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葩的张天锡和“张天锡三书”

 梦想童年594 2022-03-03

赵大泰

一、引言

《三国演义》开篇有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晋末年,先有“八王之乱”,后有“五胡犯中原”,天下一统重归于群雄争霸,东晋占据了江南、荆湘地区,在北方和西南地区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北魏史学家崔鸿撰写了一本史书《十六国春秋》,选取其中十六个国家来代表这段时期,史称为“五胡十六国”。

在十六国中,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五个以“凉”为国号的割据政权,在301年至439年的140年间,活跃于河西走廊一带,史称“五凉”。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对于五个凉国来说,既有乱世枭雄的开国君主,也有葬送祖业的亡国之君。“五凉”的五位开国君主张轨、吕光、沮渠蒙逊、秃发乌孤、李暠都为我们留下了开国创业的传奇故事。亡国之君张天锡、吕隆、沮渠牧健、秃发傉檀、李歆也留下了令人唏嘘的故事。

二、奇葩的前凉末主张天锡

前凉末主张天锡(338年-398年)是张骏的儿子,张祚和张重华的弟弟,是前凉的第九位国主,在位时间为363年-376年。张天锡诛杀了权臣张邕,又杀害了侄儿张玄靓,踩着一堆尸体于363年掌握了政权。张天锡能言善辩、很有文才,但“荒于酒色,不恤政事”,“数宴园池,政事颇废”,最终葬送了前凉的大好河山。

奇葩的张天锡和“张天锡三书”

376年,前秦苻坚发动了灭凉之战。苻坚派遣13万大军,渡过黄河,翻越洪池岭(乌鞘岭),直逼姑臧城,张天锡不敌,只得开城投降。自此,张轨和他的子孙后代经营的前凉政权划上了句号。

苻坚是个大度的君主,张天锡也是个幸运的亡国之君。张天锡被安置到长安,得以苟活性命,还被封为尚书、归义侯。

383年,苻坚南下进攻东晋,任张天锡为征南司马,随军出征。张天锡乘着苻坚兵败淝水,逃到建康,投奔东晋。张天锡受到了朝廷的笼络和礼遇,也常常受到东晋权臣的蔑视与羞辱。

张天锡在东晋待了13年,东晋孝武帝去世后,便告老还乡了。398年,张天锡去世,享年61岁。作为一名亡国之君,能够善终,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1976年,在平凉市泾川县玉都镇一个叫太阳墩的村子,出土了一批窖藏文物,其中有一方铜印“归义侯印”经过考证正是苻坚赐给张天锡的印章。看来,张天锡的后代为了生存,只能藏起宝物,隐姓埋名地生活。

论及张天锡,网络文章不乏奇谈怪论,“投降两国还能善终的亡国之君”“好口才”“号称脱口秀大师,靠耍嘴皮子讨生活”“鲜为人知的搞笑皇帝”“历史上最能扯的末代皇帝”“骗妻自杀”“晚年患了精神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张天锡真堪称“奇葩的末代国主”。

三、《凉州府志备考》中的“张天锡三书”

抛却网络上的“戏说历史”和标题党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吸引眼球的奇谈怪论,历史上的张天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可以从清代武威籍著名学者张澍所著的《凉州府志备考》中收录的《前凉录》“张天锡三书”一窥端倪。

(一)苻坚谕张天锡书

《前凉录》:苻坚遣张據率甲士还凉州,使著作郎阎负、梁殊送之。因命王猛为书,谕天锡曰:昔贵公称藩刘、石者,惟审于强弱也。今凉土之力,则损于往时,论大秦之德,则非二赵之匹,而将军翻然自绝,无乃非宗庙之福也欤?夫以秦之威,旁振无外,可以回弱水使东流,返江河使西注。关东既平,将移兵河右,恐非六郡士民所能抗也。刘表谓汉南可保,将军谓河西可全。吉凶在身,元龟不远,宜深算妙虑,自求多福,无使六世之业,一旦而坠地也。

这份文书,是前秦苻坚手下最主要的谋士武将王猛所写。王猛号称“功盖诸葛第一人”,文武双全,辅佐苻坚统一了北方。无奈王猛英年早逝,苻坚没有遵从王猛“不要进攻东晋”的临终遗言,最终有淝水之败。

因为实力悬殊,前凉政权一度臣服于前秦,但统一北方是前秦的国家战略,二者不可能长期和平共存。

366年,张天锡与前秦断绝了臣服关系。367年,张天锡亲自征讨叛凉割据的李俨。李俨大败,退守枹罕,连忙向苻坚求救。苻坚派王猛救援,张天锡大败,死者十之二三。王猛致信张天锡劝其退兵,张天锡便撤兵而回。在枹罕之战中,张天锡的手下张據被俘虏。

376年,苻坚发动了灭凉之战。在出军的同时,苻坚派著作郎阎负、梁殊送还俘虏的张據及兵士,并晓瑜张天锡投降,送上了王猛所书的这份《苻坚谕张天锡书》。张天锡杀死了阎负、梁殊,派兵与苻坚大军作战,最终兵败投降。

王猛的这份文书,气势雄宏,软硬兼施。文书的大意是说:前凉政权曾经臣服于前赵刘渊、刘聪,后赵石勒、石虎等辈,是因为对实力强弱的判断。现在前凉的实力弱于以往,前秦的实力绝非前赵、后赵所能匹敌,而张天锡决然对抗前秦,绝对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就像三国时期刘表对抗曹操一样,不会有好下场。

