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工延长的仙水溪

 夏天杂志 2022-03-05

仙水溪是“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之一的木兰溪重要支流,它发源于仙游县西苑乡前县村(从众之说),流经西苑凤山村、菜溪乡、社硎乡、钟山镇、书峰乡、榜头镇而汇入木兰溪,滋润着东乡平原的沃土,养育着一方百姓,为仙游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贡献力量。

相传,汉武帝时,有江西临川何氏九兄弟,长兄独目,余者皆盲,他们见父亲贪图富贵,誓死效忠淮南谋反,只好连夜潜逃,一路南行至福州于山,后辗转走到仙游南边,并结枫为亭,是为枫亭。不久,他们在枫亭继续北上,行至仙游东乡地界,刚要涉溪而过时,取水洗脸,九人眼睛都复明了,于是附近的群众将此溪称为“仙水溪”。后来,何氏九兄弟在九鲤湖畔炼丹有成,同时跨鲤升天,因此,仙水溪名声大振。

宋淳熙三年(1178),因东乡中部平原群众用水渐多,遂修渠道引仙水溪水入渠,灌溉东乡中部平原作物,使之成为榜头地区第一大水渠,俗称“杜陂”。此后,该陂渠一直发挥着灌溉效益,为东乡经济繁荣注入生机与活力。不过,有明以降,该陂年久失修,渠道残缺不全,渠水不能全线畅流,影响了下游的灌溉。明正德八年(1513),紫洋村溪头埔陈应乾倡议整修,自任陂首。他除向陂户征收一部分粮款外,还慷慨解囊,献出部分家产修陂,遂改用长丈二的条石取代卵石建堰,工程牢固,历经四百多年洪水冲击而屹立不倒。同时,在杜陂渠道落差大的地段,还建了不少水磨房。水磨房每年都要交纳租金,用于渠道维修。这种“以磨养渠”的办法,是杜陂水渠管理上的一大创举,以至于出现了“杜陂十八磨”的繁荣景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杜陂尚存12座水磨房,后因渠道改道而废弃。

随着榜头地区人口不断增长,东乡平原西部地方用水也出现紧张,里人、刑部郎中郑瑞星遂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牵头倡议从仙水溪引水至科井一带,这便有了“官陂”。当时,官陂渠采用“去砂留石”的卵石堰,妥善解决官陂、杜陂两渠争水纠纷,既使官陂有水可堵,又使堵后仍有水溢流到下游百步的杜陂,做到两渠都有水。官陂渠的渠岸在临山坡地段,每隔两丈植榕一株,既防止水土流失,又加固了渠岸。沿着官陂渠的干渠各个分口,还设置了限水设施,落差大的分流口设置“大坝头”,即铺下长15尺,宽1尺的条石作标石,并用石块砌筑“过度陂”来缓冲水势;落差小的分流口,则设置“七寸涵”(即七寸见方的小涵洞),限制分流。这就妥善解决了渠道上下游用水纠纷。郑瑞星的这些措施,是古代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大创举。建成后,促进了榜头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榜头地区人口激增,群众用水量增大,因此,仙游地方政府就开始考虑跨流域调水问题,希望彻底破解榜头人民“口渴”难题。1974年,仙游有关部门选中仙水溪,拟截住仙游最高峰石谷解东北坡流往永泰的溪水,将其引入仙水溪,并向上提交项目规划。翌年,仙水溪上的杜陂在农业学大寨运动开荒造田中被毁,遂废弃不用,这加剧了榜头地区用水困难。1978年,国家拨款改建,在官陂的旧址上重砌1座浆砌条石滚水坝,将官陂与杜陂合并,命名官杜陂,但其水量还是偏少。19908月,仙游县有关部门扎实做好调水补充仙水溪的前期工作,推动福建省水电勘察设计院开始编写开发设计方案,从而赢得了福建省有关部门正式批准文件。两年后,即199210月,仙游方面把截住流往永泰大樟溪的水流取名为“九仙溪”,并正式成立“九仙溪水电开发总公司”,这就人工延长了仙水溪的总体长度,至少是人为增加了仙水溪的溪水流量。

可惜,虽然仙水溪是木兰溪在仙游境内最长的支流,其溪床上还耸立着仙游历史上最大的引水工程,但在深入推进木兰溪流域系统治理的语境下,人们普遍关注的仙水溪流域仅仅是榜头段治理而已,而对于仙水溪的源头及其延长线,尚未形成风气,诚可悲叹也。按照河源唯远原则,仙水溪应该吸纳九仙溪流域,使之流域延长,再放光彩。

仙水溪上官杜陂示意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