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篇的整体意思是:大“道”空虚无形,但这个虚体并不是一无所有,它含藏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因子,因而它的作用是永远也不会穷竭的。它深邃似海、渊远无限,就好像是万物的源泉。它挫掉万物的锋芒,消除万物的纠纷,协调好万物的光辉,混同了万物的尘垢,使它们成为互助共荣的一个整体。它是那样的空澈透明,又好像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孕育生成的,好像在天地初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在这里,老子通过形容和比喻,给“道”具体作以描述。本来老子认为“道”是不可以名状的,实际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的一种写状,这里又接着描写“道”的形象。 在这里,老子仍然在论述“道”的内涵。在老子看来,“道”是虚体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虽然“道”是虚体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存在于天帝产生之先。因而,创造宇宙天地万物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 这样,老子从物质方面再次解释了“道”的属性。 老子承接第一章内容“无形”,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的。从“横”的角度来看,“道”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的。再从“纵”的角度来看,“道”又是无限深远的,是无以追溯其来历的,它好像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像是天帝(上帝)的祖先。 从横纵来看,老子是想要告诉我们,不是上帝(天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天帝),继生万物。“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 可是,到这里,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道的境界是灵明清澈的,如果有人存在,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而不能说好像有人存在。既然说好像有人存在,那么,不是就和“湛兮”二字相矛盾了吗? 其实,这里的“似或存”是一种猜疑的说法,意思是说:大自然实在是奥妙无穷的,它有着至诚不移的规律性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好象有人在背后主宰着宇宙。这就像今天人们怀疑上帝的存在一样:如果说没有上帝的存在,那么日月星辰的运转,四时的交相更替等现象,怎会这样有规律性呢? 到最后,老子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是似问实答,是说孕育世界万物的是隐而不显的道,而不是上帝。因为道是永恒的,它在上帝之前就存在了,从而否定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法。 可见,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里主要旨在说明不言之教的巨大功用。老子认为,只有自己亲历道境,不为现象世界所羁绊,才能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老子的眼里,道是虚幻的,又是客观存在的,正是它的虚,才可充实人们的心田。有了充实的心田,才可以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由此,我想起了我经常念道的“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这句话。刚开始的时候,我根本就不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直到我的人生遭受了挫折和磨难之后,我才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事实上,这句话是决定人生道路的因素。这句话由天道、地道和人道三部分组成。所谓的天道是指命运。所谓的地道是指地理环境学,也就是这里所说的风水。所谓的人道是积阴德和读书。命和运决定了人的贫富。天道虽然规定了我们的性质,但不能决定我们的数量。在人生道路的上下限中,这个数量很宽。 什么是数量?数量,指事物的多少,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量”的抽象表达方式。从远古时代开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人们就需要创造出一些语言来表达事物(事件与物件)量的多少。 “数”是对数量的抽象,因此在认识数之前,首先要认识数量。数学的本质是:在认识数量的同时认识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数”的同时认识数之间的关系。数量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多与少,与此对应,数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大与小。 “量”可以通过我们人为的方式来改变。这种方式是地道的环境学和人道的积德阅读。例如,我们生来就是萝卜种子的生命。如果我们种下萝卜种子,无论我们有多重,我们都不能生出卷心菜。这是天道不可逆转的事。 然而,虽然萝卜是萝卜,但萝卜的好坏也很特别。如果种子种在水、阳光和土壤合适的地方,萝卜一定长得很好。如果种在阴暗干燥的地方,萝卜肯定长不好。这是环境影响的上限和下限。 这与我们经常听到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是一个意思。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成长,受到他所在家庭的影响特别大。如果他的父母优秀的话,那么他们的子女,优秀的可能性就特别的大。 这句话,说的就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一个出生在优秀家庭的孩子,在他的人生道路中,能够成才的可能性变得更大。 看看那些如鱼得水的人,其实大概率与父母提供的优质资源有关。这里面包含了处事的思维、经济基础、关系人脉,以及父母这一代人的智慧。这也为他们在早期的人生中,打下了基础。即使是那些看上去贫苦人家的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奋斗考上了名校或者实现了财富自由,也是有祖上强大的基因与智慧加持的。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当父母的加持逐渐退去,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自己去打拼。在这个一念成,一念败的社会中经历过一点事儿的,体会过一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都能明白人力所能及的人和事情是非常有限的。