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庸笔下最强的一位高人,原型是金庸自己,其经历与金庸一模一样

 耳东话史 2022-02-28

金庸笔下塑造过无数经典的角色,你若是喜欢大侠,《天龙八部》里有萧峰,他为了宋辽两国的和平,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最终与阿紫一同坠入万丈深渊,好生悲壮;《射雕英雄传》中有郭靖,他为国为民,誓死守卫襄阳城,最终城破人亡,令人敬佩。若是喜欢市井一些,生活化一些的人物,也有《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他没有盖食神功,却有鬼头鬼脑,用智慧行走“江湖”,最终抱得美人归,深藏功与名。但是你要问金庸笔下最强的角色是谁,恐怕读者心中会有不同的答案,但金庸其实给出过答案,那就是独孤求败,而你是否想过金庸为何认定独孤求败最强?当你了解了独孤求败的原型,你也就读懂了金庸。

(金庸)

金庸老先生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过他心中最强的角色,当时有人问:“葵花宝典(辟邪剑法)和独孤九剑相较,哪个更强?”金老的回答是“独孤九剑”,又问:“您的小说里面谁的武功修为最高?”金老再次回答:“这个很难说,不过创武功的人永远比学武功的人厉害,应该有三个人吧,可以说不分上下,如果非得选一个的话,应该是独孤求败吧!”虽然他提出至少有3位绝世高手,但真正被提及姓名的,也就独孤求败一个,为什么金庸如此喜欢独孤求败?答案和此这个角色的原型有关。

那么独孤求败这个曾经在《神雕侠侣》、《笑傲江湖》中都仅仅只是被提及的角色,究竟有何原型?其实这个人物的形象并不算很饱满,甚至可以用单薄来形容,因为书中关于他的线索的确很少,人们大多只记住他墓前刻的那句“纵横江湖三十馀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也只能看出这个人一生傲视群雄,难求一败的事迹。

(独孤求败剧照)

但其实还有一段对独孤求败的描述,那是他所用的武器,其中金庸借杨过的视角向读者们展示了独孤求败的境界,原著道:“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四十岁後,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短短几句话虽然说的是独孤求败对武学的理解,其实这说的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也是金庸写小说的风格。

(杨过、小龙女剧照)

不卖关子,虽然金庸没有明说,但是独孤求败这个角色的原型无疑就是金老自己。独孤求败三十岁前,四十岁前以及四十岁后三个阶段对于武学的理解,不就是金庸在武侠小说界的经历吗?

金庸生于1924年,他的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于1955年开始连载,此时的他三十出头,可见三十岁之前的他就如同那紫薇软剑一样,并不出彩;而三十岁之后开始用“重剑”,在四十岁之前,金庸创作出了《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神雕侠侣》、《飞虎外传》、《白马啸西风》、《倚天屠龙记》、《鸳鸯刀》、《连城诀》、《天龙八部》这些作品,此时的他可谓是在武侠小说界闯出了名气,正符合那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韦小宝剧照)

再到四十岁之后的他所创作出的《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等作品在创作思路上与之前又不太一样,《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到后期已然不能用习武来形容,几乎已是修真级别;《笑傲江湖》说的则是一种洒脱的心境;《鹿鼎记》更是淡化了武侠,正像那句“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主角韦小宝正是不拘泥于武器,靠智慧行走江湖。

由此可见,金老之所以会推崇独孤求败这一隐藏角色,归根结底乃是因为这个角色的原型就是他自己,金老这良苦用心你读懂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