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桓公十二年(4)趾高气扬

 有物书斋 2022-03-05
公元前700年,辛巳,周桓王二十年,鲁桓公十二年,宋冯十一年(庄公十一年),陈厉公七年,蔡桓侯十五年,郑厉公元年,卫宣公十九年。

01
北方的事情写完了,说说南方。
南方一个新近崛起的楚国,使中原诸邦国中那些眼光长远的君主,比如郑庄公和蔡桓侯,有些担忧。但郑庄公已死,中原诸国陷入战争阴云的笼罩中,不管楚国崛起的如何迅速,短时间内不会越过汉阳诸姬打入中原腹地,中原诸邦国的国君不管眼光有多长远,还得暂时把大部分精力放到处理眼前的乱局上。
楚国则趁此机会,猥琐发育,在江汉一带耀武扬威,利用汉阳诸姬那已漏成筛子的铁板上的漏洞纵横捭阖,如入无人之境。

  • 公元前710年,郑庄公与蔡桓侯在邓(河南省漯河市东南)会盟,商量如何对付楚国的崛起;

  • 公元前706年,楚国伐随,无功而返;

  • 公元前704年,楚国再次伐随,打败随国,签订城下之盟,楚王在沈鹿会盟江汉诸国;

  • 公元前703年,楚国与邓国发生纠纷,打败邓国;

  • 公元前701年,郧国联合绞国、州国、蓼国伐楚,蒲骚之战,打败郧国,定城下之盟而还;

  • 公元前700年,楚国展开报复,主动讨伐绞国,胜,定城下之盟而还;

  • 公元前699年,楚国讨伐罗国与卢戎国,大败。


至此,楚国的扩张暂告一段落。


如上图所示,楚国10年间,从西北到东南,打出了一个扇面形的战略缓冲空间。

在楚国对外扩张战争中,有一个人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就是——斗伯比。

按当时的命名规则,“上大夫称伯仲,中大夫称字,下大夫称采邑/官名+字”可知:

  • “斗”为斗伯比的采邑;

  • “伯”为斗伯比的排行,是老大;

  • “比”为斗伯比的名字。


斗伯比的父亲是谁呢?是楚仪(又名楚若敖)。那现任楚武王的爷爷是谁呢?楚仪。

所以斗伯比是楚武王的叔叔。

历史记载,斗伯比是楚国第十四任君主楚若敖的幼子。幼子应该称“季”,不应该称“伯”。这里为什么会称“伯”呢?

原来楚若敖死后,王位传给了儿子楚霄敖;

楚霄敖死后,王位传给了儿子楚蚡冒;

楚蚡冒死后,王位传……传不下去了。因为楚蚡冒的弟弟楚武王熊通杀了本该接位的侄子,自立为王。

楚武王杀侄自立的时候,必定是腥风血雨,与自己对立的王室子孙遭到清洗。斗伯比没有被杀,应是属于楚武王阵营的。当一番杀戮结束后,斗伯比的辈分在楚国公室中算是最大的,就改称为“伯”。


公元前706年,首次伐随之战,斗伯比提前掌握了随国内政情况,建议楚武王故意示弱,引诱随国来攻,如果不是随国忠臣季梁阻止,此计已成;

公元前704年,二次伐随之战,斗伯比制定战略,打败随国,并且见好就收,订立城下之盟而还;

两次对外战争胜利,无疑奠定了斗伯比的地位。故而其官位可以做到上大夫,后来又做了楚国第一位令尹。

现在到了公元前700年,楚国为报复郧绞州蓼攻击之仇,主动攻击绞国。

绞国在现湖北十堰市郧阳区附近,斗伯比的采邑在十堰市西北的郧西县附近,两者距离很近。

但斗邑在绞国的西北,距离楚国相当远,以楚国伐绞之前的实力,不太可能把斗伯比封到还没有征服的地方。


所以斗伯比的封邑——斗邑,应该是此次伐绞之战后,楚武王封给斗伯比的。但此次楚伐绞之战,斗伯比并没有出战,没有军功而受封采邑,必然是有其他的功劳。

这就得说此次伐绞的统帅屈瑕了,他的官职是楚国的莫敖,在令尹一职出来前,莫敖就是楚国最高的军政长官。

02

屈瑕是屈氏的先祖,他有个很有名的后代叫做屈原。屈原一投汨罗江,从此我们有了三天的端午节假期,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谢屈原。

