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珍贵的同学录 揭秘协和百年前办学渊源

 医学abeycd 2022-03-04
经历过155年风雨发展路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
作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公立医院
承担着培养国家优秀医学人才的重要任务
百年前协和医院如何培养医学生?
有哪些可供参考的经验?

本期史海钩沉第5话

让我们通过一本珍贵的同学录

揭秘协和百年前的办学渊源

珍贵的同学录  揭秘协和百年前办学渊源

大同医学院,是汉口第一家高等医学院校。大同医学院,最开始叫做汉口伦敦会医科学校,创办者一位是大家很熟悉的协和医院的第一任院长纪立生,另一位中文名字叫做孟合理,也就是1986版《协和院志》当中提到的外科学士珀西 麦克阿尔先生。

大同医学院在汉口办学很早,历程并不复杂:光绪十八年,也就是1892年,纪立生先生就曾倡建这么一座学校,可惜没有得力的帮手,直到1898年,也就是戊戌变法那一年,孟合理先生来到汉口。纪孟二人不谋而合,开始筹办这样一所学校。1902年,学校先是由伦敦会单独承办,亦称大同医科学校(Union  Medical School),七年以后,美国浸礼联合会加入,学校规模扩大,改称大同医学院(Union  Medical  College),六年后,浸礼会退出,学校由伦敦会和循道会合办,两年后,经过商议,大同医学院决定和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合并,纪立生、孟合理亲自带领学生前往山东,大同医学院就此结束,历时不过十五年。

武汉协和医院创建155周年,追寻其教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大同医学院。虽说这个学院在汉口存续的时间只有短短十五年,但是对于协和,对于武汉乃至中部地区的西医医疗事业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喜得同学录
图片

 这本同学录照片的提供者叫做侯红志,是武汉电视台的编导,也是汉网“人文武汉”的一位版主。

侯先生有一个业余爱好,喜欢拍摄武汉的老房子,大约十几年前,有一次在江岸区南京路洞庭村拍摄时,住洞庭村4号的一位老太太主动搭讪,自称是这里最老的住户,并邀请侯老师到家中小坐。秦老太太说,她的外祖父叫宋士醒,现在住的房子,就是外祖父留下的房产。为了介绍自己的外祖父宋士醒,秦太婆拿出了自家的传家宝,一本外祖父留下的同学录。

图片

《汉口大同医学校同学录》内页  

宋士醒同学简介(侯红志先生供图)

这是一个蓝皮布面的册子,打开册子泛黄的扉页,是一行繁体字:《汉口大同医学校同学录》。在这本同学录里,有宋家主人宋士醒的照片和简介:宋士醒号西庚,年40岁,湖北天门县人,前清宣统元年毕业,曾任黄陂仁济医院、岳州普济医院、汉口扬子铁厂等医士,汉口红十字会医院医士。再翻几页,秦太婆介绍,这就是一起搭伙做同福里的胡家主人的照片,并附有简介如下:胡家兴号仁斋,年34岁,湖北汉阳县人,前清宣统元年毕业,任汉口仁济医院医士。

图片

《汉口大同医学校同学录》内页  

胡家兴同学简介(侯红志先生供图)

胡老先生,在这里值得特别指出一下,在1911年的辛亥武昌首义阳夏保卫战中,身为医生,他曾因率众参与救护民军伤员,在革命成功后,曾受到中华民国副总统,也是曾经的鄂军都督府大都督黎元洪的亲自褒奖。就在这本同学录当中,有一张黎总统颁给胡先生奖状的照片,上面写的是:“一千九百十一年民军起义时,查有汉口红十字会胡家兴医士指挥会员救治伤亡军士,努力甚勤,合行赏给银牌一颗,以示奖励”。银牌的照片,也刊印在册子当中。

图片

《汉口大同医学校同学录》内页  

黎元洪签发给胡家兴的奖状(侯红志先生供图

图片

《汉口大同医学校同学录》内页 

胡家兴获得的奖牌(侯红志先生供图)

1911年10月,武昌首义震动全国,满清的统治摇摇欲坠,但是清廷并不甘心失败,于是就有了大量清兵南下武汉镇压起义的反扑,也激起了民军和武汉三镇人民发起著名的阳夏保卫战,武汉有很多民众都参与了参加了反抗清廷的这场斗争,胡家兴医生就是因为当年的参与而有幸被载入了辛亥革命的史册。

大同医学院参与辛亥革命阳夏保卫战战地救护的,不只胡家兴一人,而且是所有在校生!还要加上在医院工作的所有毕业生!而且每一位参与者都是有奖状,有奖章的。历史无情,湮灭了很多英雄的事功,历史有意,好像特意留下一鳞半爪,供我们后人体味。

名师高徒
图片

仁济医院直到1906年,才开始有中国医生。1986版《协和院志》记载,“先后在仁济医院工作的有叶克诚、胡凯新( Hu Kai  Hsin),卓医生(H .N.Dzeo  )等。”这些中国医生,无一例外都是大同的毕业生,都是纪立生、孟合理和一众名师训练出来的精英。所以初登职场,他们就有不凡的表现。其中,叶克诚后来甚至做到了武昌仁济医院的院长。

图片

报告内页4位中国医生的照片

(翻拍自1914年《汉口协和医院年度报告》)

