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建昌 周六早上天气出奇地好,阳光格外明媚,春姑娘展开了笑脸,太阳红红的光束射过来,那温柔地抚摸你,像母亲的手。 放眼望去,楼下草坪上原本枯黄的草茎上,已偷偷地钻出了新芽,嫩嫩的,绿绿的。草地四周的仄石边上已开出些一些不知名的花朵,那些个花在朝阳下一闪一闪地泛着金光。 春天真的来了,那何不趁这明媚的天气,到城外去走一走呢:去看一看田野里开始分蘖的麦苗,那麦苗肯定比冬天时长高了许多;看一看田野水沟里是否已有蝌蚪了,猜想这样温暖的天气里,说不定它们已经甩动着柔嫩的小尾巴在清澈的水里游泳了吧。 对,就这样定了。吃过中饭,跟妻子打了招呼,便从车库推出了28吋“凤凰牌”自行车,左脚登踏板,右脚一登地,来了一个潇洒的前上车。,自行车的双轮便沐着中午和煦的阳光在宽阔的马路上朝城外飞驰而去。今天要去走一走从没走过的一条乡村公路,去看看那初春的田园风光。 穿过立交桥,出了炮台口,下了国道线,便骑行在了那一条从没去过的乡村公路上了。出乎意料这条乡村公路可比跟连接它的那段水泥公路还要好----那是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它一直向前伸到那看上去有近百亩麦苗的农田里。出于好奇,便在朝前骑去。走近一看,原来大片的麦田四周都是黑漆漆宽阔的柏油马路。朝远处看去,麦田里有好几个人头戴草帽行走在麦田里,从他们的动作来看,是在给返青分蘖的麦苗施春肥。于是白将自行车停在路边,向着那几个在田间劳作的人走去。走到近处,礼貌地跟人打听这大片的麦田的周围为何都环绕着柏油路?一打听,原来这里是当地一个农业股份公司的农业基地。那是为了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计划,这里建立起了颇具现代化的基本上能保证粮食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区域,至于农田周围的柏油马路是为了适应现代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的需要,我们就是这个股份公司的农业工人。 听了他们的介绍,我不禁放眼望去,一望无边的麦苗,绿油油地向远处铺展开去,象是给大地铺上了厚厚地绿地毯,微风吹过,柔嫩的麦苗也跟着微微颤动。我情不自禁地弯下腰,仔细看那狭长的叶子,茎脉分明,美丽动人。它的叶子越往上叶子越宽,叶尖头朝下,好像害羞似的,看到如此,不禁想到了“麦浪”两字,尽管现在还没有,但等到夏末之时,这儿必定会“麦浪“滚滚的。 告别了在田里劳动的农民,骑上自行车继续我的踏青之旅。 自行车离开了田间的柏油路,我继续骑行在新建的宽阔的县级公路上。公路上各色汽车南来北往,川流不息。朝北骑行到一座叫做三泾港桥的地方,抬头看见了三泾港桥西侧有古石拱桥一座,南北纵跨在三泾港河上,在蓝天下、农家别墅间,很是突兀耀眼。因为以前在“县志”里看到过对本县境内很多古桥名的记载,于是便下车要去看个究竟,这桥是不是在“县志”里提到过。 推车走近,朝前看去,石拱桥的北桥堍夹在两户农家别墅之间,两家之间留有一台哦约五六十公分的弄堂(算是弄堂吧)于是将自行车将停在这“弄堂”上,就朝石拱桥北桥堍走去。“弄堂”不长,约30米左右。来到石拱桥的北桥堍,就拾级而上到了桥顶,再朝南而下。拱桥南北都是25级台阶。走到南桥堍,桥堍下立有一块石碑,原来这座桥叫广福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看完石拱桥,推着自行车往回走时,正巧碰到一位路过的老伯,便驻足想向其打听一下有关广福桥的一二。说来也巧,老伯正好是当地人。老伯说,广福桥具体是在哪年初建的,我们本地人已记不清了,桥上也没有刻下初建年代的字样,但据说后来的《光绪重修县志》(光绪县志修成于1894年)有记载。可见这座桥修建的年代是很早了。因为早先这里是南北交通的主要路线之一,再加上三泾港河又是通往县城的东西水路要道。 广福桥桥长20.6米,桥面宽2.8米,桥堍宽3.1米,矢高5米,跨度为10.4米。广福桥拱券的砌置方式颇为特殊,采用了分节并列和纵联分节并列两种方式。这种砌置方式见于明代以前的桥梁;所谓纵联分节并列,即是拱券上下券石之间加有“龙筋石”,清代、民国时期的拱形石桥都采用此种砌置方式,这较之于以前的分节并列,既增强了桥的横向整体性,又增加了桥的美观性,是造桥技术的一大进步。 老伯继续介绍道,本世纪初,县内某个著名的古镇愿出30万元整体购买这座拱桥,当时上级有关部门考虑到广福桥已失去了主要交通功能,也有意出售。但该村村民一致不同意将该桥卖掉。由于村民的坚持,广福桥才得以保留了下来。广福桥2010年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有关部门对广福桥进行了重修,使广福桥重现了昔日的风姿。2017年广福桥正式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踏青途中偶遇一座古石桥,也算是幸事了;再听老伯的一番介绍,更感到下午的踏青真是不虚此行。是的,回家去,再去翻一翻那几册“县志”,在熟悉熟悉家乡的古迹风物。 “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早春时光,冬去春来,大地复苏,草木吐芽,万物更新。新的一年,新的四季,新的生活,新的企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