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通达人性的旁观者,公鸡都能“下蛋”

 中外管理传媒 2022-03-07

为什么那些专业而且专业了一辈子的母鸡,反倒不如那些半路出家的公鸡更有光彩,对社会的影响力更大?换句话说,专家怎么就比不过业余?

文: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 杨光

来源:摘编自中外管理出品《10年扛与变:谁将笑到最后?》本文首发于2007年04月

偶然间,看到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的易中天与“读史记”的王立群的一场对话。

易中天依然敏锐,上来就问:“您作为中文系教授,却来讲历史,不觉得是公鸡下蛋吗?”

持重的王立群顿了一下,然后反问:“不是你先下的吗?”(众大笑)

易中天也只好笑着承认。但接着,依然机敏的他立即大发感慨:“看来我们都是公鸡中的战斗机啊!”……

思想者,都是旁观者

我此刻则在沉思一个问题:既然公鸡们如此多产,那么那些母鸡都干什么去了?!

为什么那些专业而且专业了一辈子的母鸡,反倒不如那些半路出家的公鸡更有光彩,对社会的影响力更大?换句话说,专家怎么就比不过业余?

而且这种例子还比比皆是。

最典型的就是90年代互联网兴起时,美国出版界对于亚马逊网上书店的成功一句痛心疾首的话:为什么这样一个创新,不是出自出版界内部?

忽然间,一个词映入脑海:“旁观者”!

不错,对于管理学影响最为深远的彼得·杜拉克(也译成德鲁克),对于自己一生角色的定位,恰恰就是“旁观者”!

事实上,杜拉克也正是一个管理学界的“公鸡”。他自认为是一个“作家”甚至“记者”,而学院派也一直因他思考问题方式的“不专业”而不承认他——他一辈子都没有在诸如哈佛、斯坦福这些顶尖商学院任过教。

但是,杜拉克远比那些“专家”伟大得多!仅凭他创立了现代管理学就让其他人难望项背。这还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他终其一生,对于全球企业管理实践的前瞻预见性和在全球企业精英层所产生的影响力,就是包括波特等人自惭形秽的。

事实上,2006年《中外管理》杂志对30多位包括张瑞敏在内的中国顶尖企业家进行访谈,当问及谁对自己的管理生涯产生过重大思想时,“彼得·杜拉克”的名字占据了压倒性绝对优势,其他管理学家只是一个零头,而迈克·波特更是得了个零蛋!中国企业家们的看法和杰克·韦尔奇是一样的。

不只是《百家讲坛》,全球管理圣坛执牛耳的也是“公鸡”。

只有人性是相通的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道理究竟何在?——道理肯定是存在的。

我想,道理就在于,那些“公鸡”都是“旁观者”。而“旁观者”意味着能够跳出一个领域来看这个领域,俗话说“旁观者清”。

而这里的奥妙在于,真正的创造不在于对一个领域孤立地钻深,而在于多领域、多角度的联系与综合。

正如易中天与王立群对于自身成功的分析:找到了文学与历史的交叉点——人性。文学自然是借人物写人性,历史也是人物构成的,而人物行为决定历史进程时背后起作用的,还是人性。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基于人性分析的文学教授们要比仅仅锱铢于事件确认的历史学教授更出色地把握了历史的本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