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张庆林:那年月,村里过年唱大戏

 天津散文微刊 2022-03-11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那年月,村里过年唱大戏  

      山东   张庆林    

       听说村里唱大戏,连戏台都搭好了,可把我和弟弟、妹妹乐坏了。我恨不得天快点黑下来,并且,不止一次地大声告诉俺娘:快快做饭,早吃饭,早去看戏。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穷乡僻壤的农村,一年四季除了干话,还是干活,几乎没有文化娱乐生话。村里来了说大鼓书的,挤破了说书的院墙;村里来了耍猴的,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演电影,还是无声的,有了有声的,一年也演不了三两次。至于去县城戏院子里看大戏,只有在县里赶三月庙会、九月庙会的时候,才有机会去看一场。那时,由于路坑坑洼洼,全是土路,很不好走。而且,又缺少交通工具,而村子离城里远的人们,根本去不了县城看大戏。因此,村里人,只有三一团,五一伙的,串串门,站站街,啦啦呱,说说笑话,也就算娱乐了。唯有过大年,村里唱大戏,村里才能热闹个十天半月的。这才算得上解了村里人们沉闷的心理!

       那个年代,虽然村里的物质条件很差,但是人们的思想却很活跃,乡亲观念很强,要求进步的思想很迫切,对于娱乐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很渴望。尤其是村里的,有文化的年轻人,政治热情很高涨。他们不论是政治宣传,劳动生产,还是报名参军,参加民兵训练等活动,只要是党和政府号召的事,都会积极参加。

       村里逢年唱大戏,这项文艺娱乐活动,自然就落在了村里有文化的年轻人身上。演唱的内容,是在全国唱红的那几出戏,有《刘巧儿》《李二嫂改嫁》还有古典戏《小姑贤》等等。重点是唱宣传婚姻法的戏;宣传家庭伦理道德的戏。这些戏演得多了,连村里不识字的年轻人,也能哼哼那么几句。

       那时候,在我们鲁西北老区的夏津县,虽然1945年就解放了,但是,到了50年代初,仍然残存着封建思想,而且父权思想很严重。家家户户,不管什么事,统统都是男当家的说了算。在婚姻方面,更是听任媒约之命,父母当家作主。因此,村里、社会上便存在着很多父母包办婚姻。什么换婚、转婚……在相亲时,冒名顶替的骗婚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村里便出现了很多的家庭婚姻悲剧。有的闺女嫁到婆家,结婚前,连女婿都未见上面,就糊里糊涂地嫁到了婆家;有的人家嫁闺女,只要听媒人说,谁谁家年轻的,不抽烟,不喝酒,手脚勤快,知道干活过日子,年龄也相当等等,就由父母作主,订了这门婚事。然后,选个吉辰良日,便骑马坐轿地嫁了过去,也就了结了这门亲事。殊不知在男女双方都不了解对方家庭状况、双方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匆匆忙忙地订婚结婚,哪能没有悲戏呢?

       时到如今,有些高龄的农村妇女,儿孙一大片,但是,只要提起自己的婚姻来,还忿忿不平,满肚子牢骚。去年,我在医院陪床,一位李庄村的老太太,亲口告诉我说,五十年前,她由于年轻,相亲订婚,草草了事,就使自己的婚姻,造成了终生的痛苦。直到现在,她还逢人便说:“我是被他(老公)骗婚的,让我吃了一辈子的苦,受了一辈子的穷,我的命苦啊!”

       原来,她订婚的那个男青年,是有着腰部疾病的人。他为着娶媳妇,在相亲的那天,从邻居家里借来一个新袍子,穿在身上,从而把他从后脊梁上长出来的大疙瘩藏了起来。并且在女方家相亲时,故意挺直了身子,缩短了时间。结果,女方家的父母看了小伙子的模样长得不错,个子也不矮,便匆匆给她订了亲,过了门。结果他家的闺女结婚后才知道,自己嫁的老公,原来是一位脊椎骨有病的半残废。就这样,她忍气吞声地和半身病的男人生活了一辈子。她虽然养大了一男一女,可是她男的使不出力,吃不了苦,家里的重活、累活都落在她身上,她这一辈子吃的苦受的罪,只有她心里最清楚。到如今,她每逢说起这件事,眼里总是噙着泪花,她恨死了这桩婚姻。

