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许多到欧洲学艺术的青年都选择了写实主义。他们回国后,大都从事美术教育,开设素描、透视学、水彩画等课程,以提倡写实艺术为目的。其中,最富影响且具代表性者即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少年家贫,随父习画,曾在乡村中小学任教。后去上海,结识岭南派画家高奇峰并得师康有为。1917年5月得友人资助赴日。在日本,徐悲鸿最大的爱好就是买画册和复制的西方画片,如饥似渴地了解和学习西方绘画。当年11月返国,经康有为介绍到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任导师,又得教育总长傅增湘的看重,于1919年官费赴法国留学,专攻美术。先入巴黎美术学校弗拉孟画室,一年后随法国学院派画家达仰学习。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每逢假日,他总是带上一块面包、一个水壶到罗浮宫、凡尔赛宫以及罗丹、奇美等博物馆临摹世界油画名作。其间,又曾游学德国,临摹伦勃朗(1606~1669)的作品。1927年归国,先后执教于南国艺术学院,主持中央大学艺术科,不遗余力推行写实绘画教育的主张。 《猫蝶》 徐悲鸿 1943年作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收藏 抗战时期曾到东南亚义卖集资,支援抗日。1946年任北平艺专校长,1949年改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画学贯通中西,对中国民族绘画和欧洲传统美术深有研究。逝世后,他在北京的寓所改建为“徐悲鸿纪念馆”。 《印度妇女像》 徐悲鸿 1940年作 纸本 设色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传世画迹甚多,油画有《田横五百士》、《徯我后》等,中国画有《愚公移山》、《九方皋》、《巴人汲水》、《奔马》等。 《泰戈尔像》 徐悲鸿 1940年作 纸本 彩墨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李印泉先生像》 徐悲鸿 1943年作 纸本 设色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另有《群马图》、《漓江春雨图》、《泰戈尔像》、《晨曲》等,尚有素描作品,均集中保存在纪念馆。印有《素描集》、《油画集》、《彩墨画集》等多种画册。 《山鬼》 徐悲鸿 1943年作 纸本 设色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油画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史记·田儋列传》,表现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田横,面对汉高祖刘邦的威逼利诱,誓死不屈的高尚气节。画上描绘的是田横与壮士们拱手告别的悲壮场面。田横一身正气,而众壮士则流露出既对田横信赖,却又对田横此行感到忧虑的心情。作品中运用这一人物心理矛盾,烘托了威武不能屈的主题。画面人物众多,场面宏大,色彩对比强烈,但又统一在浓重的蓝灰色调之中,形成了沉郁悲壮的气氛。画家在动乱的年代选择这一题材作画,借古人歌颂了威武不屈、贫贱不能移的大无畏精神,激励中国人民起来奋勇抗争。 《田横五百士》 徐悲鸿 1928年作 油画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徐悲鸿有感于自己身世遭际,有感于许多有才学的人不为世所识,而以九方皋相马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了《九方皋》。徐悲鸿选取九方皋相马的情态为表现的主题,画中的九方皋并不着眼于马的皮毛蹄腿,他仿佛正在体察这匹黑马的精神气质,而这正是九方皋之所以为相马名家的所在。画中的其他人物都作为陪衬的配角。在此画中虽然仍以线条为主,辅以较单纯的色彩塑造人物,但对人体和肌肉的表现已相当的重视。当他描绘那匹黑马时,已将墨色的渲染和结构的体面关系糅合在一起,丰富了国画的语言,也呈现出鲜明的徐悲鸿风格。 《九方皋》徐悲鸿 1931年作 纸本 设色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徐悲鸿画马,从不画带缰着鞍的马,惟此画中被九方皋慧眼相中之马是带缰绳的。人问何故,徐悲鸿笑答:“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已者用,不愿为昏庸者制。”由此也可见徐悲鸿的思想和用心。 《愚公移山》作于1940年。画家试图借这个故事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画中的愚公是一白发白须的清癯老叟,他侧面扶锄,正与儿媳说话。占据画面主要位置在挖地、挑土的壮汉们是他的子孙。在横长的构图中,挖山者左右横向排列,他们顶天立地,赤裸着身躯,高举铁耙,挖掘不止。以裸体形式描绘中国古代传说,是徐悲鸿借鉴西方绘画的大胆尝试,他觉得这样易于表现肌肉和力量。此画作于印度,印度国际大学的学生们争着为他做模特儿。因此画中多数人物皆非中国人模样。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愚公移山》局部 徐悲鸿 1940年作 纸本 设色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历代都有画马名家,如曹霸、韩幹、韦偃、李公麟、赵孟頫,但终究摆脱不了受人役使的命运。徐悲鸿的马却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他画马,是借助马的气势抒发情感、信仰和追求。马的剽悍、驯良、勇猛、忠实、耐劳和无怨颇与画家的艺术个性相通,所以,他尤喜欢以画马来表露他自己的精神与气质。徐悲鸿画马重在画马的风骨,用线简练奔放,干湿、粗细得当,着色略带凹凸法,这是糅合中西画法的成功尝试。《群马图》、《奔马》、《群奔》是其画马作品的代表作。 《奔马》徐悲鸿 1941年作 纸本 水墨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奔马》画中奔马四蹄腾空,急驰而至。准确的骨骼结构,逼真的外形动态,一气呵成。水分充足的泼墨方法,形成独具个性的徐悲鸿画马模式,从而对传统画马有所超越和发展。 《群马图》徐悲鸿 1940年作 纸本 彩墨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群奔》 徐悲鸿 1939年作 纸本 水墨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群马图》与他其他画马的作品不同的是,他在此画中没有画马奔腾之姿。画中那几匹背向的马仿佛听到了什么,正竖耳凝视着远方,表面是那样平静,但却蕴含着内在的动力。他纯用墨笔画马,下部以湿笔花青点染草地,渐远渐淡,像马的神态那样把观众的视线和思绪引向远方。此幅《群马图》作于1940年,徐悲鸿当时正旅居印度,他从报上得知中国军队在鄂北痛击了日本侵略者,喜不自禁,乘兴挥毫,画下这幅逸兴横飞的佳作。在图中左上侧,他自题曰:“昔有狂人为诗云:一得从千虑,狂愚辄自夸,以为真不恶,古人莫之加。”借这幅《群马图》,他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对民族满怀的希望以及对抗战必胜的信念,托物立志是他绘画的一大特点。画上钤印两方,一为“东海王孙”(白文),一为“恨鸿鸣而不惑”(朱文)。 《巴人汲水》 徐悲鸿 1937年作 纸本 设色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萧声》 徐悲鸿 1926年作 麻布 油彩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徐悲鸿认为明清绘画因不重写实而衰败,西方现代艺术亦因放弃写实而颓废堕落。因此,他只推崇东西方具有写实能力的大师。在美术教育上,徐悲鸿实行用素描课练基本功的方法,进而要求用中国的材料工具和风格画出“惟妙惟肖”的形象。这一主张,在他主持的中央大学艺术科、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贯彻。他的学生和追随者,著名的有吴作人、吕斯百、蒋兆和、孙多慈、艾中信、李斛、刘勃舒等。他们忠实于徐氏的教育与绘画主张,又在诸多方面有新的发展,被称作“徐悲鸿学派”。其中,以蒋兆和的成就最引人瞩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