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梅大青衣——王熙春的流金岁月

 lsjxs 2022-03-01

  王熙春又名宛贞,她既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红极一时的京剧青衣花衫,又是影坛名噪一时的影戏双栖的优秀演员。她的演唱,业内专家、同行、戏(影)迷都有口皆碑,赞不绝口。诸多艺术大师如梅兰芳、周信芳、黄桂秋,戏剧家田汉、洪深等,对她均有热情帮助、教诲和提携。大师们在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对她影响很大,在旧社会,一个女演员能排除一切干扰障碍,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这是十分难得可贵的。

图片

王熙春(1919—2006)

  王熙春1919年出生在南京一个戏剧家庭中,祖籍山西太原,祖上都是官宦人家,祖父是扬州的地方官。父亲王锦荣自幼喜爱京剧艺术,民国初年十几岁的时候就弃学私自入班学艺,学小生兼司鼓,被祖父发现逐出家门。江南当红的名坤旦蔡凤翔与女老生骆玉笙是干姐妹,二人搭档唱对戏,王锦荣加入了她们的演出,后与蔡凤翔情投意合,喜结良缘,翌年生育了一个眉清目秀、非常漂亮的女孩,取名宛贞,后改熙春。她给这个家庭增添了欢乐与绚丽阳光。蔡凤翔嗓音宽厚亮丽,既能唱青衣又能唱老生,骆玉笙后改唱京韵大鼓,艺名小彩舞,成为一代名家。

图片

王熙春

  王熙春幼年天真活泼,又有一条天赋佳嗓,喜欢音乐,能歌善舞,尤擅表演。她十三四岁时,正值豆蔻年华,初在南京天香阁清唱,就以清脆甜美的歌喉在秦淮歌坛崭露头角,倾倒了无数观众。她与张翠红、郑瑞坤、陈宝凤并称为秦淮河畔歌星“四金刚”,她还被誉为“古典美人”之雅称,成为一代歌坛红星。王熙春感觉清唱没有意思,也想像母亲那样化妆登台演戏。她在这个家庭中每天耳濡目染,爱上了京剧,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母亲看透她的心意,看她也是个唱戏的坯子,就指教引导她唱青衣,并聘请著名老艺人宫济川作为她的“启蒙”老师,教她练功、唱戏。说来也巧,母亲蔡凤翔生育了三女四男,四个男孩都是大学毕业,后从事技术工作,如今小儿子一家定居加拿大。三个女孩却都学了京剧。除王熙春唱戏之外,二女儿王熙云后艺宗筱翠花(于连泉),是京剧花旦和泼辣旦演员,以后又在香港凤凰制片厂演电影,定居香港。三女儿王熙萍也从事京剧行业,艺宗梅、荀,演刀马、花旦,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图片

《御碑亭》 黄桂秋 饰 孟月华
黄桂秋1936年收王熙春为徒时所赠)

  王熙春天生丽质,端庄娴淑,面容清秀,人见人爱,又有一条清脆甜美的好嗓子,天资聪颖,悟性高,练功刻苦,学得又快。王熙春和李蔷华两人的父辈是拜把子兄弟,老哥俩组成共和班社,专从外地邀名角演戏。王熙春当时正是二八年华,已经登台演戏了。江南第一名旦“青衣首席”黄桂秋来演出,一眼就发现了王熙春这棵好苗子。1936年,黄桂秋收她为徒,倾囊传授她黄派艺术,她勤学苦练,文武一身,成为黄门最得意的弟子。次年,麒派名家高百岁和夫人刘剑影因对王熙春十分喜爱,将她收做干女儿,并和她同台演出。

图片

王熙春与周信芳(右)合影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王熙春全家逃难到汉口,得到高百岁夫妇的庇护和培养。王熙春认识了中国旅行剧团的唐槐秋和唐若青、唐若英俩姐妹,搭台演出了《文素臣》《香妃恨》《孟丽君》《凤还巢》和田汉编写的《明末遗恨》等。她的演唱高、中、低音运用自如,演出情真意切,受到京剧之乡观众的热烈欢迎。第二年,全家定居上海,王熙春风华正茂,扮相端庄华贵、青春靓丽,做功细腻入徽,嗓音甜美醉人,精彩悦耳,舞台上光彩照人,在上海一炮打红。她边演边学,才艺得到充分发展,更幸运的是,还得到了“麒老牌”周信芳的赏识。周信芳大师艺德高尚,一贯提携新人。王熙春演《玉堂春》,周信芳陪她演蓝袍刘秉义,高百岁演红袍潘必正;王熙春演《棒打薄情郎》,周信芳又甘为配角饰演莫稽;此外还有《斩经堂》《别窑》《南天门》《游龙戏凤》《春秋配》等,都曾同台合作演出过。王熙春的演出,还受到戏剧家田汉和夫人安娥及洪深等先生的称赞。田汉对她莺声巧弄的歌喉多有赞誉,称她是“美丽的小鸟”并赋诗赞美她。从此在梨园界,“小鸟”也成了王熙春的代名词了。周信芳大师和她在上海卡乐登剧场演出了《文素臣》《董小宛》(周光生饰演冒辟疆,高百岁先生饰演顺治皇帝)《香妃恨》《孟丽君》等,场场爆满,充分展示出王熙春的艺术魅力。“王熙春”三字日益走红,她成了当年上海滩的著名大青衣。

