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22. 东吴三大案之二宫案(下):太子废黜,鲁王赐死

 衣赐履读通鉴 2022-03-08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衣赐履按:上一回,我们讲了,大约在公元244年年底到公元245年年初,东吴政坛发生大地震,丞相陆逊、太子太傅吾粲、扬武将军张休或被自杀或被诛杀,顾谭、顾承等人被流放交州,太子党受到重创。这波儿高潮过后,朝廷恢复了暂时的平静。


公元246年,九月,孙权任命骠骑将军步骘为丞相,车骑将军朱然为左大司马,卫将军全琮为右大司马。又将荆州分为两个部分,任命镇南将军吕岱为上大将军,督领右部,管辖武昌以西至蒲圻(湖北省嘉鱼县西南陆溪镇)一带;任命威北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督领左部,代替陆逊镇守武昌(湖北省鄂州市)。任命陆逊的儿子陆抗为立节中郎将,屯驻柴桑(江西省九江市)。
衣赐履说:我一直强调,人事命令虽然就是几张盖了章的纸,但其实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孙权的这次人事调整,至少体现了这么几个意思:第一,去年(公元245年)二月,丞相陆逊去世,本年九月,任命步骘为丞相。需要注意的是,和陆逊一样,步骘并没有回朝任职,而是继续镇守西陵(夷陵)。第二,东吴首任大司马是吕范,任命于公元228年,但吕范还没上任就去世了。直到本年,才又设左右大司马,应该是为了分权制衡。第三,任命吕岱为上大将军,管辖武昌以西至蒲圻地区;诸葛恪为大将军,代陆逊镇守武昌。实际上是把陆逊之前的管辖范围一分为二,也是分权的做法。第四,以陆抗镇守柴桑,而柴桑本是诸葛恪镇守之处,相当于陆抗和诸葛恪换防了。这里要注意的是,东吴将领履新,大多不是带着一纸任职命令去上任,而是带着各自的部曲。这是东吴兵制的一个特点,将领们大多与手下部曲有着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部曲类似于私兵,甚至可以继承。比如,《三国志·陆抗传》载,陆逊死后,陆抗率陆逊的五千兵众“送葬东还,诣都谢恩”。即是说,陆抗离开武昌,是带着他爹的兵一起走的。
公元247年,正月,右大司马全琮去世。五月,丞相步骘去世,其子步协继承爵位,统领步骘的部曲(看,又一个子继父兵的例子)。
公元249年,三月,左大司马朱然去世。四月,骠骑将军朱据领丞相。
衣赐履说:朱据是孙权小闺女孙鲁育(孙小虎)的老公,是太子孙和的坚定支持者。那么,从以上的人事变动来看,孙权究竟向着太子党,还是向着鲁王党,似乎并不十分清晰。
早在公元243年,潘夫人为孙十万生了老七孙亮,孙权十分喜爱这个小儿子。于是,孙大虎又出来搞事情了,她动不动在老爹孙权面前怒赞孙亮,又设法把她老公全琮的侄子全尚的闺女嫁给孙亮,力劝老爹立孙亮为太子(孙亮和大虎是平辈儿的,全尚的闺女是孙亮的孙辈儿,孙大虎当媒婆的时候,孙亮也就六七岁,皇家婚姻,给人感觉就是一个严肃的笑话)。
公元250年,孙权幽禁了太子孙和。

【这个孙和,气质上挺像】


衣赐履说:此处原文为,权沉吟者历年,遂幽闭和。也即是说,孙权可能犹豫了好几年,才下决心把孙和软禁起来的,具体时间,根据史料推测,大约在本年秋天。
老实说,这一段,史官非常不负责任,当然,也可能是史官也没办法,上头不让记录。上一回,我们已经讲过,公元245年,二月,孙权把太子党的领袖陆逊给骂死了,同时处理了一批太子党重要人物,给我们印象是,鲁王党取得了重大胜利。之后,一下子就到了公元250年,孙权突然幽禁太子孙和,但是,这五年里,鲁王孙霸做了些什么,孙权对孙霸做了些什么,史书一个字都没记。我们正在等待太子和鲁王的最后决战,突然之间,孙权打算立小儿子孙亮为太子,这下子,不光太子党反对,鲁王党也会强烈反对。
于是,乱了套了。
骠骑将军、领丞相事朱据进谏说:
太子是国家的根本,他性情仁和,孝敬父母,深受天下人的爱戴。从前,晋献公宠幸骊姬而导致太子申生自杀,汉武帝听信江充之言,太子刘据蒙冤而死。我担心太子孙和不堪忍受这种忧愁恐惧,万一发生意外,您即使如汉武帝一样建起思子宫,后悔也来不及了!
孙权说,滚!

