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法叶氏化胃饮

 中医闫大夫 2022-03-04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经验录—习方心悟(220)


内伤虚损,上损心肺、中损脾胃、下损肝肾,分三位六脏,叶桂老人调理上下二损肺、肾,无特殊新释,对中损伤胃纳呆、咽干、舌绛、口渴、烦热、大便干燥、饥不欲食,则主张滋养胃阴,壮水生液补充亏耗,使“甘守津还”。常投甘寒药物,兼以保护元气,补润阳土,助力中州。所开养胃汤,流传不一,出入较大,然遣用之品,仅有二十来味,如人参、扁豆、山药、麦冬、莲子、石斛、天花粉、瓜蒌、沙参、玉竹、蜂蜜、乌梅、天冬、甘草、胶饴(麦芽糖浆)、甘蔗水、桑叶、生地黄、白芍、麻仁、枸杞子、海参、阿胶、淡菜(海红,东方夫人)、大枣。老朽曾师其意,组一小方:西洋参6g、麦冬6g、玉竹9g、山药9g、石斛6g、麻仁6g、甘草6g、大枣15枚(劈开),水煎分3次服,疗效颇好,名化胃饮。胃酸缺乏加山楂9g。适于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干燥病、胃神经官能症。

小郎中按:叶天士是中医史上一位重要的医家,他不仅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开创了温病学派,还在一些杂病的论治方面提出了很多前人未阐明的理论观点,其中关于脾胃的认识尤其重要。他闸发了“脾升胃降”,创立“养胃阴”之说,以补东垣之不足。叶氏重视脾胃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认为脾和胃同属中土,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盖“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脾为五脏之一,主运化,化生精微,藏而不泻,以升为补,胃属六腑之一,主纳食,司传导,泻而不藏,以通为用。故叶氏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建,胃宜降则和”。“脾在刚燥,胃在柔润”,“太阴湿土,得阳则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因此,脾和胃在生理、病理、治法上两者大较,不能统论,应该分治。故治脾可宗东垣甘温升发,治胃则宜甘凉通降。

脾胃分治是叶氏的真知灼见,叶氏治胃的通降法,并非一般辛开苦降,也不是苦寒下夺,乃是“甘平或甘凉柔润以养胃”以适用于“脾阳不亏,胃有燥火”的病证。凡是素禀水亏火旺,或热病伤阴,或虚劳久嗽,或暑热伤阴以及消渴郁火之病,见到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熇热、大便不通诸证,皆可甘养胃阴,以使通降。处方多以仲景麦门冬汤之意化裁,药如沙参、麦冬、石斛、扁豆、玉竹、甘草之类。叶氏明确提出“胃喜润恶燥”的观点和脾胃分治的主张,其门人华岫云则将其思想,总结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叶氏还探讨了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他说:“土旺四季之末,寒热温凉随时而用。故脾胃有心之脾胃、肺之脾胃、肝之脾胃、肾之脾胃,认识门路,寒热温凉以治之,未可但言火能生土而用热药。”如心属火,心之脾胃热,治之以寒;肾属水,肾之脾胃寒,治之以热;肝属木,肝之脾胃温,治之以凉,肺属金,肺之脾胃温,治之以清。叶氏从辨证的角度提出这些论点是比较全面并切合实际的,足以补东垣之所不足,给后世仅执“补火生土”一法,以治疗一切脾胃病的看法,开拓了眼界。

张老根据叶天士甘平或甘凉柔润以养胃的原则,参照叶氏常用药物,组成新方化胃饮,针对阴虚胃燥证,疗效颇佳。方中药物用量较小,且建议一日3次服用,因此此方可作为平素胃阴亏虚人群的调养脂肪,可长期服用,此类人群临床症状以口干,口渴,纳差,时有身灼热,午后明显,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少苔为主症,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干燥病、胃神经官能症为多发病。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飞雪初降已暮天

烛影摇红忆残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

吾爱书城不羡仙

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