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景仁《别老母》: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

 墙头草说 2022-03-08
清代诗人黄景仁是黄庭坚的后裔,在四岁时丧父,家境清贫,他十几岁时便开始为生计奔波。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冬,黄景仁拜访了安徽学政朱筠,谋到了在朱筠的幕府中校勘文章的工作。在辞别母亲时,黄景仁写下了《别老母》一诗,原文如下: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搴帷拜母河梁去”,我掀开门帘依依不舍地与母亲告别,准备启程。诗人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是全家人的生计,另一方面是年岁已高的老母亲。如果留在家里尽孝,那么全家人的生计便成问题;如果离开家到幕府任职,那么就无法奉养母亲。再三思量之下,诗人做出了艰难的抉择,辞别母亲,准备启程。此时,他的内心一定是痛苦的。
“白发愁看泪眼枯”,白发苍苍的母亲愁容满面,欲哭无泪。诗人看到,当白发苍苍的母亲听到自己要远行的消息之后,愁容满面,欲哭无泪。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不舍得诗人离开,内心痛苦到极点,竟再也哭不出一滴眼泪了。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诗人也舍不得离开母亲。但在临别之时,母子二人只能相对无言,各自悲伤。
“惨惨柴门风雪夜”,在这幽暗无光、风雪交加的夜里,我掩上柴门,凄惨远去。诗人终于下了狠心,丢下伤心的母亲,转身离去。这个离别的冬夜,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借助积雪反射的微光,诗人关上柴门,顶风冒雪,踏上征程。这一刻,仿佛所有的寒风、所有的雪花,都灌进诗人的心里。诗人怀揣着一颗凄凄惨惨的心,在茫茫的冬夜里,独自前行。
“此时有子不如无”,我不禁感慨,养儿子又有什么用呢?此时,母亲倒不如没有我这个儿子啊。在关上柴门的那一刻,诗人百感交集,想起了“养儿防老”的古训,但自己作为儿子,不仅不能奉养老母,还让母亲为自己担心。如果母亲没有我这个儿子,她可能还能舒心一些。想到这里,诗人不禁心伤欲绝。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恩情,作为儿子又能报答多少呢?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养儿防老”的古训,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儿子们出于种种原因,留在了山高水远的他乡,也留下了无法奉养父母的遗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