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归正传,“小吃界顶流论”,我们算是立住了。 马上新的问题又来了,生煎馒头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弹幕里小杨生煎派和大壶春派永远在吵架? 关于上海生煎的起源,媒体报道里出现最多的,是大壶春的前辈萝春阁。 大壶春第二代传人沈双龙2010年接受《新闻晚报》采访时说:“上海最早的生煎应该是创立于上世纪20年代的萝春阁,创始人来自江苏丹阳。” 到1932年,“萝春阁”创立者的侄子唐妙权另起炉灶,开出了大壶春。 根据这一时间脉络,不少美食专栏作者推测,上海的生煎馒头应该是来自于江苏丹阳。 但我们考古发现,这一说法其实还不够准确。 在1950年的《新民晚报》上有这样一篇文章——《一九一零年上海小吃价目表》,里面记载了距今111年前的上海小吃价格。 ■1950年9月17日《新民晚报》上的一篇小文(图右)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大肉面鲍鱼面鳝丝面、阳春面糖炒栗子外,还记录着“生煎馒头每只五文”。 100多年前的生煎到底是本地发明的,还是外来流入品?我们已无从知晓了。 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萝春阁创立之前,生煎馒头就已经出现在上海街头,成为本地的民间小吃。 不过萝春阁这条线是可以追根溯源的。 根据报道记载,萝春阁创始人来自江苏丹阳,并且一直采用“半发面”的做法(薄皮汤汁多的小杨生煎同款做法)。 这种皮薄、皮冻足、多汁、开口朝下的工艺特色,也被称为“扬帮”流派。 ■小杨生煎采用“半发面”做法,生煎开口朝下。 而萝春阁的“后辈”大壶春采用的是另一种工艺——“全发面”做法,特点是皮厚、咬劲足、汤汁少、开口朝上。 经过80多年摸爬滚打,这种独特工艺早就赢得了“本帮”流派的名号。 ■大壶春采用“全发面”做法,生煎开口朝上。 现在上海市面上的生煎其实是“扬帮”流派占了主流,但“本帮”流派没有消失。 除了大壶春,我们又在豫园商城找到一家叫老桐椿的店,也采用本帮做法。 老桐椿正对着九曲桥,店里专门做生煎的师傅叫董得地,七八年前,他跟随老一辈生煎师傅李一峰,学了一年多怎么做生煎。 “我学到的是传统的全发面工艺,面粉酵母猪油白糖,加水揉到一起,面发好后要醒一下,做出的生煎皮比小杨生煎更厚一点,口朝上。” 生煎包好后,入油锅大火煎,加(生煎)三分之一高的水,转动铁锅使油水混合均匀。 ■老桐椿的生煎沿袭本帮做法,采用“全发面”工艺。 十分钟后撒黑芝麻,转小火再煎十分钟,水产生的蒸汽把它蒸熟,出锅时撒葱花。 馒头在入油锅前,底部会先蘸一下蛋清和白芝麻。一下油锅芝麻就开始爆香,全程噼里啪啦油香四溅。 - END - 写稿子:李欣欣/ 拍照片:李欣欣/ 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莼 哥/ 拿摩温:陈不好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