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学经典、用经典、悟经典,来看北中医学子的学习“秘籍”

 最后一个知道的 2022-03-02
图片

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中医经典及其核心理论历久弥新,令无数岐黄青年心向往之。

对于如何学经典、用经典、悟经典,北中医学子们也有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今天,官微采访到了几位岐黄学子,他们都在学习和研究中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的感悟。小杏仁儿们快来跟随这些朋辈榜样的学习方法,一起学习吧!

图片
图片

刘雨茁,国学院中医医史文献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现任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Medicine期刊青年编委,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业委员会会员。曾获2021学年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多次荣获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二等奖。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多次受邀于国内学术会议和论坛进行报告,主持或参与多项课题。

Q1

你认为如何有效地学习经典?

● 现在通常认为的中医经典,包括《内经》《伤寒》《金匮》,以及金元四大家与温病诸家著述等等。经典谱系的形成本身是一个漫长的体系化过程,例如《伤寒论》的经典地位实际上是宋以后才逐渐确立的,这其中包括权威文本的生成,以及知识的层垒、被选择、被改造的过程。进行经典学习与阅读时,要时刻提醒自己从两个层次来解读,若是以服务临床为目的,则不必执着于“本义”,其理论能够自洽,并且在临床实践中能够验证即是可参考借鉴的;若是为求本义,则需要在其历史语境下解读,那么就需要对中国古代医疗史的充分理解。这两种解读的方式是建立在不同思考维度之上的,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矛盾。

Q2

开展疾病医疗史方面的研究对于临床的意义是什么呢?

● 首先要明确的是,医疗史是中医学与史学的交叉学科,医疗史研究更多是在宏观上揭示中国古典医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为我们呈现更真实的历史图像。医学理论的发展本身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的,或是社会文化的左右,或是知识传播方式改变带来的深刻影响等。中医学的理论和医疗实践的潜在变化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历史学不仅是在故纸堆中翻检,它更需要建立多元的、深刻的思考方式,以及对现实和“人”的关怀。而医疗史研究对于历史学的意义则在于从医学材料与视角切入,重新审视、发现历史问题,也冀其建立一种“技术的叙事”,与主流的历史叙事进行对话,对其进行修正甚至一定程度的改写。

Q3

做学问需要具备哪些特质?关于研究方向的选择有什么建议?

●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兴趣。做学问,尤其是文史类的研究,需要漫长的时间来积累、打磨、坐冷板凳,这个过程实际上异常艰辛。所谓的毅力可以让人坚持一时,但如果是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生的时间,没有兴趣作为内在的动力源,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我当初选择医疗史研究说到底也是兴趣使然。我享受在阅读中逐渐拓宽知识边界的充实体验,沉浸于写作论文时解决问题、打破解释模型、尝试创造新范式的喜悦。

其次,是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而发现问题的能力需要通过广泛阅读相关论著、拓宽自己的学术舒适区来提升。随着阅读面的拓展,对海内外学术前沿的跟进与把握,将会有更多的理论、方法、概念、范式涌入,知识框架逐渐完善,史料积累不断丰厚,研究思维愈发成熟,思考更加深入、多元,关注的研究主题更为广泛,问题意识也逐步确立起来。

最后,是持之以恒的耐力和交流合作的意识。学术研究往往不是智力的角逐,而是耐力的长跑。坚持读书、写作、思考是做学问的基本功。“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辈之间的交流——尤其是与不同知识背景、关注问题相似的学友,时常碰撞出灵感,带来新的知识、思考和可能性,且能够资源共享、资源互补,这些都为我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因而进行学术研究,尤其是交叉学科,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会开阔新的思路和研究视野,发现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互相弥补专业上的不足。因此,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合作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研究方向的选择,首先还是参考自己的兴趣吧。对于一件要长期从事的工作或研究,有兴趣和热情会痛并快乐着。另外,研究方向是否“预流”,也是看个人选择。为人之学也好,为己之学也好,无所谓对错,得失寸心知而已。

图片
图片

冯沁祺,2016级岐黄国医班,通过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一、二、三级,中医学四大经典知识竞赛团体比赛一等奖,中医学基本理论与知识竞赛团体比赛三等奖。曾获新奥奖学金奖、校级优秀团干部奖及优秀学生干部奖,2019年人口共享杯大赛二等奖,第七届“共享杯”大学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优秀奖,校级第十一届“勤求”杯临床技能竞赛临床基本理论与知识奖三等奖。参与“护膜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沿革与运用”“温胆汤源流梳理”“翻译伤寒论”三项学校校级“橘井青苗”课题。作为课题负责人成功申请大学生国家级课题,“基于数据挖掘的吕仁和教授'微型癥瘕’理论治疗糖尿病肾病用药规律研究”。

Q1

你认为学习经典有什么技巧吗?