【朱据,孙小虎老公,孙十万女婿】

衣赐履说:672年,晋献公攻击骊戎部落,俘虏酋长两个女儿。大女儿骊姬生奚齐,骊姬的妹妹生卓子,掀起夺嫡斗争。前656年,骊姬诬陷太子申生打算毒死老爹,申生于是自杀,次子重耳、三子夷吾分别出逃。前651年,献公去世,奚齐继位,被大夫里克杀害。卓子继位,又被里克杀害,并诛杀骊姬姐妹。之后,迎立夷吾继位,即晋惠公。前637年,惠公去世,儿子姬圉继位。前636年,秦国以强大兵力护送重耳回国,斩姬圉,重耳继位,是为晋文公。历时三十年之久的夺嫡斗争,才告结束。
尚书仆射屈晃直接入宫,面见孙权,说:
太子仁厚聪明,四海闻名。如今魏、蜀、吴三国鼎立,实在不应该动摇太子,让其他人生出非分之心啊!愿陛下认真考虑,老臣即使因此事而死,也是死得其所。
言罢,屈晃叩头叩到鲜血横流。
孙权说,滚!
老朱同志和老屈同志被孙权骂出去了,还不死心,率领一帮文臣武将,用泥巴涂到脑袋上,自行捆绑起来,一连好几天,到皇宫门口跪下一大片,请求宽恕太子孙和。孙权登上宫里的高台,看到这个情况,十分厌恶,让人斥责老朱和老屈说,你们没事儿瞎特么起什么哄啊(敕据、晃等无事忩々。忩同匆)!
孙权着手废孙和、立孙亮的准备工作。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书,说晋献公杀申生,立奚齐,导致晋国大乱。朱据和屈晃也没消停,还是天天劝谏不止。孙权大怒,下令将陈正、陈象诛族,又让人把老朱、老屈架进大殿,当众各打一百大板。然后,贬朱据到新都郡(浙江省淳安县)当郡丞,贬屈晃为平民,赶回老家。其他劝谏的机关干部,诛杀或流放的有十几人。
应该在八月,正式罢黜太子孙和,贬为平民,放逐到故鄣县(浙江省安吉县北)。同时下诏,命令鲁王孙霸自杀。全寄、吴安、孙奇等鲁王党羽,全被诛杀。
新都郡郡丞朱据还没到达新任职单位,中书令孙弘趁孙权生病,私自下诏书赐朱据死(中书令孙弘谮润据,因权寝疾,弘为昭书追赐死),时年五十七岁。
十一月,孙权立孙亮为太子。
公元251年,孙权立孙亮老娘潘夫人为皇后,大赦,改年号为太元。
二宫案正式落下帷幕。

