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之道】中国院士制度的沿袭与改革方向研究(下篇)——产业研究系列之十一

 蓝海思享汇 2022-03-05


文/李方

中国两院院士制度的沿袭与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知识精英就是推崇备至的

从唐朝开始就建立了翰林院

将具有各种技能之人汇聚在此

组织起来为朝廷提供服务

在各朝各代

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

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

社会地位优越

唐朝的张九龄、白居易

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

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

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

皆是翰林中人

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

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

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

由科举至翰林

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

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当然

古代的翰林学士与现代院士虽有类同但还是不同

最大的不同是

封建王朝把知识精英纳入到权力机构

培养成为朝廷服务的一批特殊权力阶层

这点可能对我国院士制度

中国的现代院士制度最早可追溯到民国时期

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

那时对中央研究院的成员称为“评议员”

1946年

中央研究院决定建立院士制度

1948年中国最早的院士诞生

当时国民党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新中国诞生后

1949年11月1日

中国科学院以原中央研究院

和北平研究院的部分研究所

主要基础建立起来

它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

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1953年

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回国后

即酝酿学习苏联经验

建立学部制以加强学术领导和管理

并拟待条件成熟时选举院士

当时称为学部委员

1954年中科院开始筹备

建立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地学、

技术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四个学部

向全国自然科学家发信

请他们推荐学部委员人选

1955年6月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在京召开

正式宣布成立学部

参会的学部委员有199人

1984年12月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决定

拟在中国建立院士制度

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为院士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严济慈、吴仲华、卢嘉锡、武衡钱学森

于1985年1月写信给中央领导同志表示

拥护并提出一些建议

1988年11月16日

由严济慈主持召开执行主席会议

讨论建立院士制度问题

1993年10月

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决定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程院

1994年1月14日

中国科学院向全体学部委员发出通知:

党中央、国务院已决定

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此后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大会

亦随之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

6月

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会选举

产生了首批9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

它是我国工程技术界的

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

1995年工程院首批新增216名院士 

我国两院院士评审标准及选举程序概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评审标准与选举程序概要

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

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

热爱祖国,学风正派

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

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

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增选院士每两年一次

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人

每次增选

每位院士可推荐两名候选人

获得3名及以上院士推荐为有效

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

差额比例为40%

获得赞成票数在投票人数2/3以上者

根据得票数依次当选

当院士触犯国家法律

危害国家利益或丧失科学道德

违背院士评选标准

有不少于5名院士提议要求撤销院士称号时

由全体院士表决

参加投票院士不少于总数2/3

赞成撤销院士人数不少于投票人数2/3

经院士大会领导机构审查批准生效

并通报全体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评审标准与选举程序概要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

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

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

或同等职称的专家

可被提名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增选院士每两年一次

增选总名额由工程院主席团讨论决定

每次增选

每位院士可推荐两名候选人

获得3名及以上院士推荐为有效

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

差额比例为40%

获得赞成票数在投票人数2/3以上者

根据得票数依次当选

当院士触犯国家法律

危害国家利益或丧失科学道德

违背院士评选标准

有不少于5名院士提议要求撤销院士称号时

由全体院士表决

参加投票院士不少于总数2/3

赞成撤销院士人数不少于投票人数2/3

经院士大会领导机构审查批准生效

并通报全体院士

对年满80岁院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

资深院士不再担任领导职务

不参加对院士提名与选举

可参加院士院士会议

及咨询、评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享受资深院士津贴

中国院士制度的主要问题与改革方向思考

最近国务院副总理刘鹤

在广州对院士制度改革开展调研

对此工作的具体指导

我们了解了世界主要国家院士制度的情况

又了解到了中国院士制度的沿袭与发展情况

对比中外院士制度的优劣

为我们走出一条最符合中国特色的院士制度

拓展了思路

经过研究

我们觉得中国院士制度

在如下几个方面应该认真反思

对于我国院士制度改革方向

做出一些前沿性的思考

1、院士选拔标准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比较敏感

提出这个问题好像就有点挑战的意味

但事实上

这方面确实出现了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

我们才把这些问题拿出来讨论

这个“尖锐问题”就是

目前我国唯一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都不是院士!

