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均乐评:中国,只有流行,没有音乐

 银川史记 2022-03-04

         几乎是在2001年前后,几乎所有的人:流行乐词曲写手、乐评人、精英式听众……

         总之,有心的听众都开始抱怨中文流行音乐,“只有流行,没有音乐。”这或许是该批评的,相关文章也有不少,但极少有人从中文流行乐发生的脉络,音乐生长的机理出发,揭示中文流行正在经历的深层危机。

     人们先是发现中文流行缺失了好听的旋律,能让人耳边一亮的旋律。那么,我们来看看中文流行乐流行什么样的旋律?这些旋律多来自台湾。

       毋庸置疑,几十年来,最大的中文流行乐生产中心就是台湾。

      在鼎盛时期,台湾一年出版流行乐唱片达到400多张。全岛除较大的唱片公司之外,还有各类音乐工作室、蚊型唱片公司、小厂牌在内的200多家流行乐制作单位。这是任何一个中文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今天人们所公认的经典中文流行多来自台岛,其中以1993年,台岛200多名资深DJ、音乐记者、乐评人评选出的百张经典流行唱片最为著名。

      抛开其中所谓的公信力不谈,单说这些唱片的音乐构成,细心的人们就会发现:这些经典的中文流行产生的基点是台湾积累了数十年的民谣以及它背后的传统民歌。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民谣运动一直延续至今,从中造就了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歌手、创作人(词曲作家)、制作人……

        这些人却没有造就出更多的成熟音乐类型,偶尔一现的是薛岳(1990年11月7日去世)、李亚明的日本式摇滚、庾澄庆的Rap、赵一豪、Double X(早期水晶、真言社系统里的乐队群)的地下摇滚……

       表面上风光无限的台湾流行内容却越来越趋同,类型单一,所有的流行曲都在攫取民谣的资源。经历几十年,民谣已经被过度开发了,由这个基点产生出的流行乐也达到了饱和。

       这之后,R&B、Hip—Hop、地下摇滚,甚至是台语摇滚能成为台湾主流流行就不足为奇了。张惠妹、陶喆、李玟的走红使得台湾的中文流行变得国际化了,民谣及其代表的经典中文流行渐行渐远,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以民谣、民歌这些传统音乐为根的中文流行乐为什么会衰落呢?

       先看中国民歌。

       候牧人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最高的音乐成就是民歌。因为民歌里凝结了这个民族的音乐审美、聆听习惯。

       中国民歌最大的成就是它的旋律。我们姑且将它称之为“中国式”旋律。这些旋律的特征是简单、直接。

       简单的说,民歌里用的音很少,旋律线条也是直线型的,起伏并不大。从横向看,它不像印度音乐里的旋律,有很多装饰性的小旋律,而且旋律线条也比较复杂,呈现出曲线发展的形状。

         从纵向看,民歌几乎没有什么和声,中国和声历来不发达,这直接导致了民歌不可能有发达的器乐织体,我们很少能听到伴奏的民歌。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中文流行歌出现了歌好写、好唱,但曲难编的尴尬局面。乐器演奏、编配很难和“歌”融为一体。另外,就是节奏问题。中国民歌很少使用复杂的节奏。

       由于过分重视旋律,节奏在民歌的地位不高。民间歌手几乎没什么节奏观念,歌的节奏往往很简单。而流行乐手在编曲时,为了不给歌曲造成突兀的感觉,一般也只用比较规则的节奏,1/4、2/4、三拍子这些拍子最为常见。而那些复杂的散拍则几乎很少有人用。由于节奏缺失,演绎一首歌,往往要依靠歌手的唱腔来发挥旋律的特色,唱腔变化,包括人声的音色、中高低音搭配,歌手的唱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几乎所有被列入经典流行的歌手都有标志性的嗓音,能够让听众一下子认出来。可一首歌的编配却不能让人一下子认出来。



        在成功的中文旋律中,高手用的音也不多。譬如黄霑写的《沧海一声笑》,只有7个音,依次排出,然后再依次颠倒。

       再譬如候德健的《龙的传人》,只用了6度音。这些歌的旋律出发点在于汉语写就的歌词,歌词的语句之间隐约可见旋律的简单线条。因此,中文流行歌的词曲咬合得非常紧,甚至可以说是融为一体。这本身是中文流行乐的长处。

       然而,一些编曲的乐手却喜欢用这类歌的主旋律来编曲,作为编曲、演奏的开头或者动机让这些歌的主旋律来担当器乐发展的主线,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如果再配上不恰当的节奏,歌听上去就非常别扭,变得很不好听。有的乐手直接拿一些流行的节奏套子去套,譬如Boss Nova、Reggae等等。这些节奏配上“中国式”旋律,其效果可想而知。成功的中文流行乐编曲很少使用那些熟透了的节奏类型,比如李丽芬的《爱江山更爱美人》、陈淑桦的《笑红尘》。且不说里面用了多少民族乐器,仅编曲的思维就有意避开了节奏这个难题。

       当然,这里的民歌只是汉族民歌,并没有涉及新疆、云贵、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民歌另有一套音乐语汇,与汉族民歌截然不同的美学取向。刀郎的流行似乎在表明:由汉族民歌衍生而来的中文流行正在无可奈何的溃败,民族流行正在走上主流。


       台湾之外,香港的粤语流行曲是中文经典流行的另一大类型。

        这个类型里也有两个支流。

        其一是顾嘉辉——黄霑一路的词曲作家。他们的音乐素养同样来自中国传统民歌,只不过来源更有地域色彩——粤剧大戏、江南小调。

        另一个支流是许冠杰,他从60年代的英美摇滚中学习写流行曲,后来慢慢加入了香港的市井小台湾之外,香港的粤语流行曲是中文经典流行的另一大类型。这个类型里也有两个支流。

       

这两类粤语流行曲的编配与台湾的经典中文流行遇到的问题几乎相同。剩下的香港粤语流行曲几乎都是翻唱日韩、欧美热门金曲流行歌了,这些流行歌的编配也是模仿原曲,虽说是换上了粤语,可歌在当时却是照红不误,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



刘均:从碎片的整体中突围——评刘泽球诗歌

刘均乐评:由窦唯的音乐戏说中国音乐的”暗战"

刘均:向上奔涌的河流:时间意识的变奏--评谢瑞诗集《北京路纪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