【真找不到好图片】


衣赐履说:怎么样,大家看明白二宫案的来龙去脉没有?孙权为什么废孙和、杀孙霸?是不是跟我一样,一头雾水?呵呵。
来吧,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捋。
问题一,孙权为什么要引发二宫案?
二宫案是孙权本人一手炮制出来的,这一点已成定论。关键是孙权的目的何在?
进入公元240年代之后,孙权迈入六十岁的门槛,曹操活到六十六岁,刘备活到六十三岁,曹丕才活了四十岁,自己的大儿子孙登、二儿子孙虑分别死于三十三岁和二十岁。我想,寿数问题,一定会影响孙权的决策。对于他而言,东吴当前最大的政治,就是帝国权力的交接问题,选太子和选辅臣同样重要。
我们先看一段记录,了解一下孙权对臣僚的看法。
《三国志·诸葛瑾传》载,魏文帝曹丕死后,明帝曹叡继位,孙权给诸葛瑾写了一封信,其中有这么一段:
威权不能集中,国家就会出问题。陈群这些人,过去之所以能够恪守善道,那是因为他们害怕曹操,不敢为非作歹而已……现在曹叡年幼,这些人一定会弄巧作态,结党营私,培植自己的势力。如此则奸邪谗佞并起,互相陷害仇视,彼此憎恶对立。长此以往,群臣争权夺利,君主无力控制,国家败亡,也就指日可待了。我之所以知道他们的败局,是因为自古至今,哪有四五人把持权柄,而不离心离德互相撕咬的呢?强者欺凌弱者,弱者寻求外援,之后打成一片,这是国家乱亡之道啊。
在孙权的眼中,连忠诚如陈群这样的人,都是不可信任的,陈群的忠诚都是装的,一旦主上幼弱,他们就会跳出来夺权乱政,何况其他人呢!
那么,孙权的判断错了吗?也错也没错。错在陈群,但应在司马。
我们沿着孙权的思路去想,他应该是想在去世之前,干掉东吴的陈群,那么,谁是东吴的陈群呢?
当然是那些有权有兵有可能架空皇帝的家伙们嘛,这样的人还很不少诶,陆逊、诸葛瑾、步骘、朱据、全琮,等等吧,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地位高、名望大、手中有兵、支持者众,讲真,我们如果处在孙权的位置上,冷不丁想到这些人一旦反叛,心里也会哆嗦一下吧?
分析二宫案,不能不结合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的暨艳案和吕壹案。
暨艳案,暨艳弹射百僚,但最后被搞废了的,只有张温;张温属吴郡四姓。暨艳本人死。
吕壹案,吕壹弹射百僚,主要的被调查对象有朱据、顾雍、郑胄、刁嘉,由于反弹太大,这些人都没有追究;朱据、顾雍属吴郡四姓。吕壹本人死。
二宫案,百官打成一团,太子这边儿,陆逊、朱据、吾粲、张休等人死,顾谭、顾承等人流放;鲁王那头儿,杨竺、全寄等人死;陆逊、朱据属吴郡四姓。太子孙和废,鲁王孙霸死。

【孙十万看谁都像坏人】


这么着看,似乎三个案子是个递进的关系,涉及的具体人越来越多,份量也越来越重。二宫案历时八年,除直接诛杀、流放的之外,到公元250年新任太子孙亮登基,诸葛瑾、步骘、朱然、全琮这些重臣也都去世了,也即是说,孙权眼中那些可能变成“陈群”的家伙们,基本上都死绝了。
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孙权通过二宫案打击江东大族,或者儒学世族,不如说是要清理那些有可能对皇权发起挑战的家伙
讲真,我真的不认为打击了吴郡四姓,就算是打压了江东大族,江东大族何止成百上千;干掉了几个儒学士人,就算是干翻了儒学世族,荆扬二州几人不是儒家信徒?
因此,能够从权力运行的角度来分析权力中人的行为,又何必非要拔到东吴政权“江东化”那样的理论高度呢。
问题二,究竟哪些人是太子党,哪些人是鲁王党?
上一回我们讲过,《三国志·孙和传》裴松之注引殷基的《通语》,提供了一份儿太子党和鲁王党的名单:
太子党(七人):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
鲁王党(五人):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
殷基本来就是东吴的干部,或许还是二宫案的亲历者,照理他的记录是可信的。因此,后世专家学者往往以殷基确定的太子党和鲁王党的分野,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但我恰恰以为,之所以总感觉很多专家学者的论述似乎跑偏了,就是因为被殷基定的这个调子给局限住了,只能在豪门与寒门,或者江东与江北的对抗关系中打转转,抓不住问题的实质。
经过认真思索,我的结论是:殷基所述,是他的自以为是,而并非历史真实。理由如下:
第一,上述十二个人的职务,竟然有六个是错的。大都督施绩,根本就没做过大都督,人家做的是骠骑将军,后来做到上大将军、都护督,死于左大司马任上;会稽太守滕胤,在二宫案时已做到太常,后来又做到大司马;骠骑将军步骘,陆逊死后就升为丞相;镇南将军吕岱,陆逊死后,升为上大将军,到孙亮时代做到大司马;大司马全琮,实际上是右大司马;左将军吕据,明明是右将军。
十二个人的职务,写错了六个,这样的机关干部,一定会被领导先打死,再开除。因此,我对这位殷爷的记录,就很难相信了。
第二,缺乏相关记录。所谓的太子党中,丁密、施绩、滕胤、诸葛恪等四人,史书中都没有他们参与二宫案的任何记录。施绩之所以被视为太子党,可能是因为鲁王曾经想与他结交,却被他给拒绝了。不是鲁王党,就一定是太子党,这样的二分法似乎难以服人。另外,太子孙和的太子妃,是诸葛恪的的外甥女,殷基可能据此认为诸葛恪当然是太子党,但是,史书明确记录,诸葛恪的儿子诸葛绰是鲁王党羽,那么,诸葛恪被列为太子党,就得打个问号了。