屠呦呦与莫言

先说莫言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而我国在人文学科领域没有院士

这个问题我们会在后面讨论

我国文学领域最高组织机构是作家协会

莫言发表第一篇小说是1981年

而在之后的35年里

莫言发表了长、中、短篇小说无数

却连个作家协会委员都不是

直到2016年当选为作家协会副主席

我想如果没有2012年的诺贝尔奖

他恐怕仍然不是作家协会委员

屠呦呦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可此前她只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的

一名普通研究人员

当时被戏称为“三无教授”

——无博士学位、无留洋经历、无院士头衔

有意思的是

在屠呦呦获诺奖后仍然没被评上院士

在2020年两院院士评选中

屠呦呦再次落选

令人大跌眼镜

评选委员会给出了她落选的理由

1、没有留洋背景

2、没有博士学位

3、没有足够的论文

好!争议点就在这里!

我们评选院士到底看什么?

是看学位?论文?留洋?

还是看对社会的实际贡献?

在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里

似乎并没有对学位论文留洋做具体规定

倒是都赫然写着

在科研或工程技术方面

做出了重大贡献

可为什么在实际评选时却可以忽略贡献

而刻意追究学位论文留洋呢?

评选委员会不选屠呦呦还有一个理由

是说她的研究技术含金量低

天天在中草药里淘来淘去

没什么理论性

可是就是这个没啥理论性的成果

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反正我们看到的结果是

1600多位两院院士

可能都是高学位

论文多

有留洋背景的

可是一个都没获得诺贝尔奖

人家就选出来一个

天天摆弄中草药的普通学者

难道是诺奖委员会故意刁难中国的院士们?

我想不是!

可这个尖锐的结果

确实需要我们的专家们认真思考呢!

2、院士制度去行政化、去利益化的解决途径?

院士享受什么待遇

这又是一个敏感话题

所谓“待遇”

一是指政治行政方面的待遇

二是物质待遇

关于这些待遇

也许两院院士制度里没有明确规定

但谁都知道

那是对外公开给大家看的东西

各地地方的“实施细则”

才是真正起作用的东西

反正你在网上一查都可以看到

“院士享受副部级待遇”的说法

这是指医疗保健

与工作用车是享受副部级待遇

但是据说不包括看“内部文件”的待遇

但是到了地方政府

待遇政策就五花八门了

例如河南省明文规定

河南省省属单位院士

年薪不低于20万元

省财政为院士每人补贴20万元

配备工作用车

院士享受相当于副省级的医疗待遇

医疗费用实报实销

并发给每位院士每月500元护理费用

又例如广州市规定

给予在广州工作的两院院士

每月津贴10000元

还例如山西省中北大学

规定的引进院士待遇为

科研启动费200万元

安家费10万元

年薪20万元

来校后分配260平方米住房

这些就是地方政府为吸引院士

到地方工作开出的条件

可见“院士的待遇”肯定是存在的

且越到地方开出的条件就越优惠

这个做法确实属于中国特色

而且自古以来“官本位”思想就无处不在

古代讲“品级”

翰林院学士是“几品”

如清朝掌院学士为从二品

延续到现代也是如出一辙

副教授处级?

正教授局级?

院士副部级?

