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特勤快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一、职场新人有三勤 初入职场的时候,我特别赞同老黄牛精神,我觉得一个人在职场当中做事情,一定要勤快。 在我看来,职场新人要想办法做到三勤——眼勤、手勤、腿勤。 首先是眼勤。 要能够发现身边有什么样的活,而不是只盯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看到不一样,才能做的不一样。 如果自己没有认真去观察周边的情况,找到进步的时机,那么就算有好机会,也大概率会错过去。 其次是手勤。 刚离开校园,都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不像一些老油条,已经没有什么学习的动力。 职场新人有着充沛的精力,主动出手去帮前辈或者是客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样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另外一方面,也是对自己职场口碑的累积。 最后是腿勤。 这里腿勤的意思,不是指到处乱跑,而是要主动出击,适当去交际。 作为一个新人,要像海绵一样包容并蓄,多和不同的人接触,才有更多学习的契机。 校园人和职场人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要增强自己的主动性,初入职场一穷二白,咱不主动去建立连接,甭指望别人来主动理你。 一言以蔽之,就是提升自己的主动性——眼里有活、上手能干、主动出击。 二、晋升管理,调整自己 随着一个人能力的提升、会慢慢走向管理岗,这叫“能而优则仕”,这个时候工作的重点,就发生了改变,不光是看自己有多勤奋了。 很多人都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自己之所以会转到管理岗位,是因为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 我们要认清一件事情:足够的专业能力,只是提拔一个人的原因,而不是做这件事的目的。 把一个人放到管理岗位上,最核心的目的,是带领整个部门取得业绩,而不是仅仅发挥他的的专业能力。 我身边就有一个反面案例。 我有个朋友小宇,他们公司的大领导,就喜欢事必躬亲。 大到区域市场的规划和布局,小到一场客户答谢活动怎么做,甚至分公司的发财树要摆到哪里,这位领导都不放心,只要时间允许,都会亲自参与。 最后经常是事情没做好,员工还没有成就感,充满怨气,没过多久,就引发了离职危机。 我另外一个朋友小涛,他做普通员工的时候,就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做了管理者之后,部门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年纪轻轻就做到了公司干部中的骨干,他跟我分享他的“偷懒哲学”,我觉得非常有趣。 他的“偷懒哲学”,就是适当地偷懒,不包揽所有事情——事前想好最坏的结果是什么,自己能否承受? 然后所有的事情做好分工,给下属充分的权限,让他们知道什么事情谁做主、什么事情需要汇报反馈。 刚开始下属会因为不熟练,搞砸了一些事情,小涛都会默默地跑去收拾残局,并且带着下属复盘。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小涛成了各个部门领导当中最“闲”的那个,可是他所在的部门,却有着最好的业绩。 所以我们说作为一个管理者,专业能力有多牛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否复制给团队的成员,并且带领团队取得优秀的业绩。 三、根据情景,调整自己 一个人究竟是勤快点,才能取得更好的业绩,还是“懒惰”点,才能取得更好的业绩?要根据不同的情境而定。 在单打独斗的时候,勤快点往往更容易取得业绩,同样的条件下,多做一点就多产出一点。 可是等到这个人,做了团队的领导者,他越勤快,越是事必躬亲,往往团队就成长得越慢,很难取得理想的业绩。 管理者什么都干,下属就很难锻炼自己的能力,万一领导把事情搞砸了,下属不但不感激,还会在一旁质疑领导的能力。 雷军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领导者要想的,是如何让整个团队运转地更加高效,而不是事必躬亲。 如果领导不懂得去培养人才,让团队成员去做事,哪怕累到吐血,也不会有人同情你。 樊登老师当年就碰上过相同的问题,创业初期,他什么事情都亲自去做。 有一次,他带着一个主管营销的同事去拜访客户,全程都是樊登老师在和客户探讨问题。 从客户那里出来,这个同事就提出要离职,因为跟这样的领导一起工作,感觉没有任何的成就感。 后来樊登老师痛定思痛,只抓公司的核心要务,剩下的事情,都放手让员工去做,很快樊登读书会就实现了良性运营。 试想,如果他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一直坚持什么事情都自己去做,估计樊登读书会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 所以领导适度地懒一点,员工就会变得勤快一点,员工变得勤快一点,能力也就会提升一点,整个团队才能够越走越远。 尾声 那些过于勤快、事必躬亲的人,常常做成了“寡人”,因为很少有人愿意追随他。 反而是那些看起来“懒”的人,愿意把机会留给别人,才有机会创造更大的成就。 不能光讲勤奋,还要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够提升效率。 欢迎你留言来聊聊:你身边那个特勤快的人,后来怎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