【诸葛恪:谁说我是太子党!】


所谓的鲁王党中,步骘、吕据、吕岱等三人,都没有参与二宫案的任何记录。我个人推测,因为全琮及孙大虎两口子被视为鲁王党,而步骘和孙大虎的老娘步夫人同族,所以就被定为了鲁王党。至于吕据、吕岱,两人常年领兵在外,且在史书中与鲁王没有半毛钱关系。此三人被认定为鲁王党,由于他们都非江东人,也非儒家大族,所以往往被用作二宫案是江东集团与江北集团的斗争或寒族与豪族斗争的论据,未免就失了偏颇。
第三,全琮、孙弘是鲁王党吗?一般认为,这两个家伙是如假包换的鲁王党羽。他们都迫害太子党,并且史书确实有全琮的老婆孙大虎,“欲废太子,立鲁王”的记录,另外,全琮的儿子全寄投身于鲁王门下,甚至后来因二宫案而被孙权诛杀,这似乎都是他们身为鲁王党的铁证。
然而,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孙大虎和全琮,他们有独特的行动逻辑线。前面我们讲了,当孙大虎发现老爹开始喜欢小弟孙亮之后,她立即把工作重心放到了孙亮身上,甚至促成了六七岁的孙亮的大婚。我们要注意一个事实,孙权对孙大虎非常信任,孙弘是中书令,更是亲信中的亲信,对孙权的想法,没有人比孙大虎和孙弘更了解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并不在于鲁王如何,而是在于孙权如何。孙权想要扶植鲁王,他们就帮着鲁王,孙权想要立孙亮为太子,他们就立即成为孙亮党。所以,把他们列为鲁王一党,是非常肤浅的,我打赌,那个叫殷基的,官做得一定非常寡淡。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全尚、孙弘等人根本没有受到二宫案的牵连。根本不是有些学者说的,鲁王党的大头目都没办,只是杀了几个小角色应付一下而已。这种说法非常荒谬,孙权连鲁王都杀了,还会在乎全琮、孙弘之流吗!
因此,我们能够确定的鲁王党羽,也就是杨竺、全寄、吴安、孙奇等人,全尚、孙弘等人撑死了也就是一个临时盟友罢了。全寄则是当初与鲁王结盟时的一个棋子,不幸后来变成了弃子
因此,孙大虎、全琮、孙弘,与其说是鲁王党,不如说是孙权党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鲁王党,有据可查的,只有杨竺、全寄等数人。
而太子党则比较宽范,人数众多,毕竟,大部分朝臣是遵循儒家礼法的,凡支持太子的都可列为太子党。但其中还是有分别的,那些拉帮结派的,积极为太子奔走斗争的,如陆逊、朱据、顾谭兄弟、张休等人,都受到了惩处;那些单独进谏的,如尚书仆射、鲁王傅是仪、督军使者羊衟等人,就没有受到处理。至于被诛族的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史书没有记录原因,我们就不作讨论了。
另外,被殷基列为太子党的诸葛恪和滕胤,则铁定不是太子党。最重要的原因是,孙权临终托孤,指定了一个五人辅政班子,分别为:大将军领太子太傅诸葛恪、中书令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和侍中孙峻。
如果诸葛恪和滕胤是太子党,孙权如此托孤,才真叫老年痴呆了。
实际上,不少专家都对孙权的托孤班子表示不解。而当我们摆脱了殷基的界定之后,就会明白,孙权没有失心疯,这套班子的成员,既不是太子党,也不是鲁王党,即使有个别成员曾经与鲁王交往密切,但鲁王已经被逼自杀,后面就不会再起波澜。如果孙亮的这个辅政班子竟然不是太子党,就是鲁王党,孙十万都不敢去死诶。
问题三,孙权打击臣僚,难道是以自己的儿子为代价的吗?
我个人认为,不是,至少最开始不是。
孙权同时培养两个儿子,简直成了他的标配人设。从孙登VS孙虑,到孙登VS孙和,再到孙和VS孙霸,这一过程持续了二十年左右。究竟为什么,孙权自己没说,咱只能试着猜一猜。我想,一个是,孙权玩儿了几十年政治,喜欢搞平衡,同时宠爱两个儿子,让他们竞争,并借以观察朝臣的动向;再一个是,确实很难取舍,每个人都有局限性,孙权也是人,同一时代的曹操、袁绍、刘表,都在立继承人的问题上摇摆不定过,孙权只不过比他们更甚而已。
而二宫案以废黜太子、赐死鲁王为结局,我个人认为,孙权最初也没想到,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的掌控。照理,太子和鲁王斗,胜出的那个当继承人不就结了?干什么非要搞到两败俱伤?