反正国人一定要有这种官位的对应关系才算完事

否则是不能答应的

而国外的院士只是个荣誉称号

最多享受一点“特权”

无非是有个固定停车位和

图书馆查资料的优先权而已

可见中国院士制度改革中

去行政化去物质化肯定是方向之一

3、院士终身制、老龄化、与年轻科学家的成长问题解决的思路

既然院士是一个国家最高的学术荣誉称号

那么院士终身制是可以理解的

这点中外院士制度应该没有什么歧义

但是如果认真说来

此事还是有些问题

比如大家都知道

如果是终身制

带来的结果一定是院士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可是谁都知道

一个科学家的创造力最活跃

肯定是在他中青年时代

到老年时

创造力以及思维能力显然都下降了

此时还顶着个院士头衔

多少有些“名不符实”

按道理应该多鼓励那些

“在位的”、年富力强的、创造力强的学者

可是位置已经被老前辈占住了

又是终身制

只有老前辈去世那些位置才能让出来

这样说来

终身制与年轻科学家成长确实是有矛盾的

而且在终身制体制下

这个问题似乎也无解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

还是要回归到创立院士制度的初衷与理念

如果我们把院士

作为科学家最高的荣誉称号

加上科学家要做出成绩

一般也需要长期的努力与积累

那我们就可以认为他终身享有这个荣誉是合理的

而年轻科学家尽管年富力强、做出了成绩

可从精益求精、优中选优的角度来说也没什么不好的

所以院士终身制还是应该坚持的

但是我国院士的总人数确实应该控制

目前两院院士在1600人确实是太多了一些

主要是每两年增选的名额太多了

像中科院院士每两年增选60人

就已经大大超过了法国院士恒定的40人

我们能不能把评选标准定的更严一些?

把增选名额降到20人?

这是院士制度改革应考虑的问题

4、拓宽我国院士选拔范围,特别是人文学科领域也需要学术权威

前面在谈到院士选拔标准时

我们提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莫言不是院士

首先是因为我国院士没有人文学科领域

这个问题确实是比较奇怪的一个现象

我们前面回顾我国院士制度的沿袭时

曾提到1954年中科院筹建了

物理学数学化学

生物学地学

技术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四个学部

后来物理学数学化学

与生物学地学学部留在新的中国科学院

技术科学学部放入中国工程院

哲学社会科学放入社会科学院

而在“学部委员”转“院士”的过程中

只是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

学部委员转为了院士

而恰恰是社会科学院的学部委员

没有转为院士

仍然称学部委员

这就是中国在人文学科没有院士的原因

这在世界院士制度中

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人文学科的状况

另外在社科院里的学科划分

只是包含政治、经济、金融、

历史、法律、考古、语言等学科

也不包含文学、艺术类学科

这种“奇怪现象”大抵又反映出了中国特色

国人潜意识里

一直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的情结

即便是在人文学科里

也是“重政经轻文艺”的倾向

难怪古代人把“戏子”列入“下九流”

而“工商”则在“上九流之列”

所以像莫言即便在“社科院”

也没有一席之地

反观外国院士制度

所有国家都把人文学科放在重要位置上

像院士制度发源地法国

更是把人文学科作为院士选拔的唯一领域

还有些国家甚至把优秀的政治家

外交家都列入院士选拔的范畴

而我国不把人文学科纳入院士制度

提出的“理由”令人啼笑皆非

他们认为

人文学科科学含量很低

其学术成果也难以衡量

还有人认为

国内人文学科工作者水平差

基本没有什么学术创新

不评也罢

前一个理由完全站不住脚

世界上有多少经济学家提出了经济学理论

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后一个理由可能反映了我国的现状问题

但也不能因为现状堪忧就一成不变

永远是这个现状?

中国从古到今

不乏伟大的文学家

他们给中国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瑰宝

对这些为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难道我们就不能给他们授予最高的

学术荣誉称号吗?

故此

笔者建议在院士制度改革中

一是一定要把人文学科纳入院士制度体系

二是也要考虑把优秀的文学家

与艺术家纳入院士制度体系

尽管这些人可能很有限

我们也要把这有限的

弘扬中国文化专家选拔出来

以最高学术荣誉称号来肯定他们做出的贡献!

以上这些建议供我国院士制度改革时加以考虑

希望我们中国的院士制度越来越完善

也能与我们的“伟大中国复兴”配套起来

为中华民族进入世界优秀民族之列而努力!

(全文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