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评郭津京的画梅作品

 泊木沐 2022-03-04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纵横挥毫,水墨淋漓间朵朵盛开的梅花跃然纸上,唯愿东风把这报春使者散溢的馨香送到万户千家,让人们都能感受到春的气息。

李晴江爱梅,其所画梅花玉骨冰魂、清秀逸丽,品读之,愿“坐卧其下,做十日功课而后去”,郑板桥谓之“为天下先”。李晴江不仅梅画技艺精深,且为官清正,做人如梅,刚正孤高。郭津京先生也爱梅、画梅,前期画梅作品多喜用李晴江之题梅诗,似是在试图与先贤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与神交。他的梅作下笔有力、沉雄劲健,既酣畅恣肆又跌宕奇逸,章法大开大合、虚实相生、不媚不俗,这得益于他早期大量心摹手追先贤遗迹,穷其画理与画技。

张彦远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画家上承文化之命脉,写的是自己,也是民族文化精神之追求。特别是爱梅、画梅者,骨子里多有一股清澈冷峻之气,不媚于人亦不媚于事,随心所欲,于是其笔下的梅或疏朗瘦健、俊俏孤傲,或老干横斜、浓淡相宜,或明艳繁茂、厚重润泽,读来如饮百年陈酿,醇香绵软,酣畅淋漓。纵观现当代画梅名家,如吴昌硕、关山月、潘渭滨、于希宁、王成喜等人,丹青妙意各领风骚。但是毕竟画梅者众,能达到一定高度的却不多,可喜的是郭津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笔耕不辍,终达妙境。他的《梅之魂》和《赏心只有三两枝》,虬枝铮铮,冰魂寒彻,画家将自己十几载的解悟注入画卷,观者从中可以感受到其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不浮躁,不张扬,不泯自性,不染万境。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意图

此外,郭津京还创作了很多表现毛泽东诗(词)意的梅花作品。如表现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意的寒梅作品,构图险,气势雄,用笔用墨老辣劲健。梅枝似虬龙腾飞于霜晨月下,仿佛是那胸中激荡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为了胜利视死如归的红军战士,正奔向硝烟战场……再如表现毛泽东《七律·长征》诗意的梅作,枯墨铸老梅,浓墨发新枝,作者大红、曙红并用,既增加了画面层次,又丰富了视觉内容。在色块与墨块、墨线的强烈对比中,画家把红军翻过五岭、越过乌蒙,无惧困难,攻关夺隘的革命情怀表现出来。明快的曙红尽展大无畏的乐观精神,凝重的大红又暗喻了取得革命阶段性胜利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此作构图雄浑浩大,构思阔远奇绝,用凌寒傲雪的老梅精神借喻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精神。

一片丹心向阳开

《一片丹心向阳开》是郭津京根据阎肃先生《红梅赞》词意创作的一幅梅作。“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郭津京在此作中绘写出岩石上红梅迎春的画面。梅干部分,笔尖浓墨,笔肚淡墨,对水分的控制恰到好处,笔力老到,厚重华滋,展现出梅树顽强的生命力;曲虬向上,横斜回折再取向上之势;右出旁枝举臂向天,以呼应花托、花蕊和小枝。墨中略加朱磦,既有协调枝干之妙,又与梅花的红色相呼应。整幅作品把不惧严寒、昂首怒放的迎春红梅表现得酣畅淋漓,暗喻着革命胜利的曙光就要来临。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郭津京以笔下梅花抒发心中之志,亦写初心使命,愿其今后能够创作出更多的梅花佳作。(附图为郭津京作品)

郭津京,1956年生于天津,现居山东济南。上世纪80年代初拜于希宁为师,得其亲授。现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画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意图

会它千顷澄碧

风景这边独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