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第2节 中庸的核心:性、道、教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内容简要:

天命之谓性。

人在天地之间,天地和人相贯通,相连接。

人有人心,有天心,有生命,有性命,你能感受感悟到天地的那个心,称之为性。

我们常说性情中人,性格,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什么心思,或者想法,或者行为,它是属于人最底层的东西。

但最底层的东西却决定了人的思维、行为状态。性有天性,有秉性,有习性。

秉性和习性有好有坏,而天性是纯真的、自然的、洁净的。

佛家和道家都非常强调清静的重要性,人在清静之时,整个心是可以感受到天地自然的,很多文学作品里面,就能够体会到。

像陶渊明写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他在内心很宁静的时候,看着山气在太阳下落之时,慢慢的意境越来越好,飞鸟回巢。

这里面有天地自然之大道,那个本源在何处呀?

想去认真辨别,语言忘掉了,因为它不是用言语可以表达的,性的层面,言语是无法表达的。

我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叫意会,以心应心。

就像有的人相视一笑,心领神会,是两个人的内心都能趋于宁静状态而达到的。

假如其中有一方心思不纯,就不可能去产生这样的交流。

所以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流靠天性,内心宁静,天性相通,交流是很自然的。

各怀心思,各怀鬼胎,交流是不顺畅的,大家都是戴着有色眼镜在看对方,用自己的想法去听对方的话,自然是不足以的。

我们中国的哲学里面很讲究一个天人感应,从自然中去悟道,《道德经》里面说:“道法自然。”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从山水当中体悟自然的规律。

《易经》也是天、地、水、火、风、雷、山、泽8种自然现象,从中去体悟人需要遵循的哲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这些都不是文人在那边写出来,想出来。

它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描写,中国的哲学是记叙文,不是小说,只是把对自然的领悟记叙下来。

孔子说“述而不作”就在于此,述自然,这叫天命之谓性。

与天相贯通的一以贯之的那一点,那个命,人只有在内心纯乎自然的时候可以有所体会。

所以追求内心的宁静,是人可以成就一切事业的根基。

常言道,大将之风是泰山崩于前而岿然不动,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头上能跑马。

是指内心的那份宁静,带来外在的一片天地。性是和天相连的那一夕那一念,那一贯的自性。

率性之谓道。

道指规则、路径,人内心达到清静的时候,逐渐能够与自然感通,感而化通。

然后就能够对自然界当中所蕴藏的那些规律,对自身所蕴藏的那些规律产生体悟,像日月照耀大地,循环往复,从不拖延。

圣人说:“日月久于其道,圣人久于其道,天地久于其道。”

日月照耀大地是恒久的,所以天下可以形成春、夏、秋、冬;天地生于万物也是持久的, 所以万物可以生长、收藏;圣人化育百姓,也是持久的。

所以,日月久于其道,天地久于其道,圣人久于其道,这里面的久于其道,实际上就是率性。

由着前面,达到内心的宁静之后,再去对自然进行感而遂通。

由此总结出来一些规律,记录下来,再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运用到国家的治理当中去。这就叫做率性。

率,领着,沿着,沿着你的天性这个方向去思考,去前行,叫率性。

“道可道,非常道。”性是清静的,但是思考的对象不一样,出来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今天很多人喜欢唯方法论,率性之谓道是获得方法的方法论,从内心的宁静出发,结合事物的现象去思考,从而得到方法,这叫做获得方法的方法,率性之谓道。

佛家在中国非常的盛行,也会有很多的佛门高僧把《中庸》作为儒释道相通的一本经典解读。

在《天台宗》里面就有两个核心字叫“止观”,可以很好的解释率性之谓道。

止,停止,内心万念放下,不被一切所扰,达到宁静的状态叫止;观,看客观情况,能客观的看清问题,才能分析问题,然后才能解决问题。

如果被事情扰的头昏脑胀,五心烦躁,方向必然是会偏的。所以可以把止观来和率性之谓道相结合。

修道之谓教。

并不是跑到深山老林里面去叫修道,也不是只有吃斋念佛,青灯黄卷,叫修道。

我们很多时候对这些词语理解的不够透彻,产生极大的误解,乃至于普遍性的去讽刺。

其实修道是一个很正常的词语,我们说人要着调,要着道,要走在道上,不能跑偏。所以修道就是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叫修道。

我们出门走路有人行道,骑电瓶车有非机动车道,汽车有机动车道,如果没有一条条道画好,肯定会乱。

吃饭,有食道,呼吸有呼吸道,做人更需要道。人有人道,天有天道,商有商道,家有家道,国有国道,处处都是道,回到正确的轨道上面来,就叫做修道。

修道是把自己的错误修掉,回归,称之为修,要知行合一,要有人去引领,还需要自己去践行。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些都在教我们如何去做人做事,如何把人道做好,家道做好,商道做好,国道做好,这些就叫做教,教不是束缚,是辅助我们回归正确的轨道。

所有人只有在拥有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之后,才不会人云亦云,不会像个浮萍在尘世中漂浮不定,内心也才会安定。

所以人能够虔诚的系统的去学习一个理论,可以为自己的一生做好规划,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而我们的四书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让我们可以对自己的人生更加明白,更加透彻。然后一生按照道去走,不迷茫,不徘徊,叫修道之谓教。

所以人生需要虔诚的面对自己的无知、未知,勇敢的面对自己的无知和未知。

然后才会对这些经典,前人的思想叹服,从而产生发自内在的尊敬,学习也就能学得进。

开篇这一句话,就要把最核心的三个性、道、教字记住。

天命之谓性,是人的天性本性,是一切的源头;

率性之谓道,是获得方法的方法,也是我们的智慧之本;

修道之谓教,是让我们可以回归本源的方法,在我们的行为上,要克己复礼。

性、道、教,着力点在性、心、身,用佛教的话来讲,叫”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千百亿化身佛。“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