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的确,独处是自我的丰富——读《独居日记》

 稻读公社 2022-03-10



文/天空丽颖

💐

人的一生,关于孤独、爱情、婚姻、生存与死亡的恒久命题时不时在我们的思绪中纠缠。年近六旬的梅·萨藤在她独居的日子里,借由对日常生活的记录,以日记的形式把对这类命题的思考与体悟融汇于文字之间,并疗愈了其深陷泥淖的抑郁。梅·萨藤的《独居日记》,文如其名,堪称经典之作,她通过日记的媒介表述了自己,这一形式构成了她写作中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也成为了她通往内心的应许之地。

梅·.萨藤的日记,在一九七零至一九七一记录的一年多时间里,有时候每天都写,有时候几天写一篇,篇幅长短不一,虽是日记,读着更像散文,全书的开篇,梅·萨藤用浅淡的笔调直抒胸臆,告诉我们她独居的生活开始了:
就从这里开始。外面正在下雨。我望着枫树,有几片叶子已呈黄色。鹦鹉庞鴟在自言自语,雨水轻轻地敲打着窗子。几周以来我第一次独处,又拾起了我真正的生活。说来也奇怪,朋友、热恋都不是我真正的生活,唯有独处,在这独处中探究、发现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的才是我真正的生活。缺少干扰、没有关心和气恼,生活会变得乏味。然而,只有当我独处,环视这屋子,重温旧时和它的谈话,我才充分品尝到生活的滋味。”

一开头,便把独居女人细腻的内心描写得敞亮,告诉我们她感知到四季的更迭、热爱着动物和植物,用心感受着生命的周遭,并希望通过内心的召唤,试图真正回到自身的心情。

《独居日记》以变幻的四季和惊喜不断的动植物作为观察、体悟的对象,描写精细又丰腴。若无慧心,何来妙笔?想必大自然的一切曾经持续不断抚慰着梅·萨藤那颗敏感、脆弱的心。

5月16日日记:“这一天灰蒙蒙的……然而十分奇怪的是灰蒙蒙的天气使室内一束束水仙花显得格外流光溢彩,是一种白色的光彩。今天早上还在床上时,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大房间里那荷兰老式蓝白瓷罐里的一束水仙花是那般鲜艳夺目。七点钟前我穿睡衣走出去,因为看上去要下雨,我把各种花卉都采了一枝,共有二十五个品种。早起是值得的,我第一眼瞧见的竟然是几步以外栖在丁香花丛上一只鲜艳的红莺——那景致真是绝妙惊人!没有什么红色能红得如此艳丽动人,没有什么黑色能黑得这般不可形容。”

我曾以为读日记类形式的作品一定很枯燥无聊,因为每个人都过着平凡普通的每一天,后来才发现,这样的作品动人之处就在于和自我的对话中,能清晰看见内心深处的自己。

梅·.萨藤的独居生活一方面是充实饱满的——“我常常处在一种感觉中,感觉到这里的生活使我的灵魂丰富深沉自由”。另一方面也经历着各种措手不及——“生活是一串一串的,持续的清心独居,然后是一连串的事情发生,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内省的她写道——“此刻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渗入进来,但在这些事情中始终有一条使我持续思索的缝隙或是裂层。” 她的文字诚恳、真实、尖锐,同时,也很勇敢,随性的记录谈论了自己的思考和创作、恋情与友情,展现了丰沛的精神世界。

我越发喜欢上这般清宁、静心的独居生活,也试图从中获取些内心的能量。就像书中所说:“一个人用来对付这完全孤独生活的途径也是一个人变得成熟的途径,是每一个人心理上的伟大旅程”。

我独自站在屋里,连日来的烦闷被梅·萨藤的文字一遍遍冲洗,心境变得柔软且平和。雨又绵长的下了几日,倒春寒的清冷愈发极致。茶水热气氤氲,丝丝缕缕丝丝,像极了我缥缈的思绪,我冰凉的双手试图靠这茶杯的温度来取暖。在独自一人的空间里安静下来,心无旁骛地冥想并开启一段与自己的对话,静静地聆听来自身体的心跳和呼吸,蓦然发现,这一刻的自由和轻松是无以名状的,是我在任何时候都未曾拥有过的。屋外雨声滴答,细细听来,与屋内暗淡的光影浑然成一个慵懒的小场景,仿佛是影片倍速0.5X的居家片段,缓慢、循序而又温情,生命里的美好时光有很多,此时的独处亦然,不是吗?

💐

仅半月之久,天就回暖了,在阳光里呆久了要换件针织衫,仿佛只是一个转身的距离,冬天就成了故事。许多事情也渐渐淡下来,日子总是如此,像车轮般推着我们前进,我乐意独自一人消化所有情绪,可以随意,可以自由自在。桌子上的花瓶里插着一束紫色的“海洋之歌”,阳光淡淡地洒在花叶上,展露出一种别样的可爱与清新。风传花信,雨濯春尘,颇有一种松弛的氛围。

《独居日记》10月28日日记的结尾:“正如我写下的,诗人的嗜好便是:阳光、独处、大自然、爱情、时间及造物本身。”我想,我拥有的已经足够!孤独是自我的贫乏,独处是自我的丰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