● 我认为学习经典最重要的是按照考试的要求——了解、熟悉、掌握,分三个层次进行学习。了解的话,至少要知道哪个内容出现在哪本书上,了解它的作者、时间以及思想内容,还有它每一个框架大概的结构内容是什么;熟悉的话,最好还是要背诵。除开背诵之外,熟悉的要求还要对相应的内容进行串联,比如说桂枝汤都在哪里出现过,分别是治疗什么疾病的?要将一系列的知识串联起来。掌握的话,说实话我自己也还在不断的摸索中,我理解的掌握的样子是能形成一个自己的学习网络,在脑海中对疾病的判断具有清晰的标准,对病程或者病机有一定的认识,能断患者当下处于疾病的哪个阶段、未来可能发展成什么方向、疾病的演变过程、方药的选择和辨证加减等等,要把经典的每个不同的节点,形成一个串联的网络,能够活学会用。

Q2

对于经典等级考试你有什么经验?

● 对于经典等级考试,我认为其实是以考促学,考试本身就是一种寻求反馈的方式,一方面学生通过考试可以知道自己的经典大概掌握成什么样子,另一方面,学校也能知道学生目前学习的水平是什么。没有什么太多的经验,无非就是考前拿着那本要求的书多背背,平常也多看看背背。从自身经验而谈,早上的时候大声朗读朗诵,可能对背书有效果。

Q3

你认为如何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

● 关于中医药文化传承,我觉得首先是需要将以往先贤的智慧,给完整的保留下来。如果说能建立一套助于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思想,或者是发掘一个观点,从古到今、从无到有的这样的一个变化,有助于去理解目前的中医状态,都是对中医的贡献。其次,对于如何让中医走向世界,也应该去做一些探索。中医作为一个学科而言,我们去帮助构建它的学科框架,各分支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探究学科研究方向的空白,去填补空白,应该是最重要的贡献。

图片
图片

姚睿祺, 2014级岐黄国医班,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在读。曾荣获国家奖学金,“名方中医杯”团体赛第一名,校四大经典比赛第一名、校四大基础比赛第二名,三级经典考试142分。以第一作者身份录用中文核心期刊4篇,主要参编学术著作3部。主持举办了多次经方讲座、经方沙龙活动。

Q1

你是怎样理解 “以文化人”的?

● 我觉得这主要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在培养思想有深度,人格有温度的中医药人,重视学生的人格健全。学校中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可以推动中医经典的学习,发扬传统文化以及促进中医药创新。以学习经典为例,“学经典,跟明师,勤临床”,是历代明医成才的不二之选。我很反对学习经典是单纯为引经据典而引经据典,把别人的理解强行拼凑在一起,但字里行间中完全看不出自己对经文的理解、体悟,也看不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对于学习经典,最终目的一定是回归临床,学以致用,千万不能变成光会自炫新技的“书袋篓子”。

Q2

你在学习经典中有哪些方法?

● 关于学习经典, 我觉得首先应熟读、背诵经典原文。《伤寒论》398条、《金匮要略》第一至第二十二的内容,当年我是全部背诵下来的,包括配套的《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这就对整个经方体系有个全局的把握。要给自己定好每天背诵的条目数,比如每天背6条,稳步推进。打通全关后,再返回去温习,同时可以适当上涨每日的背诵条目,循环往复,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第二,适当参考注家、医案,进一步深化对经典的认识。原文功底打好了,已经有初步思考,再看注家就有了自己的初步判断。医案是很好的学习载体,能充分开拓对方证的认知。

第三,回归临床,实践为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理论就是为了学以致用。

Q3

关于中医药的文化传承,你有哪些见解?

● 在中医药文化传承方面,我的认识其实是有所变化的。在大一到大三的时候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把病看好,文化传承就交给其他人吧。后来经过临床和学习的过程,发现普通大众了解中医的本就不多,而能接触正确的中医观念更少,如果任由没有临床经验的人研究中医文化、指导科普就很容易出错。也正是从这之后,我便十分重视中医文化传承,希望能真正地把正确的养生理念传播给人民大众。

图片

潜心钻研习经典,熟读深思重实践

品悟医理之中的奥妙

传承发扬中医文化的精髓

北中医学子坚持不懈,常怀热情

吾辈中医青年

更要接过先辈传承的薪火

向世界讲述中医药的历史

展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图片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采访丨郜子涵

编辑丨郜子涵 李维嘉

排版丨王欣怡

给北中医点个“赞”,再点个“在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