屈瑕本姓不是“屈”,本姓“熊”,“熊”是楚国的国姓,他其实是楚武王的儿子,只不过不是嫡子,没有继承权。他被封在屈邑(今湖北秭归县),以封地为氏,遂叫“屈瑕”。从命名规则可以知道,屈瑕虽然官职是莫敖,但其身份是下大夫。


屈瑕崭露头角是在蒲骚之役,他是主帅,鬭(斗)廉是副帅。鬭廉提议趁郧、绞、州、蓼四国军队分散合击,内部沟通协调出问题的时候,管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火力以精兵夜袭郧国都城,实力最强的郧国一旦拿下,其他三国自然不战而退。但屈瑕沉吟来,思考去,就是不下决定,还说要占卜一下。鬭廉怒了,说出了千古名句:“不疑何卜?!”促使屈瑕下定决心,一战而退四国之兵,屈瑕作为主帅,功劳自然是跑不了的。

从我们来看,蒲骚之役得胜的主要因素自然是鬭廉的当机立断,精兵夜袭。但如果以当时的环境来看,外人恐怕不一定能看得这么清楚,还会以为屈瑕作为主帅,运筹帷幄之功最大。屈瑕也是这么认为的,自从蒲骚之役后,他就逐渐骄傲起来。

现在要打绞国,楚军已经动员起来,屈瑕作为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又有奇袭郧国之功,当然是楚武王着力培养的对象。所以楚武王虽然亲征,但依然命屈瑕为主帅,率领楚国大军,以石击卵,讨伐绞国。

绞国本就是小国,看到楚军漫山遍野而来,自然吓得不敢出战。春秋时期,攻城技术还不高,没有后世的攻城塔,云梯,大炮等器具,故而《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也表现出,攻城,包围等战术对部队的消耗很大。

楚国的莫敖屈瑕把军队驻扎在南门,他仔细观察以后说:“绞国地方小,人的眼界就窄,眼界窄人就容易轻浮,轻浮就容易缺少主意,不考虑长远。明天我们故意让他们俘虏一些砍柴的士兵,以此引诱他们。”

楚武王听从了屈瑕的意见。绞军果然第二天俘虏了三十个出来砍柴的楚军。赢得这么轻易,绞军就觉得楚军可欺。于是又过了一天,绞军争着出城抓俘虏,而楚军已经偷偷运动到北门,同时在南山也设下伏兵。出城的绞军被伏兵绞杀,疏于防备的北门城防也被楚军攻破。

那个时候还不兴灭人国家,所以楚军虽然攻破了绞国的都城,依然是签订城下之盟而回。不过也就是因为春秋时候不流行灭人国家,绝人宗庙,故而城下之盟被各国诸侯看成最大的耻辱。

在进攻绞国的这次战役中,楚军有一支偏师渡过彭水,掩护楚军后方。


这引起了罗国的警惕,罗国派大夫伯嘉去侦查,来来回回把楚军的人数都数了三遍。可能把楚军的偏师当做了主力部队,认为楚军人少,故而罗国起了攻打楚军之心。

而这时,屈瑕的声望在国内到达了顶峰,两次城下之盟,都是屈瑕率领军队所订。两次战役还都是以计取胜,避免了部队的大损失。屈瑕一时间成了文武双全的智将。

然后,屈瑕就像大部分声名鹊起的新星一样,飘了。

公元699年,也就是桓公十三年,楚国的莫敖屈瑕挟征郧伐绞的余威进攻罗国,斗伯比为他送行。回来以后,斗伯比对他的司机(御者)说:“莫敖这次一定会失败。他走路的时候把脚抬得很高,表明他的心态很不稳定。”后人将屈瑕表现的“趾高”和《史记·管晏列传》中“意气扬扬,甚自得也”的“气扬”二字,合为成语“趾高气扬”来形容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得意忘形的样子。


斗伯比马上觐见楚武王,他并没有直接说屈瑕因为趾高气扬,此次出征必然遭遇败绩。而是劝楚武王:“一定要派出增援部队。”楚武王听了,摸不着头脑,很正常的拒绝了他。斗伯比就走了。

