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霍字的本义看挥霍

 黎荔专辑 2022-03-05

从霍字的本义看挥霍

黎荔



霍,是一个会意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在《说文解字》里,霍作“靃”,后简化为霍。从霍的古字形可见,霍字上部是雨,下部是几只鸟。群鸟冒雨飞翔,会发出声响,霍的本义,就是鸟在大雨中快飞时发出的声音,引申为象声词,又引申泛指疾速。“挥霍”一词,本指动作迅疾,现多引申指任意花钱,迅速散去钱财。
 
霍是入声字,其声短促,一发即收,读起来有干脆利落之感。当然,包括普通话在内的北方地区汉语已消失了入声,现在霍字常见的方言音一声、三声、四声都有,很多人会把“霍”读为“火”,霍原先作为入声字那种直而促的语音,很多地方已经读不出来了。入声消失始于宋末元初,蒙古人占领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元朝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的官话,掺杂了许多蒙古语的特点,但宋朝南迁后,汉语入声仍广泛存在于南方汉语方言和官话中。你试着读读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里面将“霍”字作为象声词的地方不少。“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或者是“且佩了短刀,遇不得已必需动手,便霍的把刀抽出,站到空阔处去,等候对面的一个,接着就同这个人用肉搏来解决。”我觉得读到这里,“霍”不可能被读为“火”音,发音必须明显的短而急促,绝不拖泥带水,否则难以展现边城人的民风彪悍、做事的任侠与血性。
 
因为“霍”本义的迅疾急促,我理解“挥霍”与磨刀霍霍一样,都有一种行动上的干脆利落,兴之所致,抡开膀子,洒脱地抛开那些平日里小心翼翼遵守的规则。不会思虑过多,念念不忘着过去,又忧心忡忡着未来,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肆意挥霍呢?因为急促迅速,就像暴雨骤临时天空上鸟儿四散惊飞,这是一种不平衡的、充满了动感的状态,绝不是四平八稳的局面,所以,挥霍的人肯定不是中庸哲学的,而是下得了决心,硬得起心肠,该走的时候就走,改放的时候就放,关键时刻一掷千金,想做什么立刻就做,不会被流言飞语给遏制住手脚,不会因瞻前顾后而进退失据。
 
人在什么时候容易挥霍呢?往往是在一种不太平衡的状态时。比如,青春期、生活发生剧变时、没有明天的绝望之时。我一直觉得爆红和暴富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绝对的结构脆弱性。我们听到过很多人爆红暴富后纵欲挥霍的例子。能和人安全相伴的,只能是那些在过程里渐进发生,并且习以为常的东西。瞬间积聚的名声和财富,若无一个渐进熟悉和驾驭的心理过程,就会超出心理容积,变成一股冲突汹涌的力量,也就是异己的力量。人没法和这种东西安然相处,于是,这种骤然而来的财富和名声,必然会以某种方式流失,也就是一泻到底给挥霍掉,其来也倏,其去也忽。为什么现在炫富挥霍的人那么多,某种解释就是在社会转型期,财富的重新分配,行业的重新洗牌,是一种剧烈的、快速的搅拌和沉浮现象,反常经济造成失去平衡的现象,因此有些人会情绪失常并挥霍无度……
 
我觉得人生有两个时期容易挥霍。一个是青春期,因为强油门、弱刹车,年轻人激素水平处于不稳定状态,眼前看以有无穷无尽的机会,身体里住着一个起义的灵魂,它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决绝。另一个是初老之时,时不我待,日趋孤独,身体渐趋衰朽,人生不可复得那种奢侈的明亮,既然不能拥抱更多的太阳之升起,既然不能向天再借五百年,那么就在血色黄昏日渐临近,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挥霍中年时不停工作所赚的钱,做以前想做而种种原因没有做成的事情,以此来抵抗黄昏将至以及随后而来的幽暗,以此让自己人生无憾。年轻人可能会觉得不挥霍就对不起青春,而初老之人,则觉得再不疯狂就晚了,再不挥霍就老了,一个又一个明天已在流失,一切都在渐渐逼近人生的终结。
 
只有朝九晚五加班加点的负重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少,不得不保持着情感的自律和克制,他们知道不加节制的情感是危险的,它会把人带往不堪的境地。他们谨小慎微,精打细算过日子,把维系运行所需的动力保持在低油耗的水准上。他们必须保持稳定,他们不敢任性,没有资本去挥霍,他们的生命要在中庸状态中向前行进,在乎名、在乎利、在乎成功、在乎别人的看法,生活泥沙俱下,需要赚钱糊口的人,需要负重而行的人,姿态都不可能潇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