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吴高升的随笔《四顾闸的变迁》

 黄石新东西 2022-03-10

四顾闸的变迁

吴高升

四顾闸是座百年老闸,位于大冶湖出口处,东临兴国(今阳新县)源口老街,西接大冶四顾山麓,是黄石地区水利工程的鼻祖,在湖北省的水利工程建设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清朝同治年间,有位姓胡的江西老表,穷苦出身,饱读诗书,身怀报国之志,却屡试不第,年近三十才考取功名,被发放到百里之外的湖北大冶任县令。(当时对地方官吏的规定:百里之内不得为官,即异地为官)他到任后走遍大冶山山水水,耳闻目睹湖区百姓深受水灾困扰,过着“十年九不收”的贫苦生活,促使他下决心,治理大冶湖水患。他带领县衙的农粮、财税官员前往大冶湖水出口处河口考察,选基蟹子钳段,筑大堤建土闸,调节长江和大冶湖水位。胡县令经走访湖区乡绅民众,广泛征求意见,作出了按收益面积均摊细银,按男丁分摊赈工,修堤建闸,根治水患的决策,得到大冶湖区民众积极响应。世世代代受水患困扰的大冶人民,出钱出力,踊跃参加,数万民工,披星戴月,肩挑背驼,历经三年劳苦,于1872年终将此土闸建成,并亲自命名为源堤闸。源字既有地名之意,更含百姓源源不断参与修筑堤闸之义。新建的源堤闸,扼住了长江洪水的倒灌,也能调节内湖洪水的泛滥,终使深受水灾之苦的湖区百姓安居乐业。他在任二届,调离大冶前夕,骑马来到河口察看大堤,很是动情。离开时,四次下马,回望堤闸,依依惜别,百姓更是动容,为纪念胡县令造福大冶人民的功迹,百姓自发地将源堤闸称为四顾闸。在大冶民间特别是河口一带流传百年。这一称呼,佐证了历代老百姓对好官的怀念之情,虽是野史,也能教育和启迪后人。  
据《大冶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一品正威将军敖天印(大冶东乡茅山团寺庙附近的敖家村人,今为四棵乡王坛村长嘴敖家自然村。此人出身穷苦,力大无穷,武功盖世。投军后,从士兵做起,步步高升,为清朝开疆守土,屡建奇功,深受皇帝赏识,朝廷器重,被御封为一品正威将军)提议并捐钱,重建源堤闸。兴国(今阳新)绅士黄南峰,首先提出了将新闸址选在肖湖庙和庙儿嘴之间的方案,遭到了大冶绅士石南山和蕲春绅士郑君九等人的反对,并向省府衙门提交了“不救四湖救一湖”的诉状。(按黄南峰的选址,新闸只能解决兴国境内沙湖的防洪排涝,而大冶境内的栗子湖、冷水湖、鸭氹湖、春湖等四湖被抛在新闸址之外)省衙很是重视,派员实地考察,并将新闸选址在兴国源口镇与大冶四顾山东麓,这就有利于大冶、兴国两县境内湖泊的调蓄排洪。新闸于光绪二十六年开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成。时任大冶县令肖端澍题写“四顾闸”并雕刻成石匾镶嵌于大闸的门楣之上。此名称来历,有文字可考,应是正史。四顾闸的名称来历告诫人们,统治阶级只有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才能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全国解放后,多次对堤闸进行了维修加固。特别是1970年、1975年、1995年的三次改建和重建,应是浓墨重彩的水利建设史,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更是值得后人铭记的。  
1970年,秋收结束,大冶县委县政府就成立了“大冶县冬季农田基本建设总指挥部”,县长徐新奎亲自挂帅,八大区也相应成立分指挥部,动员全县六万劳动力,向大冶湖进军,拉开了“围湖造田”的农业学大寨高潮。那红旗招展,喇叭震天,人山人海,战天斗地的劳动场景,很是热闹,蔚为壮观。那时,我只十八岁,和村里人一起参加了围垦熊家洲的劳动,吃住在工棚,任务到生产队,每天的参加人数和完成的土方量,都要统计上报,虽说很辛苦,但人们那种不甘落后,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精神风貌,至今难忘。经过全县人民三年的艰苦奋斗,在大冶湖内围起了磊山湖、兴隆嘴等二十多个垦区,围湖造田近四万亩。并把四顾山辟为两边,西边建大冶湖泵站,东边建大冶湖大闸。由大冶书法家朱其正书写的“大冶湖大闸”取代了“四顾闸”而嵌在大闸的门楣上。也经常被路人读成了“闸大湖冶(也)大”,成为笑谈。这两处工程的竣工运行,逐步形成了大冶湖水利枢纽工程的雏形。  
大冶湖泵站经两年多的运行实践证明,由于机组小,不能满足排洪要求。1975年,大冶县委政府决定重建大机组排涝泵站,但当时物资匮乏,加之资金不足。时任铜矿区(现殷祖镇)财贸总支陈书记,与东海舰队司令员马龙少将有点亲戚关系,便由陈牵线,去东海舰队找马龙司令员(殷祖镇马对余村人,少时上井冈山参加红军,战功卓著,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保证了战役的胜利,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表扬,1955年授海军少将军衔)求援。马龙司令热情接待了家乡来人,快速派人落实所需物资,无偿支援了一套大功率的排涝机组,(时价二十万元,现价五佰多万元)从而保证了大冶湖排涝站的顺利建成。  
然而,美中不足,大冶湖不能与长江通航,仍是个内陆湖泊。只有与长江水道通航,大冶才算是通江达海的沿江城市。为此,历届县政府都积极申报项目,争取新建四顾船闸。1995年,时任大冶县委书记周水舟,多次带领水利等有关部门,跑省进京,终于使项目落地。该项目总投资五千多万,其中:国家无偿投资近三千万,地方自筹(含以工代赈等)二千多万。1995年开工,拆四顾老闸,疏竣大冶湖航道,新建四顾闸船闸,历时三年,于1998年建成了二桥、两闸、一站,集通航、防洪、排灌于一体的大冶湖水利枢纽工程。从而,结束了大冶湖不能与长江通航的历史,四顾闸船闸成了大冶的重要门户,大冶也成了长江经济带的沿江开放城市。  
随着城市的发展,原大冶四顾闸镇更名为河口镇,并划归西塞山区管辖,大冶汪仁、四棵划给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只有130多户,600多人口的四顾山村,也由过去的四顾闸管理处代管,划给了大冶湖高新区罗桥街办管辖,成了大冶市的一块飞地。  
四顾闸的历史巨变,是历代大冶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历代好官为造福大冶人民而付出心血的见证,敖天印将军和马龙将军虽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两位将军热爱家乡父老乡亲,回馈和支援家乡建设的高尚情怀,更是值得大冶人民世代相传,永远怀念的。

吴高升,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从事农业农村和经济管理工作多年,年轻时喜欢动笔,曾在多家报刋上发表过新闻通讯类作品,现已退休,坚持游泳走路,练太极和书法,偶尔写点小文,打点小牌,喝点小酒,过着平淡安乐的晚年。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