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肃干秋”坊“)
紧续上集,因片子太多不忍窖藏而分集。继续按着游览图走下去——
“山海钟灵”坊之后的御书楼,原名“八卦楼”。前檐抱厦一间,单檐庑殿顶;后檐抱厦三间,单檐卷棚顶。楼上雕木制八角形藻井,顶端为八卦图案,得名“八卦楼”。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为纪念康熙帝御书匾额“义炳乾坤”,遂改名“御书楼”。
崇宁殿,全庙的主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
始建于陈隋年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得名。殿周26根巨型盘龙石柱,粗犷有力。正面八根柱为双龙遨游飞翔,其余三面18根石柱为单龙深浮雕。
殿内供奉关公头戴冕旒、身着帝装塑像,配有侍臣。
大殿内外悬挂几位清代皇帝的题匾。檐下是乾隆书的“神勇”;门楣上是咸丰的“万世人极”;殿内神龛上是康熙的“义炳乾坤”。
钟亭和碑亭,位于关帝庙崇宁殿东西两侧,是清代增设的两座亭式建筑。
“气肃干秋”坊位于春秋楼前,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木牌坊。
“气肃千秋”坊始建于明万历初年(1573 年)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地震损坏,同治六年至九年(1867~1870年)重建。平面三开间,四柱三楼房殿顶。
春秋楼在关帝庙的最后端,乃关帝的寝宫,因关公夜读春秋而得名。其始建年代不详,复建于明万历年间。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
焚炉,位于崇宁殿月台前东西两隅,共2座,均为铸铁制品。据题记,东炉为明嘉靖三年(1524)铸造;西炉为嘉靖十三年(1534)造。二炉铸造时间虽前后相差十年,然形制相同,高度一致,平面呈八角形,重檐八角攒尖顶,整体造型犹如一座八角形楼阁式铁塔,又如塔式亭阁,由下至上可分基座、炉身和刹顶三部分。
崇宁殿前有铁狮一对,狮旁各铸一牵狮胡人。据题记,分别铸造于明嘉靖三十八年( 1559年 )和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刀楼、印楼,位于春秋楼前东西两侧,东为印楼,西为刀楼,形制相同。面阔进深皆三间,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分别置青龙偃月刀一口、方形汉寿亭侯印盒一枚。
自厚载门出,之后的“御园”,乃近年复建。不赘。
钟楼东门,两侧立文保碑,国保、省保各一。
著名的“万代瞻仰”石牌坊就在钟楼东10余米处。
这是解州关帝庙内唯一的石牌坊,明崇祯九年(1636年)雕建。
牌坊通体青石雕砌,平面三开间,立面设四柱,坊顶为主楼、二次楼、二边楼俱全的五楼庑殿顶。束腰须弥式基座,腰间壶门内剔地雕饰狮、虎、麟、马、獬等瑞兽。围护立柱的夹柱石和抱鼓石浅浮雕 牡丹、荷花、卷草、夔龙、丹凤、犀牛、鹤、鹿、猴、兔、虎、鲤鱼、麟、犼等图案。
石柱均为抹角方形。主楼正面横匾题刻楷书“万代瞻仰”四字,背面题刻“正气常存”四字。龙门枋下迎风板正背面也刻字两行,为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明神宗诏赐关公“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的封号。
牌坊的正、背两面额枋上浮雕有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人物众多,布局紧凑,雕刻细腻,生动传神,体现了明末石雕的高超技艺。各楼屋顶的椽飞、瓦垄、吻兽、脊饰等,皆石雕而成。主、次、边楼鸱吻尾部内外翻卷,造型较为独特。一座牌坊,浓缩了大量的信息,内容极其丰富。细看、详续,至少又得一篇博文,只好忍痛割爱了。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