汉口仁济医院1914年的《年度报告》,不仅登载了几位中国医生的相片,还在《报告》中不惜笔墨,详细地叙述了几位中国医生的卓越表现。《报告》说,“本年度中国住院医师做了很好的服务,大量住院和门诊病人的工作落在了他们身上。”首先表扬的中国医生是胡医生。《报告》说,胡医生“在十八年前作为护士参加这里的工作且取得了进步,然后进入'医校’(即大同医学校),于1910年取得了资格。自那以后,成为我们得力的人,很难夸赞他发挥的好影响。有能力与和善,坚定与沉着,他有特殊的工作精神,即便生活中发生了最激愤的事件,也不能刺激到他。他规规矩矩地在病房服务,并力争做得更好一些。”

紧随胡医生之后受到表扬的是中国的叶医生。《报告》中说:“夏天的一天,他拿出了病人因感谢而赠给他个人的一百元现金纸币,这个病人想托他而达到自杀的目的,这是因热季失眠而使此病人患暂时性疯狂症所致,在叶医生照顾下住院两周就恢复了。他感谢这位住院医生而赠给他这笔现金,它相当于叶医生三个月的薪金还要多。叶医生向捐赠人解释他不能接受这笔钱,但为照顾到捐款人的愿望,他将这笔钱捐给了医院用于贫困的病人。”

以上资料文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同医学院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不管是医术还是医德,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百年前先辈们在医疗教育教学当中闪耀的人文菁华,值得而今的我们好好汲取,发扬光大。②

大同经验
图片

大同医学院办学有不少经验和特色,梳理总结,我们认为:

第一是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1902年3月,学校正式开学,校址就设在仁济医院的院内,医院减少六张病床,腾出一个病房做教室,以同一层楼的两间辅助用房和一个装玻璃的走廊作为学生宿舍。医生兼做教师,教学和诊疗又近在咫尺,学生们耳濡目染,有些知识自然容易掌握。学校学制,初办时规定是6年,4年系统教学,再加上2年的病房临床工作,后来改成5年,学习4年毕业考试合格,再在指定医院实习一年,5年期满拿毕业文凭。可见在那个年代,学院已经充分认识到学习西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所以才规定了具体的实习年限;③

大同的第二条经验和特色,是“宽进严出”的考试制度。学生的入学条件并不过分严格,年龄下限17岁,上限35岁,中学文化程度,品德良好,身体健康,有人担保。入学考试的选择性很大,考试科目虽然规定是国文、地理、数学、历史,但是应考者如果学过了动物、植物、英文、物理、化学,也可以选择这些科目应考。平时学习的科目无非是物理、化学、解剖、组织、生物、病理、药物、治疗、卫生、法医、外科、内科、小儿科、产科、妇科、耳鼻喉、皮肤花柳等。但是大同医学院的考试,那就非同一般了。

大同的考试怎样考?小考我们不说,每年暑假前的学年大考和毕业考都十分严格。为了避嫌,纪立生和孟合理自己不出卷子,每次考前,两位先生就分别给“直鲁豫”或者“粤桂湘”各医院的同行们,给那些一线的专门医生写信。写信干什么?请他们“代拟试题”,并将试题“邮寄本校”,寄到以后“密封收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独让学生们无法知道试题,就连主考的校长老师都不知道试题,考试的当天,开考那一刻,再由监考老师当众启封,起到尽可能杜绝舞弊的效果。不仅试题高度保密,监考也相当严格,监考人除了本校导师,还专门聘请校外人员协同监考,并且规定不及格者不得进入下一年有关课程的学习。这样严格的结果就是,虽然每年春天都有新生入学,但是真正能够通过考试,顺利毕业的并不算多。1902年首批招生11名,坚持学完的有9名,到1905年,能毕业的学生有17名,1910年达到27名,到了和齐鲁大学医学院合并的1917年,毕业生也只有区区36人而已;

第三条,应该就是师资。老师们教学的态度十分认真,因为定位意在培养中国医生,所以学校一开始就采用的就是中国教材,外籍老师都用中国普通话进行教学。教材都尽量选择最新翻译的西方医学典籍。

图片

颜福庆像(翻拍自《颜福庆传》)

再说老师的水平,纪立生和孟合理两位,都是学兼中外,医学理论和实践兼善的名医。连颜福庆这样的大家,也在大同医学院老师的名单之列。颜福庆,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创建者之一,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是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湖南医科大学前身)和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前身)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是耶鲁大学的医学博士,也是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的学士。

图片

大同医学院全家福(侯红志先生供图)

后     记
图片

今年,适逢武汉协和医院建院155周年,我们借助一本陈旧的民国同学录,钩沉这样一段历史,奉献在大家的面前。透过现有的材料,我们仍然可以了解到一百多年前的协和前辈,在“医药课程译本甚少,标本仪器不完备”的艰难情况下,如何推行西医高等教育。百年之下,这不由得使我们深深叹服,由衷赞美。——协和严谨求实的学风,其来有自!

注:

① 《洞庭村》作者 王汗吾 《武汉文史资料》2014年第5期

② 《西医往事——民国西医教育的本土化之路》作者 慕景强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出版

③ 1902年《汉口伦敦会医科学校第一次报告》

④《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与近代中国社会》作者 李传斌 苏州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

(选自《协和往事》,有删节)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