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第148讲【告子章句上】(6)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内容简介

在这一节里面,讲的是公都子私下向孟子请教人之性善,该怎么理解的问题。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通过孟子和告子的几场辩论,公都子理解了一些人性善恶的辩证看法,但是他的疑惑没有完全解除,所以就来向孟子问道:老师,告子说人性没有善,也没有不善(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水流于东,水流于西。”),而有的人却说“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就像周文王、周武王他们在治理西岐的时候,百姓就跟着向善;周幽王、周厉王他们当政的时候很残暴,百姓也就变得非常暴力;这就是“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这个见解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又有人说有性善,有性不善。有些人因为别人的不善,反而能变得善,就像有尧这样的君主时,也有像“象”这样的品德不好的人,这就是君王很善,但民众不善;有瞽瞍这样的父亲时,却有舜这样大孝的儿子,这就是父亲不善,儿子却很善;有商周王这样的君主时,却有王子比干、微子启这样的叔叔和臣子;这个见解表达的是善和不善好像又不受人和环境的影响。

这个现象说明的其实是人的内心在起主导作用。内因大于外因。用哲学来说实际上就比较简单了:文王武王兴,民好善;幽王厉王兴,则民好恶,这就是外因影响了内因。虽然有瞽瞍为父,依然有舜;纣王为王,依然有比干和微子启,这就是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起主导作用的,不会受到外因的影响。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公都子比较迷惑,继续问道:“夫子,那么你所说的性善,是把前面这几个都否定掉了,难道他们的说法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吗?”

公都子问这个问题说明他有自己的审辩式思维。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孟子说:倒也不是说他们都错,只是我们在研究学问的时候,要能够深入到最核心的层面。

我所讲的是原原本本的自己,也就是良知良能。

良知良能是可以为善的、可以与天地相参的、可以成圣成贤的。假如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良知良能,运用自己的良知良能,贯彻自己的良知良能,那么他一定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所谓的“性善”。

“而表现出来的善和不善都只是一个表象而已,并不是我所说的人之“性善””。所以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这是说出了核心点。

在《六祖坛经》里面有讲到:“即心即佛,是心是佛”,那颗纯善的心就是佛,叫即心即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良知,这不是玄妙无比的东西.用此心我们必将通往圣贤之路。

孟子说:这就是我所谓的“善”,它不是指意识层面的或者环境层面的东西,它指的是人本质层面的东西。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所以即便有人为不善,并不是说他不具备这个良知的才能,良知是人人都是具备的。孟子一直苦口婆心的说“人人皆可成圣贤”,即便现在做了不善的事情,也不代表不能成为圣贤;因为每个人本质里面是具备的同样的“性善”的。就像一颗稻谷的种子,它能够长出稻苗,这就是它的性。

虽然善性、本心、良心、佛性等说法很多,但就是凭着这个“性”,人是可以成圣成贤的;不凭这个“性”,我们就会可能行小善,也可能行恶,那就是没有以良心而做。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所以孟子又回过来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心都是我们内在所具备的,也是心之四端。所以孟子的核心思想就是:

人的内在本来是具足“性善”的,如果非得做一些标签的话,这四颗心分别对应的就是仁、义、礼、智。“仁义礼智”并不是从外面定一个标准让人去做,而是内在固有的。

比如我们自己做了错事会耳根发红,有所羞愧;这不是别人让我们耳朵红的,而是自己越想越不对,觉得确实是有悖良心,然后才会耳根发红,所以这叫做“我固有之也。”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孟子继续讲道:“人之所以不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是思考的不够深入。要知道“静能生慧”,你静下来想一想时,这些侧隐心、羞恶心,恭敬心、是非心不都是我们自己内在生出来的吗?所以即便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但内在本具的“性善”都是一样的。归根到底就是尽其才的区别。有些人压根没想过自己有这个才;有些人能够体会到一点点;有些人可以尽其才,所以能尽其才者皆为圣贤,不能尽其才,则各有所证;证量不同,表现出来的结果就会不同。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诗经》里面讲:“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评价这首诗说:写这首诗的人一定是一个明道之人,天下一切的物,有物就有它的规则,百姓也会顺着这个规则去走,这就是懿德。懿就是顺的意思,“地势坤”讲究的也是一个“顺”。所以我们看电视里面慈禧太后发的旨叫懿旨,这个懿就是顺的意思。因为她是太后,女性为坤,坤讲懿德,那么整个孟子的回答意思就很明确了:

“性善”这个本性人人都有,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有些人用了,有些人没有用;有些人用的很好,有些人只用了一点点,除此之外再无区别。

经典原文: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