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家高调的「中餐omakase」被吐槽刷屏了。所谓「中餐omakase」,简单来说,就是以日料omakase(おまかせ)的方式烹饪中餐:无菜单,厨师根据当日食材,即兴发挥,当面烹饪。 一勺麻婆豆腐,200元。 文昌鸡,一人只有一片。 2片上海青菜心配猪油渣,188元。 2片皮蛋。 外加2000+10%服务费,提前3、4个月订座…… △传说中的菜单,来自网络 因为疫情不能飞到日本的这两年,国内的餐饮界组团把日料推向了最高级。人均1000元的日料店只能说是亲民,单客价2000元不是少数。即使是浑身不搭界的菜式,只要披上日料的外衣,似乎就能平步青云。 然而,高级到底是什么?高价就是高级么?排队就是高级吗?私密的形式感,空运的食材,厨师自创的灵魂蘸料……有了这些就是高级吗?日料的高级感,到底来自于哪里?或者说,为什么日料等于「高级」? 书架上放着日本美食大拿北大路鲁山人的《日本味道》。 北大路鲁山人的一生,能诗,能文,能画,能烧陶,能髹漆。然而,以上种种才华对他而言,似乎都是为了吃。他为日本料理树立了核心理念,将日本料理与哲学、艺术、技艺、历史、自然等连结,造就出了日料空前绝后的美。 #01 发挥食物之妙 日本料理,最关键的就是把米饭蒸好。最近能把米饭蒸好的人基本上没有了。他们做不到充分发挥大米的特质,把好好的大米弄得没了精神气。他们不知道大米的味道,不知道大米的价值,把大米给糟蹋了。 食材,是料理的基础。日料里,尤为看重食材的新鲜。这才有了筑地市场里,每天凌晨就开始举办的鲜鱼拍卖大会,为了抢到品质优秀的金枪鱼,各大商家更是不惜高价。然而,真正考验日料出品品质的,除了食材的优劣,更有料理人对于食材的理解:知道食材的妙处,然后充分发挥其特色。 关于如何发挥食材的妙处,请大家移步重温《孤独的美食家》第一季的第一集。简简单单的烧鸟店里,一枚平平无奇的鸡肉丸,加上一片口感清脆的生青椒,让五郎大叔一边说“苦,真苦”,一边又惊叹“好吃,真好吃”。△《孤独的美食家》S01E01 料理人应该识味,对于好吃的和不好吃的东西,他要始终保持一种极端紧张的神经,是一个立足于自己日常的饮食之上的、修身养性的人,不是那种只以月薪一百日元、二百日元、三百日元为目标,想住进茶寮的人。 按照北大路鲁山人的说法,一个合格的料理人,不仅仅是厨师,而是对所有的美都有敏感体验的人,包括但不限于绘画、雕刻、建筑、工艺等等,而且能够感知顾客的心情和喜好,用如今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共情能力要强。如此这般,才能根据时间和场合、食客的性格和嗜好,随机应变,来制作更富有灵气的料理。在村上龙的《孤独美食家》中有一章专门写「烤味噌」,其中的老板娘就很符合上述的料理人标准。她用山椒烤制的味噌,只有夏天才有,刮一小口送进嘴里,将浊酒一饮而尽,「那种味道就在不知不觉中,留在了身体的某个角落里」。此番要求,也请所有厨师,尤其是勇挑omakase重任的厨师对照自省。#03 料理的衣裳 料理与食器像车子的两个轮子一样互为关联,共同发达,也共同退步。中国菜在明代达到了最高潮,这是因为在中国这时大量制作了最适合做食器的优美的彩瓷、青花瓷、描金彩绘瓷、青瓷等有名瓷器(食器)。陶瓷器皿的美,与佳肴结为双璧,一起品味。 在日料审美中,食器一向讲究。日本人称盛装食物为「盛付」,食物和食器要相互映衬、搭配,造型、色彩、质感,缺一不可。料理大师远藤十士夫甚至说过:同一道料理,只因食器不同就会变身为完全不同的料理。日料对食器的审美,讲究「余白美」,食材不能在食器中装满,一般只占二成,至多四成,再多就是「满」,其中的分寸感不能差之毫厘。
关于日料中的食器,推荐大家去找一部短片《Restaurant or Museum?》(《The Deep Insights into Japanese Cuisine》系列之一)。 片中料理店内盛装食物的器皿,全部出自手作,整整齐齐地排列摆放,其中甚至有拥有150年历史的陶碟,以及一些美术馆级别的器皿,部分食器的单价高达40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22000人民币)。料理人对它们如数家珍,异常珍惜。「店里会用这些器皿盛放食物吗?」 「是的,我们会给顾客使用这些食器。」 这些美丽的食器不会因为昂贵就供上神坛,而是用于日常,在日复一日的使用中体现它的价值。与此同时,它们的存在也让料理人有了更高的追求:希望自己能做出配得上这些盛器的料理。#04 心平气和地吃饭 世道越来越严酷,什么都被推着往前走,人们被卷流中顺流而下。就连吃东西,也不能默默地、安静地、心平气和地吃了。这样那样的东西摆在你的前边让你看,各种各样的声音硬是让你听,然后使你不得不吃他的料理,这好像已经成了现今社会的流行了。 很难想象,北大路鲁山人在1953年-1959年间写下的这段话,成了现在美食消费的写照。美食不再只是美食,而成了炫耀、社交、谈资、话题,一切都是生意。日料也在这股风潮里,被推向了极致,Omakase就是如今的风口。对于料理店来说,抓住这个风口,就抓住了生意。对于食客来说,赶上这个风口,就获得了关注和流量。至于吃的是什么,似乎不重要了。或许是日本美食电影《小森林》里,市子小姐的一日三餐。自己耕种的蔬果、粮食,自己做面包、做酒酿、煮栗子、卤鱼肉……坐在屋门口一边吃果子一边把果核吐出去,希望它原地发芽长出新的小树。 梁文道说,对跟随潮流,以大众共同审美趋向的店,我就会特别小心。松浦弥太郎说,如果是三人以上的聚会,我便尽可能不去参加。北大路鲁山人说:我只是觉得如果可能,不想学这种把吃饭当作交际工具使用的近代风俗而已。#05 什么事情都要大方,没有贵族感觉不行,精神太卑下了不行。我经常对自家的料理人这样说。我说经济上的事情我负责任,你们不要管,你们只要把料理做好,把手艺练好就行。小里小气一天到晚打小算盘的话,眼前就是有了好食材,也不敢下手啊。北大路鲁山人的料理店名叫「星冈茶寮」,不仅完全按照他的理想来制作菜肴,甚至连装食物的食器都是他自己烧制的,不追求盈利,只追求真正的料理之道,北大路鲁山人甚至说,不希望店里收入的钱超过维持店铺的成本。这样的餐厅,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任何一门生意,都要追求收益,降低成本,提高毛利。日本美食评论家山本益博也说,料理职人的水平越来越差了,大家为了降低成本,鱼的品质也下降了。以前银座料理店里的芥末都用手磨的,现在也改为廉价芥末,不再在客人面前现磨了。△北大路鲁山人,果子钵 但仍然有人在追求美食的终极理想:虽然变化很微弱,但第二天总比前一天做得更好。这是「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在想的事。料理?讲给你听也没用。比如对你说做鲣鱼花高汤或海带高汤,可是鲣鱼花、海带都有很多种,有好有坏,如何做也有许多难以言传的诀窍。竹内栖凤对门徒们说:尽量用心写生,然后尽量不用笔写生,最后就是「悟」了。其实料理也是「悟」。 如果「悟」不了,至少也要有花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