没有天时、地利与人和,我们就什么都掌控不了。 所以说,我们的努力与否,性格如何,其实和我们本身的命运,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我们再来看看“四积阴德五读书”这句话。有句老话说,积善之家一定有余庆,积不善之家一定有余灾。积德无形中会增加一个人的福报和运势。一个默默积德的人,一定是乐天知命,甘于奉献的人。人善人欺,天不欺,但做好事,不问未来。一个好人,影响会好,所以他的社交圈也不会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旦人际关系得到很好的处理,这个人就会相信他未来的发展道路会畅通无阻。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很多人吐槽读书没用,但真的是这样吗?一个读书的人和一个从不读书的人在一起,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他们处理事物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从而也就决定了他们人生的不同。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面临着各种大大小小的选择,往往由于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结果是一步之差,就造成了各自不同的人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这是由每个人选择的方向不同所造成的。 在现实生活中,选择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原因。例如,一个努力学习、受过教育的人与一个没有受过教育、没有知识的人相比,前者的起点会很高,对人生的选择也很准确。正因为这样,结果前者进入社会的水平更高,圈子也更高,而后者就相对要弱些。 至于后来所谓的“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与避凶,十三逢苦要无怨,十四不固执善恶,十五荣光因缘来……”等等,则是后人陆陆续续添加而写的,我在这里就不阐述了。 总的来说,天道、地道、人道是我们人生道路的结果。“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其实很有意义。无论哪方面缺乏,都很难达到自己想要的理想高度。 纵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如果在我们的人生发展中,我们不能顺应大道,不能顺应自然规律,那么,只能说明我们的悟性太差,才导致了我们难以成功。 所以,老子才告诉我们:天道主圆,地道主强,人道主静,对准的是人生的境界、对策和自信,关系的是人生道路的命运、路径和质地。所说天时、地利、人和,人能悟此,心自能安置,事自能成功,人生道路自能平顺。 尽管我们明白了老子所说的“道”对命运的影响了,但还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就是:“道”究竟源自何处? 那么,“道”究竟源自何处呢?这到现在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命题。就像牛顿一样,实在想不清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就躺在苹果树下,让上帝踹了地球一脚,结果地球受到震动,就从苹果树上落下了一个苹果,牛顿受到启发,心智大开,就发现了万有引力,自己也终于解脱了,释然地投入了上帝的怀抱,自己也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对于牛顿来说,这可以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了,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像牛顿一样有这种幸运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在现实社会中,如果我们也像牛顿一样,如果非要去钻牛角尖,那么,其结果就可能是轻则头破血流,重则把自己搞疯掉了。 对于道源自何处?我们不必去深究,我们只要知道“道”本来是存在于“客观实在”中就行了。 如果我们非要把“道”从具体的事物之中分离出来,那大概这个“道”就不是这个事物的“道”。道也是具体的,并没有像一些人理解的那样彻底超脱的道。但是,有一个问题也是必须要说明的,那就是所谓的“道”往往被具体的事物的表象所掩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又是抽象的!如果我们搞清楚了“道”的抽象特征和具体性,那也就不难于理解了! 庄子承认道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总根源、总原理,但他又认为道又存在于或表现于万物之中。所以,道是无处不在的。 庄子在《知北游》中曾经记录了他与东郭子的对话,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这个对话的内容大致如下: 东郭子请教庄子:“人们经常讨论的大道,究竟存在于哪里呢?” 庄子回答说:“道无处不在。” 东郭子不满意庄子的回答,继续追问:“你必须要指出道所存在的具体地方才可以。” 庄子说:“道存在于蝼蛄和蚂蚁之中。” 东郭子不解地说:“为什么这样低下卑贱呢?” 庄子说:“道还存在于杂草之中。” 东郭子说:“怎么越说越卑下呢?” 庄子说:“还存在屎尿之中。” 这时,东郭子不敢再说话了。庄子解释说:“你的提问,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请不要限定道在何处,没有脱离道的物存在。因为道就存在于万物之中,它遍及每个角落,它无处不在。” 《左传·僖公十五年》指出:“物生而后有象”。这就是对“道”无处不在的命题,就是将道与万物融为一体的佐证。物是道的作品,所以物也体现着道,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没有道不会有物在,没有物也无从体现道的存在。道不存在于万物之外,而存在于万物之中。在这个观念下,道不能是物,只能是理,类似于规律原理之类的东西。 所以说, “道”诞生了世间一切事物,道与万物为一,但是“道”其本身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道”本身不露锋芒,脱离纠纷,蕴蓄着光明,甚至于混同于尘埃之中,这才有了后面老子的赞叹:“湛兮,似或存”。 老子的本意是想告诉我们,“道”是那样的澄明啊,那是它的实在!这和《道德经》后面所说的“恍恍惚惚”、“惚惚恍恍”之类的东西是有所区别的。这也是《道德经》前面的“万物作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的印证。 正因为这样,老子才感叹:“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才说:“道”是先于天下万事万物的存在,人类最高的修养境界就是与道合而为一,与造物者为友,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所以,我才说:如果我们认识到了老子的这些思想精髓,我们就能把握世界的本质规律,就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