在绝对的实力碾压之下,张天锡也回天乏力,稍作抵抗之后只能俯首投降。

(二)张天锡遗郭瑀书

《前凉录》:咸安二年,张天锡遣使者孟公明,蒲轮玄纁,征敦煌处士郭瑀,遗之书曰:先生潜光九皋,怀真独远,心与至境冥符,志与四时消息。岂知苍生倒悬,四海待拯者乎?孤忝承时运,负荷大业,思与贤明,同赞帝道。昔传说龙翔殷商,尚父鹰扬周室,孔圣车不停轨,墨子驾不俟旦,皆以黔首之祸,不可以不救,君不得独立,道由人弘故也。况今九服陷为狄场,二都尽为寇穴,天子僻陋江东,名儒论于左衽,创毒之甚,开辟未有。先生怀济世之才,坐观而不救,其于仁智,孤窃惑焉。故遣使者虚左授绥,鹄企先生,乃眷下国。

大儒郭瑀是敦煌郡人,青年时拜隐居在张掖东山的郭荷为师,潜心攻读,精通经义。郭荷死后,弟子兼女婿的郭瑀守孝三年,继承师业,到临松薤谷(今马蹄山)开凿石窟,设馆讲学,著书立说,弟子多达千余人。

咸安,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年号,时间跨度为371-372年。咸安二年即372年,张天锡派遣使者孟公明请郭瑀出山辅政,给与很高的规格,“蒲轮玄纁”,并亲自写了这份文书。蒲轮的意思是,在车轮上裹上蒲草,以减少震动。玄纁,是指玄色(黑色略带浅红色)的布帛。这些是帝王用来延聘贤士的礼节和礼品。

《晋书》记载,“天锡少有文才,流誉远近”,这份文书充分反映了张天锡的高超文才。文书用儒家兼济天下的伦理道德指责郭瑀,请求郭瑀下山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辅佐凉国建功立业。文书的大意是说,郭瑀先生隐居在深山,悠然自得,难道不知道如今苍生倒悬,四海待拯吗?像姜尚、孔子、墨子这些圣人,在黎民百姓遭遇苦难时,都会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如今胡人作乱,长安和洛阳二京陷落,天子避难江东,百姓流离失所,先生怀济世之才,要是观而不救,那就是不仁不智。现在派遣使者,恳请先生下山辅佐朝政。

结果如何呢?郭瑀鄙夷不屑于张天锡杀死侄儿篡位夺权,判断张天锡并非建功立业的有道明君,所以拒绝下山,并指着山间的飞鸟说,“此鸟也,安可笼哉?”。使者以捕杀郭瑀的学生为要挟,郭瑀无奈只能答应下山。到了武威不久,张天锡的母亲忽然去世,郭瑀趁乱逃回了马蹄山。因为内忧外患,张天锡也顾不上郭瑀了。

(三)张天锡答索商书

《前凉录》:兴宁三年,张天锡数游园池,政事颇废,荡寇将军、校书祭酒索商上书极谏。天锡答曰:吾非好行,行有得也。观朝荣,则敬才秀之士;玩芝兰,则爱德行之臣;观松竹,则思贞操之贤;临清流,则贵廉洁之行;览蔓草,则贱贪秽之吏;逢飙风,则恶凶狡之徒。若引而申之,触类而通之,庶无遗漏矣。

兴宁是东晋哀帝司马丕的年号,时间跨度为363-365年。365年,张天锡继位后频繁地游山玩水,政事颇被荒废。荡寇将军、校书祭酒索商上书极力劝谏,张天锡答复说:“我不是喜好出行,而是出行有所收获。观看早晨开放的花朵,就能尊敬才能出众之士;赏玩芝兰,就喜爱有德行之臣;看到松竹,就想念有贞操的贤者;面对清澈的流水,就看重廉洁的品行;看到蔓延的野草,就讨厌贪污的官吏;碰到暴风,就憎恶凶狠狡诈之徒。像这样加以引申,触类旁通,就差不多没有遗漏了。”

游山玩水,不理政事,还如此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张天锡被诟病“善于耍嘴皮子”,估计大都是因为这条史料记载。

当然,张天锡的好口才,除了可以挡回臣下的指责,也可以回击同僚的嘲讽。张天锡利用淝水之战的时机,逃到东晋朝廷后,很受恩遇。朝中官员因为他是亡国俘虏,大都一起诋毁他。张天锡本字“公纯嘏”,因为被人嘲笑三个字,改成了两个字“纯嘏”。会稽王司马道子曾经问他西方的特产,张天锡应声回答说:“桑葚甜甘,鸱鹗革响;乳酪养性,人无妒心。”意思就是“桑葚甘甜,鸱鹗吃了改变声音;乳酪养性,人吃了没有妒心。”

张天锡晚年身体精神昏乱,虽然有爵位,不再被人看作同列。虽然饱受嘲讽羞辱,但总算在乱世中苟活性命,不知是张天锡装疯卖傻,明哲保身,还是张天锡命当寿终正寝,因祸得福。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是多面的,不能做非白即黑的简单判断。通过赏读收入《凉州府志备考》的三份关于张天锡的文书,我们了解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前凉末主张天锡,也了解到了1600多年前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奇葩的张天锡和“张天锡三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