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中秋

 佩君的文艺营 2022-02-28
很多年没在故乡过中秋了。
记忆中,每逢中秋节来临,母亲便提前去集市上买月饼。我们那的月饼在附近十里八乡很是出名,据说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从前的月饼只供达官贵人享用,普通百姓根本买不起,连做月饼的人都舍不得吃。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普及到老百姓家。
月饼馅料是由冰糖、芝麻、冬瓜子、小橘子丁、青红丝等组合而成。原材料调配到手法制作,颇为讲究,与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工业食品无法混为一谈,纯手工做出来的月饼,多了份与众不同的独具匠心,外表金黄,饼皮薄脆,口感醇香,甜度适中,毫不腻味。
母亲买来的月饼,一筒有五六个,没到中秋,率先给我们尝鲜。我跟小弟共同分享,每人一半,拿到手中,坐在屋檐下,津津有味的吃起来,母亲看我们吃得高兴,心满意足的笑了,眼角浮现似有若无的鱼尾纹。我疑惑的问,“妈,你怎么不吃呢?”她回避着我的眼神,顾左右而言他的说,“你们吃,妈不喜欢吃月饼。”
那时的我,便天真的相信了。
除了月饼,中秋上市的水果,有清脆降火的青皮梨、喜庆圆溜溜的石榴、火红火红的甜柿子,在露天的市集上,母亲一样买一些。临近中秋,每逢双日子,尤为盼望外出赶集的母亲早点回来,带给我们好吃的东西。
当熟悉的自行车声音“叮叮当当””响起,我竖耳聆听,立即告知小弟,肯定是妈回来了,你出去看看,他一个鲤鱼打挺,兴奋冲出门外,翘首以待,喜出望外。
香甜美味的月饼,爽脆多汁的梨,粒粒饱满的红石榴,甜到心窝的柿子,满足的笑容,勾画出乡村中秋的一幅温馨图景。忙碌了春与夏两个季节,终于来到秋天收获的季节,满面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夜凉如水,高高的夜空悬挂一轮圆月,杨树被夜风吹拂,“哗哗哗”抖动着叶子,空旷的四野,有秋虫的低鸣。不多时,夜空出现明亮的星星,用手指着数一数:一、二、三、四、不间断的数着,到最后却怎么都数不清……
繁星满天,璀璨夺目。
没有了夏夜的炎热,秋天的夜晚分外好睡,一觉熟睡到天明。
清晨起床,空气中缺少猛烈灼人的熟悉气势,变得清凉而静默。秋风四起,吻遍田野,该收的农作物早已被收回,暴露出裸露的黄土地,空荡荡的荒芜感,不断蔓延,心情随着气候的转变,有一点萧索,是曾经拥有而又失去的怆然之感。
过了中秋,日子又归于平淡。而唇齿间的香甜之味,仿佛还未消散,遗留特殊的清香味,不只来自于食物,更是亲人团聚在一起的欢欣,萦绕心头,日久弥坚,成为一幅珍藏的画面。那时的日子是清苦的,却有着难能可贵的温暖。
又是一年,七月将尽,下一节气,立秋。不多时日,中秋佳节,翩然而至。故人不在身边数年,当初的音容逐渐遥远,团聚的时日也变得越来越少,最近几年,令人眼花缭乱的月饼吃起来食不知味、难以下咽,不知是人变了,还是月饼变了?
难以分辨。
隔着山海岁月,儿时的一切再难复制,哪怕重回到家乡,在老屋里寻找旧日记忆,找到的只是些许断壁残垣,零星拼起的时光,久远又熟悉、陌生而疏离,却是生命最初留下的印迹,它记载着从前的勃勃生机,它见证了年少时向往的天地。
作者佩君,居杭州,喜文字,好读书,
至今写五十多万字,85后职场妈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