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一人”话张謇

 酒醉的欢颜 2022-03-10

说到中国近现代史,张謇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但这只是说明他的重要。今天,我们学习张謇,更多的是因为,他是一个让人高山仰止的人。

一 德高爱国

回顾张謇的一生,他从政为国、实业救国、教育兴国、慈善报国,他一生的底色,都是爱国。

作为清末最后一个状元,张謇一生都秉持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并将其付诸实践。

张謇的伟大,在于他的爱国。而他的爱国,不是空洞的抽象的爱,而是体现在爱民上。张謇做事的标准就在于是否于国于民有利。

1 独立超脱

不同于清晚期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盛宣怀,张謇是不依附于官场、也不依附于权力的最早的“职业经理人”。他是一个分水岭,他之前,不管胡雪岩有多精通人情世故,盛宣怀的商业帝国有多宏大,他们都只是旧式商人的杰出代表。他们之间的斗争,也是各自依附的左宗棠与李鸿章之间斗争的延续;他之后,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商业世界与商业逻辑,中国也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

为什么是张謇?同样是清末,他凭什么超脱?追根溯源,就在于他的爱国底色和由此衍生出的做事标准。张謇做事,是超越于个人恩怨的。

张謇从政早期,跟随吴长庆做幕僚,吴长庆有恩于他。当吴长庆间接因李鸿章迫害而死时,出于人之常情,张謇也是记恨李鸿章的。但是,只要是于国于民有利,张謇就能显示出大格局,放下这些个人恩怨是非,一起合作共事。包括对袁世凯也是如此,他因为不喜欢袁世凯的为人,早年与袁世凯绝交,但后期又不得不与之合作,以求国之泰、民之安。

用世俗的眼光看张謇,难免会有善变之感。可摆脱愚忠、摆脱对人的依附,恰恰是张謇的超越,说善变只是因为不懂张謇。

想起以前李零老师讲孔子,他说孔子生活在一个坏的时代,孔子打交道的权贵都是他认为的流氓——大流氓与小流氓的区别而已。可要做事,就只能在流氓中选择。孔子当时也很痛苦,张謇又何尝不是如此?

张謇是一个立宪派,他为立宪奔走,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是,辛亥革命发生了,“孩子已经生下来”,他也只能顺势而为,从中斡旋,争取一个于国于民最有利的结果。有人问,张謇是怎么从一个立宪派转变为革命派?其实,张謇从来就不是什么革命派,他只是一个务实的人,被迫接受现实,适应现实。张謇并不在乎世人怎么看他,他有自己的做事标准,对国对民的大爱给了他笃定的力量。

认真做事

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大生二字取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存、生活,在那样一个民不聊生的时代,这些才是张謇创办纱厂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为了让百姓活下来,活得好,他另辟蹊径,放弃儒家的正统道路,舍官而经商。在那个有着“士农工商排序的时代,难以想像张謇要克服多大的阻力与诱惑,如果不是内心的坚定,一个状元很难主动从最高一级的“士”走向最低一级的“商”。

大生纱厂初创成功,张謇请人画了四幅“厂儆图”,亲自题词点题,挂在工厂的公事厅。这四幅“厂儆图”,把他办厂过程中遇到的小人以及各种刁难都题画进去,一个格局如此之大的人,为什么像个怨妇似的——不原谅!不忘记!

其实,这恰恰是张謇的真性情,他要时时提醒自己创业之艰。

他曾回忆道:最苦的时候,他靠卖字筹措去上海的旅费,与同事“每夕相与徘徊于大马路泥城桥畔,仰天伏地,一筹莫展。”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一路的跌跌撞撞、人情冷暖、世间凉薄,支撑他走下去,还是心底的爱。他有大爱,这份爱给了他坚持的力量,忍别人不能忍——“虽千万人,吾往矣”。

二 才高任事

不同于清末的“清流”,张謇是一个把爱国落到实处的人,换言之,他是一个做事的人。

做一个“清流”,并不一定要有建树,只要品行高洁,勇于谏言就行了。所以,“清流”也容易好高骛远、空谈误国。真要“清流”去做事,往往是不成的。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就曾是“清流”主将,中法战争时他力主抗战,并亲自操办福建海防事宜,马尾战败,流放张家口。以后,就只剩下“李鸿章的女婿”和“张爱玲的祖父”这一点谈资了。

但张謇不同,他是一个做事的人。

1 积极参政

清末每一次重大事件,都能看到张謇的影子。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张謇因主战得罪了重臣李鸿章,不得不回乡避祸。他回乡的直接原因是父亲去世丁忧,但实际原因则是因为得罪了李鸿章有风险,他回乡暂避风头。那么,张謇是不是一个胆小的人?如果真胆小,他大可不必违逆李鸿章。只是,一个做事的人,是知进退的。

1898年,戊戌变法。张謇积极参与,为翁同龢起草《京师大学堂办法》等文稿。

1900年,庚子之变。张謇联合刘坤一等人,积极筹划“东南互保”。

1911年,辛亥革命。张謇与袁世凯合作,提请清帝退位,实现国家基本和平过渡,使生民免受政权更迭之苦。

在政治领域,张謇是一个有大作为、大贡献的人。李鸿章说清末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历史阶段,一个人影响政局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能力、胆识、智慧,张謇是这样的人。清末的动乱,历史的不幸,因为他,减轻了一点点。而这一点点,于天下苍生,就是“生”之大德。

2 经商图强

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又依托纱厂,创办垦牧公司,实现大农大工。

在商业取得成功后,张謇又兴办教育,创办了四百多所学校,实施教育兴国。直到今天,南通还受惠于张謇。南通文风昌盛,这是张謇当年教育兴国结下的果。多少南通学子,都要深情地对张謇道一声:谢谢!

此外,张謇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

更重要的是,张謇凭一己之力,努力打造“近代第一城”——南通。

第一次听到“近代第一城”的说法,我是有些困惑的。别的不说,当时东北的哈尔滨,其先进程度就远超南通。哈尔滨的城市起点极高,它是直接依照莫斯科而建,建立之初,就有消防、公交系统,甚至还有飞机场。但当我走在哈尔滨中央大街的时候,我忽然就明白了,这仿佛走在莫斯科红场的感觉告诉我,这只是一座由俄侨建立的殖民城市,它从内而外散外的都是异域风情。

但南通不是,南能是一座地地道道的中国城市。只是,在张謇的规划建设下,它更先进、更现代。南通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打造的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先进城市。

张謇依托实业来实现他的爱国理想,终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南通。

三 千古一人

当我说张謇是“千古一人”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问:凭什么?论名气,张謇不如同时代的胡雪岩、盛宣怀——他们都留下了众多传奇或传说,被后人拍成了电视剧。而张謇,却渐渐淹没在历史的风尘里。

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

1933年,青年作家刘大杰采访南通民众,他在文中深情地写道:“到现在,他(指张謇)是已经死了,但谁不记得他、谁不追念他!一个黄包车夫,一个舟子,你停下来只要开口说一句'你们南通真好呢!’他就这么回答你'张四先生(指张謇)不死就好了’!”

历史的烟尘会淹没一些人、一些事,但世间有情,总会拨开这些尘封的往事,让我们看见——看见爱与永恒!

“南通,人间的天堂!”

“张謇,民间的基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