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多少年传一“代”?

 曹国书馆 2022-03-05

解放前,年轻人结婚普遍较早:十五六岁是高峰期,十七八岁为晚婚,若是二十岁还没有结婚,那就意味着男性要“打一辈子光棍”,女性则属于“嫁不出去的姑娘”。说白了,古时的男婚女嫁,纯粹是为了传宗接代。

Image
常言道:“早结婚,早得子。”可笔者在民俗采风中发现:传宗接代的年限普遍都比较长,长得让人难以置信。荣成市崖头镇大岳家村1990年编《岳氏族谱》载:“吾祖惟忠......明洪武三年......奉旨由晋洪洞迁往山东寿光......翌年......又徙至登州府文登东鄙茸屋田取名岳泊庄(今荣成市大疃镇)......又东迁至朝阳五里院埠村(今大岳家村)......至今廿三世矣”。洪武四年即公元1370年,由此我们可以算出岳氏迁入荣成市已有630年。这里的“廿三世”是村中最小的辈份,实际上现存村中最大的辈份是十七世。假定岳惟忠奉旨外迁时为25岁,现村中廿三世为5岁,最大辈份十七世为70岁,荣成岳氏“传宗接代”的年龄,最短为30年,最长是36.22年,平均是33.1年为一轮。
传宗接代的计算方法是:(某后代出生的公元年-始祖出生的公元年)÷(某后代的代数-1)≈传宗接代的时间。例如:某始祖生于1355年,其后裔十七世生于1934年,计算其传宗接代年限是:(1934-1355)÷(17-1)≈36.2(年)。
再看荣成市东山镇柳树村的毕氏家族:始祖毕雄于明朝天顺末年,因族侄毕连杀了陈少卿的妻侄而被迫“奔走云光都十里柳树村”(《谱书》语)。天顺末年即公元1449年,距今550年。现存村中最小的辈份为20世,最大的辈份为14世。假定毕雄迁入柳树村时20岁,现存村中的20世是5岁,最大的辈份14世是70岁,这样,“传宗接代”的时间最短为30年,最长为38.5年,平均是34.3年。
成山石氏的始祖石岩,安徽凤阳人,明朝洪武年间“以军功授昭勇将军、指挥使,封成山卫,子孙得世封爵”。《成山石氏谱书》前十世生卒年月未载,以其籍贯、以军功授昭封成等情况分析,石岩应该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人(朱元璋是凤阳人)。因此,洪武元年(1368年),石岩应该至少是20岁,也就是说,石岩应该生于1348年以前。成山石氏族系有确切生卒时间记载是十一世石景璞,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传至二十世的石建文(当时是荣成县大石家泊村辈份最大,且年龄最小的人)生于1946年。由此分析,成山石氏前十一世传宗接代是32年一轮,十一至二十世为29.5年一轮,平均为31.5年一轮。
荣成市滕家镇沟曲家村的《曹氏谱书》,则是后人根据现存一脉相传的“神主碑”编写的:其祥44岁生时中,时中36岁生永田,永田37岁生长法(长法为1927年生,以下后代略)。再与没有传下来的旁系比较一下,沟曲家的曹氏“传宗接代”可谓近四十年一轮。
以上是笔者所见到有确凿时间可推论的几部谱书。
有人要说,上述材料纯属《谱书》的个例,不足以证明古代人30-40年传一代。下面,笔者就全国世系最全、最有权威性的曲阜孔府世家加以剖析和说明。
《孔子世家谱》载:曲阜孔府世家,嫡系长支相传,至解放前,共传77代。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77代孙孔德成生于1920年,计2470年,平均32.1年传一代。政治、生活上极优的孔府世家(自西汉孔子九世开始,至清末,皆由皇帝册封,民国年间,孔府的土地达百余万亩)传宗接代还需32.1年一轮,政治、生活等条件极差的平民百姓,又能高出几何?
当然,历史上也有过“五世同堂”的现象。查看现存的《谱书》,这种现象只在历史的某一阶段出现过,若将其家族放在“十代以上”进行考证,也基本属于“近30年或以上传一代”。否则,道光版《荣成县志》怎么仅罗列了两三个例子进行表彰? 