【孙权:孤也没办法啊!】


这个问题,孙权自己有个回答,我觉得应该是他的真实想法。
《三国志·孙和传》裴松之注引殷基《通语》载,两党争斗,朝廷分派,孙权有些忧虑,就对侍中孙峻说:
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一人立者,安得不乱?
孙权的言下之意是,太子和鲁王争得你死我活,臣子们分成两派,再这么下去,我特么不就成了袁绍了吗?因为选接班人太愚蠢,让天下人笑我吗?这两个儿子,不管立哪个,一旦上位,他那派的一定会猛干不是他那派的,这样,天下一定大乱。靠,干脆老子哪个也不立,重新立一个!
虽然这段也是殷基的记录,我觉得还是相对靠谱的
问题四,孙权为什么一定要杀掉鲁王孙霸?
相信大家都很纳闷,这孙十万还是人嘛,那可是亲儿子啊!说孙权已经老年痴呆的,估计杀鲁王被视为典型症状。历史上的皇帝,废了儿子、贬了儿子的多得是,但真能杀儿子的,也只有王莽那样的失心疯才干得出来诶!鲁王孙霸究竟做了什么,搞得非死不可,史书没有记录。
历史上没有人给出过答案。我试着谈一下。
可能有这么三个原因。
原因一,孙霸在斗争过程中可能出格了。从史书记录来看,孙霸相当优秀,属于聪明睿智、文武全才的那种,这也是孙权喜欢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与太子孙和的斗争中,至少从表面上来看,孙霸方占尽上风。那么,不光孙霸,就连孙霸的那些个手下们,可能都认为皇位唾手可得了。然而,突然听说,孙十万要立小弟孙亮为太子,可谓晴空一个大霹雳啊!于是,孙霸有所反抗,大概是做了什么出格的事儿,让孙权震怒了。不好说他是不是想直接做掉孙权,但很可能让孙权产生了“这小子要谋逆”的想法,于是,赐孙霸死。上文中我们讲到,孙权将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诛族,史书说是这哥儿俩支持太子,实际上,也许是和孙霸有所勾连,被诛族才更合逻辑。
原因二,防止鲁王复辟。鲁王孙霸,大约是比太子孙和要强悍,换句话说就是,孙霸比孙和能搞事情。倘若不处死,孙权担心自己死了之后,孙霸立即会与朝中大臣勾结,废掉孙亮,自立为帝,之后就可能是一片血雨腥风。
原因三,一个字儿:命!《晋书·天文志》载:
吴孙权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夏五月,日北至,荧惑逆行,入南斗。秋七月,犯魁第三星而东。
当时对这个天象进行了占卜,结果相当凶险。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荧惑入南斗,三月吴王死”,一种是“荧惑逆行,其地有死君”。
不论是哪种卜辞,都得把孙权给吓尿了。


这种卜辞对现代人而言,当然是胡说八道,但是对于风烛残年的吴大帝孙权而言,则是致命的。本来,把鲁王废掉也就可以了,但是,居然出现了这个天象,要是不死个诸侯王级别的家伙,这个劫,过不去,于是,孙权赐孙霸死,以应天象。大家看哈,五月,出现天象,八月,鲁王赐死,正好三个月,应了“三月吴王死”“其地有死君”。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才是赐孙霸的真正原因

音频版《衣赐履读通鉴》已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订阅收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