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极分化的人,会是什么样的呢?

 随笔点滴 2022-03-09

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都处于潜水份子之列的,哪怕群中有@全体消息,我也只是习惯性的浏览后便默默不语就离开了,而一天的时间,看群的次数也就是在10次以内的频率(不包括工作消息内容)。

最欣慰的一点是自己对手机的自控力还是颇好的,即便让我一天不玩手机,我也不会觉得少了什么。

当然,读过《乌合之众》这本书的小伙伴,将会对群体效应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最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发现较为活跃的份子,在不同群中大抵十分的相似,这正是所谓的,各个行业人才不同的群体,但“臭味相投”的个体却都比比皆是。(这里的臭味相投是指相同的人,不作任何褒义或是贬义词的解释)。

虽然很多群中的我们因为缘分又或是共同爱好与某一特定的因素而组合成了一个小群体,但大家都只是了解到网络片面的信息,所以,真正全新的模样则是可能大不相同的。

哪怕是生活工作相处在一起的人,也未必真正能看清和了解一个人,正所谓,人心隔肚皮,在此也不多举例,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的感受。

那么,就来谈谈这两极分别是哪两极,又或是具体指出的哪些面。

比如一个人的多重性格,也如人的善恶之分,而对待一些事物呈现出不同的看法,这一点尤为明显,因为一个看似文质彬彬的人,也可能会有这不为人知的狂热活跃的模样。

譬如,人也可分为这四大类,分别是有德有能、有德无能、无德有能与无德无能,而这些也是分为不同等级依次排列出来的。

但凡一个人,有积极的一面,也必定会有消极的一面,从此可以区分出其中的差异与与众不同来。

再比如,两极是冰与火,又或是苦与甜,所有对立的正义词所呈现的反义词,可以被理解成为两极的特性,这是一个棱角分明的事实,清晰可见。

想必你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人,因为你不可能完全的了解一个人,但你多少还是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服装、妆容、语气用词等等外在的一些细节观察发现。

正如我所知的群中的一位活跃份子,一面很一本正经的分享自己的设计作品,而另一面则是开始吹嘘了无关痛感的语言,这样就会造成一种很尴尬的局面,会让一些人从最开始所认为的设计楷模,突然发生180度大转弯逐渐演变成了人人都不喜欢的话痨。

不过,换位思考,也就只有相互欣赏和在意的人,才会愿意分享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也不避免有浮夸以及溜须拍马和自我拔高的嫌疑人物)。

正是因为熟悉与亲近才会有更多的故事,所以,无论你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我们最先要做到的就是相互尊重与将心比心。

19/8/14写 

感谢您的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