象就影响了大家欣赏和创作格律诗词了。 且举一首许多人读过、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词:「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有词牌,填词要按词牌规定的格式,包括字数、平仄和韵脚。如果词分上下两片,书刊印刷用一个斜杠(/)分隔,那就不别分段,节省篇幅。这首《忆秦娥》全词四十六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一迭韵,以入声韵部为宜。具体是上片的「月月别」和下片的「绝绝阙」押入声韵。现代汉语普通话已没有入声,月派到第四声(去声),别、绝派到第二声(阳平声),阙派到第一声(阴平声)。所以用普通话欣赏这首词,平仄就不对应了。 那怎么办?如果是大中小学生初学古代汉语诗歌,用普通话念诵也可以。但是同学打算学诗歌创作,那是深一层的功夫,作诗要参考《平水韵》,填词要参考《词林正韵》。 这不是很麻烦吗?是呀!今天古代汉语的基础教育重在学赏析,诗词创作是进阶的「高级文字游戏」,故此有额外要求。 毛主席也是这样学呀!毛诗人也发表过一首《忆秦娥·娄山关》,作于一九三五年,其词曰:「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此中「烈月月咽、铁越越血」押入声韵。普通话咽字派到第一声(阴平),越和血都派到第四声(去声)。李毛两位的作品如果用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来念诵,因为仍保留入声,韵味就不一样了! 毛诗人是湖南人,母语湘语也没有了入声。他还是按照传统,用中古汉语的平仄去从事中国传统诗词的创作。 回到我们要谈的对联写作,可以从四言联、五言联、七言联入手。「入派三声」带来一些麻烦,但是我们总该学会分辨不涉及入声字变读的其他所有常用字的平仄呀! ![]() 《忆秦娥·娄山关》,网络资源。 附记: ![]() 「搜韵」网站首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