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8日,中国中医药报刊登了黄煌教授所撰《龙砂医派的经方家们》。一周后该文被“学习强国”平台收录。黄煌教授在文中介绍了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首批64家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之一的龙砂医学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方八家。这些经方家们传承中医经典,临床擅用经方,以精湛的中医技术和卓越的临床疗效造福乡里,同时十分重视经方教育,培育了众多经方传人,为中医学术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中医学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星,更是研究中医流派传承、中医人才培养、中医经典研究等课题的鲜活范例。本公众号全文转载,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01 许叔微 许叔微(1079—1154),南宋医学家。曾为翰林学士,后弃官归医,隐居太湖之滨,被百姓奉为神医。他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等,是经方派的创始人,也是龙砂医派最早的经方家。 02 姜大镛 华士姜氏家传医学起于17世纪,迄今已历九世,长达二百余年。主要强调《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学习,三世姜宗岳与姜宗鲁、四世姜健、五世姜大镛尤为著名。 其中,姜大镛多用经方,药简力宏,往往投剂立愈,名噪大江南北。其医案中,用玉女煎加人参治脾瘅消渴;用瓜蒌、薤白、桂枝、茯苓四味治胸痹;用复脉汤去麻仁、大枣,加鲜生地、天冬、玉竹、茯神治风温烦躁不寐;用小承气汤加黄连、黄柏、栀子、犀角治壮热发斑神昏,都从仲景之方而来。 03 王旭高 王旭高(1798—1862),名泰林,于道光咸丰年间名闻江浙一带。著有《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歌诀串解》《环溪草堂医案》《古方余论》等。《退思集类方》是据徐大椿《伤寒论类方》进行编辑加注解的,周小农在其序中说:“余尤佩其虽一以仲圣方为宗,而能集仲圣以下医方之长,绝不拘泥一家言,观其治案可知也。” 王旭高推崇经方,认为:“麻黄治无汗,杏仁治喘,桂枝治恶寒,甘草和诸药,无一味不紧切,故谓经方。”他强调方证相应,曾说“有是证则用是方,为千古心法”。 04 曹颖甫 曹颖甫(1868—1937),江苏江阴人。早年读张志聪《伤寒论注》,并屡见经方救疾之效,便笃嗜仲景方。曹颖甫倡导经方,反对当时流行的古方不能治今病的说法,高呼“仲师之法,今古咸宜”,并身体力行,“用经方取效者十常八九”(《经方实验录·自序》)。曹颖甫用经方,多用原方,且用量特大,取效也快捷。 05 柳宝诒 柳宝诒(1842—1901),江阴周庄人。以提倡伏气温病名世,但亦倡导六经,擅用桂枝汤、黄芩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柳宝诒由儒而医,乐于教育传承,时有弟子盈百。编有《柳选四家医案》一书,选清代医家尤在泾、曹仁伯、王旭高、张仲华医案而成。此四家均擅用经方,方小药精,重视识证,柳氏并加按语评注,“以发明其用意之所在”,帮助读者理解名医思路,学习各家经验,体会知常达变之法。此书初刻于1904年,因评注颇精,后又再版多次。《柳选四家医案》以经方案例分析为主,相当于一本经方学习教材,而柳宝诒堪称龙砂医派中的经方教育家。 06 朱莘农 朱派伤寒的代表人物朱莘农(1894—1962),江阴峭岐凤戈庄人,幼承家学,于《伤寒论》钻研尤勤。壮年行医乡里,即以擅治伤寒大症而享盛名。他临床强调体质辨证,擅用桂枝类方,以治疗“夹阴伤寒”名世。朱莘农重视体质,他说:“医道之难也,难于辨证,辨证之难也,难于验体,体质明矣,阴阳可别,虚实可分。病症之或浅或深,在脏在腑,亦可明悉,而后可以施治,此医家不易之准绳也。” 曹永康在《朱莘农先生传略》中写道:先生壮年擅用伤寒大方起危症,如用当归四逆汤合黑锡丹治曹某之阴寒头痛,用犀角地黄汤加别直参治史某之丹痧不回,用参茸四逆汤合麻附细辛治邬某之迟脉虚脱等,起死回生,至今为乡人乐道。 07 叶秉仁 叶秉仁(1908—1994),江阴华士人,龙砂叶氏第12代传人。以内科见长。1931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曾随曹颖甫先生学习半年。他中西医两法娴熟,近有《叶秉仁医疗经验集》出版。 叶秉仁重视西医诊断,强调对现代疾病发展过程的把握,同时也注重探索经方与现代疾病的关联。如清瘟败毒散治流脑,白虎汤治乙脑,大承气汤治肠梗阻,白头翁汤治菌痢,葛根芩连汤治肠炎,苇茎汤治肺脓疡,麻杏石甘汤治肺炎,生脉散治呼吸衰竭,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肺源性喘息等。明确西医诊断,有利于选择经方,效果容易评估,还有利于把握疾病的转归,一般不会误诊,也不会发生治疗思路的游移不定。 方证相应是经方使用的基本原则。叶先生虽并不特别强调方证,但在临床应用经方时,依然以方证为用方的基本依据,因此常常能不拘常规,别开生面。更不会因为对病用方而忽略患者的个体差异。叶先生重视现代医学诊断以及古方治今病的思想,经方的现代应用离不开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描绘经方的主治疾病谱是当前和今后经方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08 夏奕钧 夏奕钧(1913—2009),江阴云亭人,16岁从堂伯夏维祺学医,三年后转学于朱莘农。以治疗外感病见长,擅用苦辛法,尤擅用黄连,外号“夏川连”。重脉、舌、腹诊及喉诊,晚年喜读《通俗伤寒论》《退思集类方歌注》。撰有《论苦辛法》《喉诊与内科临床》等20余文。 夏奕钧喜用经方,但并不用原方,多取其关键配伍,如苦辛法。该法是从五泻心汤而来的一种用药法,即以黄连为中心进行组合,如黄连肉桂、黄连半夏、黄连干姜、黄连附子,以及后世的香连丸、左金丸、连苏饮等都归于此法范畴中。 夏奕钧先生的诊疗思路和方法独特。看病时,他常或凝神直视,或按压腹部,或检查咽喉,临床思忖良久,则当机立断,说“此人要吃桂枝!”“此人要吃黄连!”“此人是桂甘龙牡汤证!”“药—人”相应“方—人”相应的思路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继承龙砂医派的传统,加以利用、传承、发展,让经方为中医学人才的培养、为中医学术的进步作出贡献。 本文摘自南中医国际经方学院,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