       还有一户人家,生有二女一男。后来,孩了长大了,都很出息,男孩长得帅气,女孩长得漂亮,可是,因为他的家庭成分高,男孩长到30多岁,还说不上媳妇。后来,他的父母等不了了,不管自己家的闺女愿不愿意,就决定换亲,用闺女为儿子换媳妇。儿子是娶上了媳妇,但是,似花如玉的闺女,却嫁了个秃男子,而且又老又矮又丑。结果,结了婚的女孩越想越气,便投河自尽,了结了自己年轻的一生。结果,两家人又打又闹,亲家成了怨家。

        在当时那个年代里,虽然有了新的婚姻法,但是,旧的封建思想的残余留毒,仍然深深地毒害着落后农村的男男女女。

       《刘巧儿》《李二嫂改嫁》,便是在全国解放前的革命老区,根据发生的史实,而编演的宣传妇女解放、婚姻自主、自由恋爱的新婚姻法的戏。这些戏演出后,轰动了全国,很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因此,这些戏也就成为村里唱戏的、说书的主要剧本。

       村里唱大戏,是群众的自发行动,从排练到演出,不要村里的分文,全部自筹。而且排练的时候,全部安排在空闲的晚上。他们为了把戏排好演好,整个冬天的晚上,都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每年的正月初六,是村里开始唱大戏的吉日,也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的亲戚朋友,便涌进了整个村子,推车、挑担卖零嘴的,也挤进了这个村子。村里顿时人声喧闹,热闹非凡。

       那时村里唱戏,设备很简陋。没有扩音设备,没有灯光设备,戏文唱腔全靠嗓子喊。到了晚上,戏台上汽油灯一亮,台上台下,倾间如同白昼。台上锣鼓声一响起,便开戏。台下的观众,离戏台近的,还能听到戏文,远的,什么也听不到,既便是这样,从大年初六开始唱,一唱就是十天半月的,看戏的人,照样满满的,挤个水泄不通。

       那时,我们鲁西北地区农村,广为流行唱吕剧,也有柳琴戏、河北梆子、豫剧等。但是,我们村唱惯了吕剧,听惯了吕剧,所以,吕剧就成了俺村的重头戏。

       那时候,春节唱大戏,已成为许多村庄不可缺的文艺娱乐生活。有些村庄,为了演好戏,唱好戏,常年抓紧农闲时间排戏,因此,村里每到晚上,锣鼓声、乐器声便响了起来,许多群众也来围观凑热闹,于是,村里顿时活跃起来。晚上,有些村民到学校里看排练戏剧;白天,在地里干活的时侯,他们便学着演员,咿咿呀呀地学唱几句。那时候,村里的很多群众,唱来唱去,像《刘巧儿》《李二嫂改嫁》等剧目,都能唱上几段。这样,极大地促进了远离市区文化欠发达的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同时,使党的婚姻法得到很好的宣传。

       俺村有三位有文化的女青年,长得眉清目秀,俊美漂亮。村里的各项工作,时时处处走在前头,是全村青年男女的骨干分子,尤其在个人的婚姻方面,不要父母作主,不讲门当户对,不嫌贫爱富,要的是一个有爱心的、工作积极、思想进步的男青年。结果就像戏中的刘巧儿、李二嫂一样,经过自由恋爱,找到了自己心爱的好男人。其中二人分别嫁给了正在部队服役的兵哥哥,一人嫁给了银行工作人员。她们三个人的婚姻大事,非常圆满美好。她们给我们村男女青年的婚姻恋爱起了榜样的作用。这,不能不说跟当时唱戏时融入宣传婚姻法的剧目有关。


张庆林,山东德州市夏津县人。毕业于山东师院中文系,任教于夏津一中。后从事党政基层工作,至退休。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多篇文章散落于《辽宁日报》《辽宁日报》《盘锦日报》《山东教育》《中国火炬》《济南头条》等报刊杂志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曹丁匀

  制作:紫   月  

温馨提示

1、天津散文微刊每周一、三、五早上八点,与您不见不散!敬请阅览!

2、为了回报广大散文爱好者支持与关注,凡是在本微刊推送散文作品的作者都可参与年终的“网络人气奖”。本奖根据单篇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留言量进行综合评定。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雷大毕 沈晓东 于国永 李金胜 周璇

荣誉编辑:李相清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107410006@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