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枚联行信封说起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2-03-07

本文作者:高云龙


编者按

近日,全球支付系统SWIFT将俄罗斯的7家银行排除,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编者在国外生活了好几年,不难体会跨境支付系统对于国际往来的重要性。编者从小经常光顾本文作者工作的办公室,见到的各种票据本子越来越少,电脑越来越多,不知不觉竟见证了一段历史。作者在本文所写的我国电子支付系统的发展史,也正是我们改革开放大画卷的一个缩影。


4月的一天,身在北京的老同学兴冲冲给我发来微信,称找回了一件和我有关的宝贝——一枚老信封。之所以说找回,是因为这枚信封是他2007年在旧货市场淘到的,后来由于工作生活忙碌,加之东西不起眼,一度不见了踪影。没想到某个周末他在收拾屋子时,这件东西得以重见天日。

收到他随后寄来的实物,我确信这枚信封是我于1994年亲笔所写,是寄往当时人民银行总行电子计算中心的联行专用信封,距今已过去24年的时间了。凝视信封,在惊叹同学的眼力和运气之余,我不由回想起了信封背后的故事。

1994年作者所写联行专用信封的照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进入人民银行工作,干的第一个岗位就是联行经办。那时的资金汇划完全依靠手工处理,称为手工联行。我每天要根据每一笔汇款的要求,首先翻开《联行行名号表》确定正确的收报行,然后填制联行报单,经过编押和核押,加盖联行专用章等步骤,将报单第一联与信汇凭证一起装进联行信封,写上正确的收件人地址,亲自去邮局寄出。如果是电汇,则按照规定格式书写电报,同样送到邮局发报。


根据联行往账业务量,我几乎每五天要给人民银行电子计算中心编写邮寄一次往账报告表,供总行和来账单位对账。几年里,“北京市右安门内新安南里甲1号”几个字我写过几百次,这枚见证历史的老信封正是其中之一。在当时的条件下,汇划一笔款项既费时又费力,对此,马德伦副行长在《从三里河到成方街》一文中有过精彩而深情的回忆。


记得有一次,时任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会计处长的李增毅来我行检查工作,一进单位就直奔营业室,要求经办人员现场将联行来账贷方报单的笔数和金额统计出来。在李处长的监督和注视下,我们那位连汉语尚且讲不流利的蒙古族姑娘,愣是一把算盘一支笔很快把数报了出来。李处长手拿分户账与写在纸条上的数字核对后,连声称赞。事实上,当时的手工联行业务,由于资金在途时间长,不能及时对账,存在很大漏洞。但靠着不断铸就的“三铁”精神和对金融事业的坚定信心,在物质条件艰苦的那个年代,人民银行从总行到支行,始终安全地维系着这条资金汇划渠道的畅通。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民银行各项业务开始逐步走上电子化、信息化的道路。记得那是2000年7月,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举办了规模浩大的电子联行业务培训。这次培训参加人员多,学习时间长,可谓盛况空前。我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位老师讲的重点内容,生怕遗漏每一个细节。


由于先前就有“网络到县”和“天地对接”工程的实施,设备调试和软件安装工作不再是难题。学习回来,我行的电子联行EIS15系统很快就正式上线运行。告别了曾经熟悉的联行报单,脱离了繁重的手工劳动,进入电子操作时代,我别提有多高兴了。每当看到计算机屏幕上闪烁着的往来账提示信息时,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条件的制约,当时我们像大多数旗县市支行一样,并没有建电子联行小站,仍采用“天地对接”方式通过上级行卫星小站实现资金电子汇划。


可是时间不久,问题又来了。因为同城清算系统和电子联行系统独立运行,互不联通,一笔转汇业务常常在同城环节(当时我们仍是手工票据交换)遇到瓶颈。往账上天前,必须先通过票据交换到人民银行,赶上商业银行头寸不足,这笔汇款往往会延压更长时间。来账落地后,一旦错过票据交换时间,最好结果也只能第二天入账。所以人们把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作“天上三秒,地上三天”。此时,建设开发一条资金汇划高速公路成为时代共识,迫在眉睫,于是这个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人民银行肩上。

2000年作者参加电子联行业务培训所做笔记照片

2005年,在上级的精心组织下,我行的大额支付系统正式上线运行,从而与全国各地一同步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的快车道。随着大额支付系统的开通,我逐渐告别了手工同城票据交换的时代,第一次切实感受到资金汇划和清算时的那种流畅与快捷。


次年初,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在包头市举办小额支付系统业务培训班,培训结束返程时,一场久违的大雪不期而至。清晨,我们乌兰察布市的学员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踏上开往集宁的火车。寒冷中内心充满温暖,轻松里似乎又觉得多了一份重任。接下来,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系统等如期顺利上线。


几年后,由于工作需要,我不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一颗关注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心始终如初。我知道,现在二代支付系统早已开通运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二期)于2018年5月全面投产运行。据统计,2017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1600多亿笔,金额3750多万亿元;国内商业银行处理移动支付业务达到375多亿笔,金额202多亿元;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390多亿笔,金额2070多亿元(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支付清算业运行报告(2018)》)……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到这些数字与成绩,我的内心仍和当年一样激动,一样骄傲。今天,当你足不出户就能愉快购物缴费时,当你掏出手机方便地完成付款时,大多数人也许没有想过,这背后依赖的正是强大的中国现代化支付体系。就是这条资金流动的“大动脉”,无时无刻不在为国家、为社会、为每个人提供着快速高效安全的服务。

作为基层人民行的一名实践者,我有幸亲历了我国支付清算事业从蹒跚起步到高度发展的这段难忘征程。支付系统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金融发展之基石,是大国崛起之必需。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由几代央行人用心血和智慧打造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其成就与贡献和高铁航天深潜等一样,如璀璨明珠,永远熠熠生辉。


该文作者为1971年生人,现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乌兰察布中心支行。

【本期幕后】

策划:安强

编辑:敏敏

校对:安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