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世臣的发现成不成立?

 墨品书法网 2022-03-07

主讲:一痴,本名周明华,“书法网”总编辑,创始人;“让书法回家·全国公益大行动”总发起人;现为:江西省书法院副院长,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副院长,北兰亭艺委会委员等


包世臣说,他有个重大的发现:

将古帖中横直画的两头蒙住,然后去观察中间这段,丰满结实!而现代人则只注意到起笔和收笔两端,而“中截空怯者”,也就是中段线是怯弱的。

那么这个问题在什么时候就出现了呢?

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

武德是唐高祖李渊建国时的年号。也就是说在唐之后的所有书家都有中怯的毛病!

那么为什么在唐之后会产生呢?

有人说:都是楷书惹的祸!

唐以后,楷书成为书法入门书体,楷书注重的是提按、逆收、转折夸张等,因而忽视了中段行笔,所以产生了中怯!而清代馆阁体更是将楷书笔法中的形式主义推向让人侧目的境地。

怎么解决?

方法各异!

黄庭坚的办法是荡浆笔法,反方向用力,顿挫涩行,几经起伏才完成一画。而经晚清到现在,却演变成颤笔的恶俗来!比如包世臣、清道人等。

刘熙载则认为通过对提按的力度把控就能解决: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之病。”其实也就是篆籀中锋行笔法,比如颜真卿、八大山人等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中怯”是清中期以来碑派审美观,所谓的“中实”是篆、隶书的必须,行草书都是以快捷的手法写成的,加上笔法远比篆书丰富得多,怎么可能笔笔中实呢?我们去看二王、老米、唐以下书法家的行草作品,这中间的道理不言而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