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统编教材补释(2):《劝学》中表假设的“而”

 钟楼语文 2022-03-09

学习提示:

“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可用于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多种语义关系。这两篇文章中的许多语句用了“而”,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些“而”字表现的语义关系。

劝学

舍之,朽木不折;锲不舍,金石可镂。

如果分别看两个分句表达的意思,“锲而舍之”的“而”带有转折,“锲而不舍”则为顺承。但从形式上看,上下句的“而”应该是同一用法。如果都解释为假设关系就非常通顺。“锲”这一雕刻行为做主语,“舍”和“不舍”是假设的两种情况。

“而”在假设分句中的语法特征,一般认为是连接主语和谓语。诸家所引的典型例句是: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教材里也有比较典型的表示假设的句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前一例由“若”字引出,显然为假设。后一例上下句并举,表示两种假设情况。这种依靠平列句式造成的假设,与“锲而舍之”一句最为接近,也见于《荀子》的其他篇目:

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也。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非相》)

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臣道》)

第一例中既然说“凡人莫不言”,那么“言”是中性的。“言而非仁之中也”和“言而仁之中也”分两头讲,都是假设的情境。第二例对“从命”和“逆命”各分两头,是一样的情况。

在这些例子中,“而”也处在主谓之间。但我们认为,假设意思的获得,仍然不可忽视句式的因素。清人在模仿使用“而”的假设用法时,就往往兼顾主谓之间和平列句式两个特点:

周公而非圣人则可也,周公而圣人也,岂为之哉?(恽敬《周公居东辩二》)

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徐珂《清稗类钞·冯婉贞》)

统编教材指瑕(5):《赤壁赋》“空明”

统编教材指瑕(4):《师说》“习”句读与“习”经传

统编教材指瑕(3):《师说》“杏坛图”

统编教材指瑕(2):《登泰山记》“崖限当道”

统编教材指瑕(1):《师说》“解惑”

统编教材补释(1):《赤壁赋》“如怨如慕”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