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测议》序(附译文)

 钟楼语文 2022-03-09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高古庄重,其中精理微者,更奥衍宏深,一部《史记》精神命脉,俱见于此太史公出格文字”(牛运震《史记评注》)。苏教版《〈史记〉选读》主要节选了《自序》中有关司马迁家世和著史意图的段落。著史意图又分为继《春秋》和发孤愤两个方面。明末陈子龙为《史记测议》作的序言里恰好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中肯的评述。现选录其中适于高中生阅读的部分,并作译文。明版《史记测议》图版附在后面。陈子龙《安雅堂稿》卷四亦收录该文,可资校勘。

      予读太史公《自序》以为孔子之后五百岁,不敢多让,至比其书于《春秋》,此其言诚夸,失实。然其卓识远见,微言晦志,不拘牵于世俗之论,而自抒发其意,亦有得《春秋》之一端者。后之史家,体裁明密,文辞赡富,则或过之,若其序事简质,立意深长,是乌可易及哉?

      盖君子之为史也,非独以纪其事,将以善善而恶恶也。夫善之已形,恶之已著,人皆能言之,惟其事在拟议 之间,幽隐之际,非君子不能知之。而不为明之,则难遵而易畔。是故《春秋》之所褒贬,或言近而指远,或文与而实非,或彼此异辞,或前后异旨,所谓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也。太史公之书,每不立正辞,往往见于抑扬之中。疑似之说,自非博学,不能深知其意,徒信其诡激宏肆之辨,溺其旨矣。

      嗟乎,惟圣人能备中和之极,持平衡之论,试则誉之,[1]过则观之,[2]斯《春秋》之义耳。贤人君子不得志于时,而有所发愤,其疾世也,必至太过,即其心窃向往,沾沾好称说者,大都古之人,不则,当世之支离困抑恒负贬议者,要以刺夫王公显人而已。虽其立意矫然,足以破庸人之论,激污下之俗,毋乃恶恶者过长乎!

      夫史公之文,学者多能言之,每乐其骏爽横轶,谓可以一览而得,若其鸿衍之义,奥质之辞,错节断章,虽大雅之家,未能尽详也。隐括经纬,创立厥体,残缺既多,规模不一。又春秋以前,摭采百家,以《左传》未显,诚多抵牾。楚汉之后,有出于传闻,有出于亲见,其文益奇逸振厉,然多方言琐语,及汉家掌故,有非可以臆解者。

[1]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2]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

      我读到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认为身处孔子之后的又一个五百年,(在记述历史的事情上)不敢推辞,甚至把自己的书与《春秋》相提并论。这个话确实是虚夸,不符合实际。但是《史记》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用委婉的言辞表达隐晦的意思,不被世俗的观点所拘束牵绊,而是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也算是取得了《春秋》一个方面的成就了。后代的历史学家,在史书体例的清晰严密和文辞的丰富方面,是有人超过了《史记》的,至于《史记》编写史事简练实在,主旨深刻,这个方面(其他史书)怎么能够轻易达到呢?

      君子写作史书,不是单单用来记录史实,而是要用史书来称赞善事并贬斥恶事。善事和恶事已经显现出来的时候,人们都能说出来,只有那些事处在谋划当中和隐秘状态的时候,不是君子是不能明了的。君子假如不为人们阐明这些善恶的话,人们就难以遵循道义并容易违反道义。因此《春秋》褒贬的内容,有的言辞浅近而指意深远,有的字面上赞同而其实是在否定,有的这段话和那段话说法不同,有的前后文用意有别,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辨别让人疑惑的地方,辨明是非对错,确定让人犹豫的地方。《史记》经常不发表直接的论断,(论断)处处表现在史事的褒贬之中。那些是非不明的表述,如果自身不够博学的话,不能够深切理解其意图,白白信奉书中奇崛铺张的论辩,就淹没《史记》的主旨了。

      啊呀,只有圣人能掌握中正和谐这个至高准则,秉持公正的判断,通过了验证的就褒扬他,有了过错的就考察他犯错的原因,这就是《春秋》的义。贤人君子不能在当时实现自己的志愿,就有了抒发郁闷的表达,他痛恨世人,也一定很过分,即使他内心暗暗向往(得志),洋洋得意喜欢称赞谈论的,大多是古时的人,不然,就是当代漂泊流离,处于困苦压抑之中,永远背负恶评的人,总之是用这个来讥讽那些王公贵族和有名声的人罢了。即使他的立意超越凡俗,足够用来破除庸俗的言论,但激扬起鄙陋的风气,难道不是贬斥坏事的行为太过分了吗!

      司马迁的文学成就,学者大多能说出来,往往爱好《史记》文章的秀拔清朗纵横奔放,认为一读就能懂得,至于《史记》宏大丰富的义理,深奥简约的语言,交错的或省略的章节,即使是学识渊博的人,也不能完全说清。包括了时间和人物两个维度,创造了这个纪传体的体例,史料已经有很多残缺,每篇的长短不同。并且春秋之前的历史,搜集采用了诸子百家的说法,因为《左传》没有明确记录这段历史,《史记》的这一部分内容确实有很多矛盾。楚汉以后的历史,有的是来自于传闻,有的是自己亲眼所见,记录这部分的文章更加奇特超俗、激昂有力,但是有很多方言俗语,还有汉代的制度,有很多不能主观揣测的地方。

《史记测议》

[明]徐孚远、陈子龙撰

公众号ID:jlzxzwxp

 

金中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