Image
为什么古人传宗接代的周期如此之长?究其因,不外乎下列五点:
第一早婚早育成风实则欲速不达。从年龄的表面上看,早结婚确实应该早得子,但古人忽视了人的身心情况。十四五岁的人,根本谈不上性成熟。即使是“早得子”,也只能造成严重的先天不足。生得太多,无法养活,又造成后天的不良,所以古时人类的存活率极低。
2002年冬,笔者在俚岛镇王家山村采集历史资料时,发现了一本相传为明末清初流传下来专治男女科疾病的医书。该书《序》中说:人世间婚配较早,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也是男、女“性”疾病多发的根本原因。书中认为:男女结婚的年龄,女应在廿五六岁以上,男应该是廿七八岁以上;最佳年龄是“女四七,男四八”(即女28岁,男32岁)。现代医书说:人体在25岁以后停止生长,说明这本古医书所列结婚年龄有较高的科学性。试想,人在14~18岁这一高速生长期中需要大量营养,而婚配及繁衍后代又需要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势必使身心受到极大伤害,怎能不促成“早亡”?
第二农田产量低下衣食状况拮据。我们所处的这块土地虽然肥沃,怎奈历史上由于科技不发达,解放前最好泊地的亩产量仅有200多斤,山耩薄地的亩产量则不足百斤。道光《荣成县志》说“乾隆庚午迄今1750-1840年),历九十年而户口有减无增”,原因是“地瘠民贫,百倍勤苦,所获不及,下农拙于营生”。“地瘠民贫”又“拙于营生(做买卖)”,经济匮乏,必然使人类的出生率(特别是生存率)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三医疗条件太差生存环境恶化。《荣成市志989页载:1910,霍乱病在荣成大流行,成山卫镇黄埠山前村全村300多人患病170多人,死亡百余人;龙须岛镇20个村20天死亡550人,落凤岗、卧龙两村各死亡70多人,最多一家死6人”。在死亡的人群中,比例最大的是抵抗力最弱的儿童。
第四重男轻女影响传宗接代推迟。人类的男女大致各占一半,初生儿的性别也各占一半,古人规定“传宗接代”的唯一条件是男性。由此,“传宗接代”的时间又被相对延长。
第五灾害战乱频仍存世人数锐减。光绪《文登县志》载:明正德四年(1509)旱灾,大饥,人相食;嘉靖七年(1528)饥荒严重,死者载道;万历二十二年1594冬大饥,人相食;万历四十三年1594、四十四年(1595)的大旱和蝗灾,“斗米千金,饿殍载道,村舍为墟,人口减半”;崇祯十二至十四年(1639-1641连续三年的蝗灾、旱灾,斗粟二千,民死大半,人相食。地方志中记述因自然灾害而“民死大半”或“人相食”的现象大约20-30年一次也就必然使人“传宗接代”的时间再推迟若干年。至于战乱涂炭生灵,史书中例不胜举。仍以光绪《文登县志》为例:金贞佑二年(1214),蒙古军下山东杀戮殆尽”,人口大幅度下降,“境内土著旧户,十不存一。”正德七年(1512年),刘六等起义军攻占文登城后,明廷又派重兵“围剿”,文登县的户口“减七为三”。 
Image
综上所述,人类早结婚,并非就能够早得子,即使“早得子”,也常因先天不足而“夭折”,从而导“得子”推迟。再加上医疗措施落后、经济匮乏、自然灾害、战争和性别歧视等诸多因素,人类“传宗接代”的时间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后拖延。
由此不难推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古人大约平均30年传一代。

注:本文发表于《威海记忆》2011年第三期,插图均来自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