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笔记:纸媒的荣光与网络媒体的新路

 df7086 2022-03-01

梁东方

纸媒是报纸杂志图书等需要借助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出版方式的统称,网络媒体则包括且不限于网站、APP、个人自媒体和出版机构自己的订阅号、公号,等等。传统上纸媒发表是写文章的人天经地义的传播方式,在这种传播方式里,作者可以名利双收。评职称也好,进作协也好,口耳相传的名声也好,大家都以纸媒上的发表来作为依据。

然而手机网络时代的到来,被代替掉的功能之物不仅是照相机录音机之类,还有纸媒本身。在传播的时效性和反馈的即时性上都有天生的劣势的报纸,越来越少。需要花钱阅读带着还很沉的杂志,已经大面积倒闭;勉强维持的,不是有官方经费就是还有其他产业补贴,即便是一些大名鼎鼎的刊物往往也因为数据实在不堪,订数和印数都已经成了高度机密。与此同时,非摊派的完全自主购买的图书市场,也早已经明显萎缩,靠写作出书走纸媒路线来挣钱的古老行当,在这个新媒体时代里逐渐化为泡影。

那些一向靠在杂志和图书市场上写东西作为生产生活方式的作者们,如果不早早地转向,转向网络媒体的话,就脱离了经济运转,也就脱离开了有效的传播渠道,即便纸媒上还有发表,也不过是夕阳西下之后的自我安慰乃至自欺欺人的最后余晖而已。纸媒发表文章除了还有可能挣些稿费获得一点名分之外,传播助力上已经少有作用,对于读者来说发表了也如同没有发表,还要靠网络来传播其发表过的文章的广告。

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纸媒还多少能付出稿费,甚至个别还是不菲的稿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社会评价系统里还滞后地以纸媒发表为唯一标准。什么级别的刊物上发表了多少篇东西,什么级别的出版社出了多少书,依然是很多作协入会的硬性标准。而加入作协、经常收到作协的内刊、偶尔还可能去开开会才算是作家,也是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执念。

正是这些因素联合作用起来,才让纸媒作为一种少有人再看的传统格式,依旧按期运作。而对于那些已经成名的作家来说,去纸媒拿稿费,去网络转载,拿两边的好处,也是时下一种明智做法。对于早就习惯了拿腔作调的纸媒写作来说,这样的脚踩两只船的状态,其实也是不得不向网络的转移。这种转移并不意味着他们都可以易如反掌地应对网络阅读的特点,很多人到了这种基本不允许连篇累牍的话语氛围里才发现,其实是自己写的东西有问题,因为发表东西的阵地变了,阅读量还是上不来。一次两次还可以将其中的原因归结为读者的水平低,长此以往就只能说明写作本身其实是有问题的,甚至是乏善可陈的;不管你在不在作协,在作协里有没有一官半职。

网络阅读将文章的市场性以及自然读者的接受度,非常清晰地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在了任何一个想查阅的人眼前。使任何以前“有较大影响”“反响热烈”之类不无虚幻的评价套话,从此不再有无事实依据的随意性。虽然这样的数据也可以有水军,可以有打钱提高阅读量的造假行为,但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的日常数据还应该是可靠的。

自视高深言必称马尔克斯卡尔维诺的所谓纯文学作家们,从其一向有俯瞰姿态的纸媒写作中到网络中检测一下自己真实的影响力的时刻也许已经到来:不管多么高深的文字只要是言之有物就终会收获点击和反馈,否则一般来说便就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在与纸媒相比发表几乎没有难度的网络媒体中,写作数量和频率也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没有关键词、不涉及某些特定领域,一般来说都会过审。在纸媒时代只是极少数人可以享受的及时发表的待遇,在网络媒体时代迅速普及开来,让大多数有一定水平的写作者都可以达到这样的状态。这是网络发布的一个巨大优势:写完就可以发表,可以将刚刚完成的感受公开表达出来,这是纸媒无论如何也难以做到的。对于写作者来说,有所创作并且总是能及时发布,这是人生中任何其他的事情都无法比拟的愉快。而反响可能就在发布的同时抵达:送表情的、点赞的、称颂的肯定让人高兴,就是批评的、挑刺儿的甚或就是网络喷子,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接受意义上的反应,总比在纸媒上那样一片永恒的沉默要好。

至于持续一段时间的阅读数量最后究竟能有多高,那就不一定了。虽然基于阅读数量的广告费分成十分有限,天文数字的点击量和屈指可数的赏金之间的差距让习惯了去纸媒拿稿费的作者觉着像是个笑话,但是阅读数和酬金之间的比例关系却肯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历史地看,任何一个合格的作家,在任何时代里都会有其不必怀疑的受众的。他们应该还能在手机网络时代里以自己的出类拔萃来适应新的传播方式,重新获取读者的青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