图片

梅兰芳、王熙春师徒合影

  抗战时期,梅兰芳大师蓄须明志,家居上海,但他的心还是没有离开京剧的。他常派秘书许姬传先生去看王熙春的戏,经常把王熙春召到马思南路梅家当面指教、改戏。王熙春拜师后,成了梅大师的入室弟子,大师对她更是不吝赐教。在梅派学生中,王熙春是幸运儿。王熙春此后黄、梅两派兼演,常演的剧目有《香妃恨》《董小宛》《文素臣》《春秋配》《梅龙镇》《凤还巢》《贵妃醉酒》等,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为宣传抗日,周信芳大师常冒风险和王熙春等演出《明末遗恨》《文天祥》《史可法》等戏。这时期,两人之间还发生了一段小小的插曲。周信芳一心想收王熙春做义女,但王熙春想,高百岁叔叔和婶娘待她特别好,她的出名是与高叔叔的提携分不开的,若认周信芳为义父,岂不与高叔叔平辈了?因此她很为难,加之当时她才二十岁,太年轻,不知该怎样回答为好,就没有表态。为此,周信芳还有些误解,认为王熙春看不起他这个唱戏的。此后数十年,两人各自忙着演出、拍戏,始终未得到适当时机解释误会,直至周信芳“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给王熙春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图片

电影《香妃恨》王熙春剧装照

  王熙春涉足影坛,始于1939年合众影片公司拍摄的《文素臣》。公司老板吴盛斋邀拍王熙春主演的京剧《文素臣》第一集,由朱石麒导演。就这样,她在电影界又有了新搭档,如刘琼、程之、舒适、凤凰,以及电影界“四大名旦”袁美云、陈燕燕、陈云裳、顾兰君等。《文素臣》公映大大受观众欢迎,王熙春在影坛走红,成了影、戏双栖的名伶。电影公司很快又拍摄了她主演的《文素臣》第二集,仍然轰动。这出戏共拍电影四集。翌年拍完后两集,又接着拍她主演的《香妃恨》,她把坚贞不屈的香妃性格表演得活灵活现,大受观众的欢迎。除拍上述两戏外,王熙春先后应邀在上海的“合众”、“金星”、“大成”等影片公司,拍摄了她主演的《孟丽君》《雪艳娘》《龙潭虎穴》《梅花落》《第三代》《一代红伶》和《梅娘曲》等十多部影片,公映都获得了成功。尤其是“大成”拍摄的《第三代》(又名《慈母泪》),她主演的这出悲剧,感情十分投入,公映时观众感动得声泪俱下。王熙春的影片多由朱石麟导演,1939年至1942年的不足四年时间里,她除拍摄了十多部影片外,空余时间仍搭班演出。1942年2月17日春节,周信芳与黄桂秋首次在上海黄金大舞台同台演出,王熙春、俞振飞、袁世海等去助演,合作演出了50多天,场场爆满。1942年王熙春拍完电影就组班“王熙春京剧团”,带她的三妹王熙萍到各地演出。1947年1月5日誉称“小梅兰芳”的李世芳不幸在青岛坠机身亡,上海京剧界的同行在中国大戏院举行了义务演出,抚恤李的家属,王熙春也参加了演出,与言慧珠、顾正秋、李玉茹、秦慧芳、海碧霞等旦角合演《大溪皇庄》中“十美跑车”等。是年,王熙春还主演了上海国泰制片公司拍摄的由杨小冲编导的《薄命花》,上座率也很高。1948年,王熙春又参加了永华制片公司拍摄的《国魂》,她在影片中饰文天祥的夫人,表现出温柔而识大体的丞相夫人风度。上世纪50年代初,她在香港拍摄了《失妻记》《生与死》《新生死恨》等。

图片

王熙春与福芝芳(右)、梅葆玖(前)合影

  王熙春解放后参加华东京剧团,在艺术上更上一层楼。1954年华东汇演,她以一出《贵妃醉酒》获得一等奖;此后她又组团先后到湖南、湖北、山东、江苏等地演出。为配合宣传《婚姻法》,她排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1958年为祝贺陕西省京剧团建团,她和王金璐、王万琪、王玉田与北京的云燕铭、黄玉华等到故城西安作短期助演。返沪不久,组织上又把她一人借调到合肥,参加安徽省京剧团。按理说,王熙春娘家、婆家全在上海,她不宜远离,但她还是听从组织分配,不挑剔、不讲价钱、任劳任怨,勤恳工作。到安徽后,她和徐鸿培演出了郭沫若创编的《武则天》。她台下有人缘,台上有戏缘,不论是演戏还是教戏,她都甘为人梯,是德艺双馨的大艺术家;她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有口皆碑。

图片

京剧电影《尤三姐》 
童芷苓 饰 尤三姐、王熙春 饰 尤二姐
、童祥苓 饰 贾琏

  1963年,母亲病重,王熙春返沪探母,童芷苓筹拍电影《尤三姐》请她协助,她应邀去海燕电影制片厂参加拍摄,饰演了尤二姐,反响很大。“文革”期间,王熙春因为远在在安徽,人缘又好,所以幸运地只是“靠边站”,没有挨批斗。

  王熙春在安徽退休后到香港定居,丈夫逝世后她又返回上海。她平时除每周和老友聚会,还到国际京剧票房指导技艺,有登门求艺者,来者不拒。她为传承黄、梅派艺术坚持不懈。她在舞台上和周信芳合作多年,深知麒派的精华和绝秀,她又无私传给一些“麒友”。直至2006年她88岁逝世前一个月,她还在国际票房清唱了《凤还巢》《生死恨》唱段。她的师弟毕谷云先生说:“那天的演唱嗓音清脆,精神好极了。”她自己也很满意。王熙春一生对京剧艺术的执着钻研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她为人正派,作风严谨,没有旧戏班的陋习,从不背后议论是非。可以说,她台上台下终生都是端庄秀丽的大家风范!

  (摘自 《中国京剧》 2010年第9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