楚武王回宫以后,越想越不对劲,就告诉夫人邓曼。

邓曼听了以后就说:“大夫斗伯比的意思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是时候君王要以诚信来镇抚百姓,以德义来训诫官员,以刑法来使莫敖畏惧。莫敖已经满足于讨郧伐绞的战功,他会自以为是,必然会轻视罗国。君王如果对这种情况不加以体察和控制,不就等于是不设防了吗?不然,斗伯比大夫难道不知道楚国军队已经出发了吗?像他那样的智谋之士为什么要对你郑重提出看似无用的提议呢?”

楚武王恍然大悟,赶紧派原籍是赖国的一个官员去追赶屈瑕,没有追上。

莫敖屈瑕踌躇满志,一路上满是打败罗国,再建功勋的喜悦,根本就没想到罗国之前已经将楚军行军布阵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连后卫军的人数都来来回回数了三遍。

一路上也不是没人劝谏他,但是他一概不听,他认为自己是天选之子,一贯正确。于是他在军中通告:“敢于进谏的人全部挨罚!”于是没人说话了,他的耳根清净了。

楚军到达鄢水的时候,由于渡河而次序大乱,全军乱七八糟,失去了队形。这让罗国的间谍看了个正着。到达罗国以后,罗国和卢戎联合起来,两面夹攻,把楚军打得大败。莫敖屈瑕慌乱之中往南逃到荒谷(今湖北江陵县),左思右想,无面目回见楚国父老,自缢于此。


这场战役因为是大败,楚军主力军消耗过大,其他刚打服的小国蠢蠢欲动,已占领的领土也不太平,迫使楚国只得暂时停下了扩张10年的步伐,转而注重内政。

03

屈瑕的自缢则开创了楚国统帅,乃至后来各诸侯国将领以死谢罪的先例。从此,春秋时代的军争从刑不上大夫,变成了战败自杀,一了百了,步入一个更加残酷的层面。

斗伯比从屈瑕走路的姿态即可预测出战役的结局,这与吴国季札的“乐卜”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占卜之术并不像一些人想的那么神奇,也不像另一些人想的那样,认为只要有句口诀就可以无往不胜。

占卜术是一门综合的技术,与占卜者的文化水平、生活经验息息相关,还需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结合大胆的发散式思维,才能达到令人惊叹的预测水平。

一个楚国,一个吴国,相对于中原都是偏远之国,但养育出了斗伯比、季札这两位观人入微、深切体察人心的大贤人。这正好说明当一门学问形成学术体系的时候,其桎梏人思想的方面已经开始萌芽了,中原诸国因为浸淫于这个学术体系,反而陷入桎梏跳不出去,而偏远的国家恰恰因为学术体系传播的不完善,使人有漏洞可钻,因此培养出了活泼的灵魂。这些活泼的灵魂反过来又使那些循规蹈矩的灵魂发出惊叹。

中原诸国此时的征战体系,要么是演练式的,类似表演赛的车战,要么是君王亲自率领大军出征。而楚国的军队已经可以脱离楚王的指挥完成战役目标,并且可以进行夜袭、特种作战以及里应外合等计谋,从战争艺术的应用来说,楚国的军事艺术已经高出了中原诸国,这也是楚国日后对中原诸国造成强大压力的原因。

虽然《春秋》、《左传》和《史记》对楚国的描写不多,但我们依然可以在文字的背后感觉到这个新兴国家的生机,这个朝气蓬勃的国家未来将产生大量的思想家,产生优美的文化,最后融入华夏民族的大海中,成为一股独特的洋流。

屈瑕伐罗失败后,楚武王另创设令尹一职,由劝谏他的斗伯比担任。莫敖的官职降到令尹之下,专司宗正之事,屈氏权力被弱化。后来楚国又设立大司马、右司马、左司马,莫敖又降到这三个官职之下。

又过了400年,屈瑕的后代屈原因楚国国都被秦军攻破,投汨罗江殉国,选择了与屈姓始祖屈瑕一样的死亡方式——自杀,是巧合乎?不是巧合乎?

---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