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谨: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摘自《我读弟子规》)

 惟虫能天 2022-03-08

作者心语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共修,同登善域。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进入别人家时应先敲门问家里是否有人,主人允许后才能进入。将要走进厅堂时,声音要提高一些以便让人知晓。

访客不能贸然前往,免得人家不欢迎,或是主人不在家。进门前须敲门,敲门声不要太大太急太频,敲门后要轻轻地问一声:“有人在家吗?”同意才能进去。进门应套鞋套或换拖鞋,不能大模大样满不在乎地进入人家。还须注意的是,即使进入熟人的门,比如父母子女进入对方的门,也应敲门。门没上锁虚掩着也应敲门,免得人家受到惊吓,或遇到尴尬不方便。


“问孰存”的话题也可做延伸。比如进入别人家时,要看看有没有别的客人在里面,自己应不应回避。还可留心主人家有什么忌讳或是爱好,以便再来时有针对性做些准备,比如带些什么礼品为好等等。


“将上堂,声必扬”是指进门后,主人家房子较大或主人在里屋,快到客厅时,要既柔声细语,又要让对方听得清楚地尊称主人并报告自己是某某特来拜访等。一则表示礼貌,二则让人家有所准备,免得冒犯。主人答言前,应在客厅等候不能乱转,以免人家丢了东西自己落下嫌疑。就算没有这方面的嫌疑,乱转也显得没有教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里面的人问你是谁时,将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只答是我呀,对方可能还是无法弄清楚你到底是谁。

现在尤其是在城市里,人们的警惕性都比较高,若不知对方身份就去开门那是草率的。尤其到不常来往的人家,要让对方确知你的身份,必须把自己的情况说明白,同时把要找的人也说清楚因为确实有叫错门的情况。现在,城市的家里一般都有电铃或对讲机。按电铃时要轻缓地按,不要拼命地用力地按。按一次没应答时应停会儿再按。人家可能在厨房、客厅或厕所,走过来也需要时间,不可能每个人都守在电铃旁边。


这样的事情也适用于其他一些场合。比如打电话,你把电话打过去,人家未必知道你是谁,这时只说是我呀,或说我是老李、老王,或你怎么连我的声音也听不出来呀,这既无法让对方明白,也显得自己不够礼貌正确的说法应是:“您好,我是某某某”,然后尊称对方说:“您接电话方便吗?”


我在乡里工作时听说过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那时不像现在有来电显示什么的,使用电话的也很少。一次有位父亲给儿子打电话,儿子拿起电话就问你是谁,父亲随口就说:“我是你爹。”儿子下意识地认为对方在骂他,也随口说道:“我是你爹!”场面十分尴尬。父亲别那么莽撞地说话,先交流一下,或先问明你是某某吗?就不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