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高中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生涯发展的早期阶段和探索阶段。《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语文的第一课,是对高中生进行价值观渗透的很好资源,激发学生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运用讲授法、提问法、诵读法、演示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词,学习本单元,要了解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感受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特殊方式,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尝试诗歌写作,增强语言表现力。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时《沁园春·雪》的学习,已经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知道毛泽东不仅是伟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还是一位书法家、诗人,此外已经有了一定的诗词积累,也初步掌握了一些有关诗词的学习方法,所以课堂上,教师只需强调诗词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以及鉴赏的基本方法。但是,学生在作者情感把握上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那个时代的生活和革命经历,更要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并在训练中形成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诗人、创作背景以及词的有关知识;积累字词,品味关键词语。 2.能力:诵读诗歌, 把握词的意象和意境,概括画面,并能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体会诗人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意象,选词炼字,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词作。 2.结合本词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诵读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文;音像。 教学时间:12分钟 教学过程: 一、视频、图片导入 同学们,大家先看一下这个视频,有谁能告诉我这个视频里是什么地方吗?(橘子洲秋景视频) 没错,这就是长沙著名景点橘子洲。橘子洲头有一个“问天台”,在这个问天台,上,曾有一位伟人,面对“万类双天竞自由”的大好河山,发出了千古一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图片) 这位伟人就是——毛泽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二、知人论世,了解创作背景 1.播放视频,了解作者(毛泽东)的一生 明确: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2.联系作者经历,探究该词创作背景 明确: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 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3.教师讲授,了解词的文体知识 明确: ⑴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⑵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 ⑶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⑷词的分类:①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②按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 三、文本诵读,整体感悟 1.播放方明、康辉朗诵音频,字词正音 明确: 百舸(gě) 怅(chàng) 寥廓(liáo kuò) 峥嵘(zhēng róng) 方遒(qiú) 浪遏(è) 2.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1)节拍:是由义脉联系决定的。 ①四字句,二二式。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但“橘子洲头”,则需三一式,即橘子洲/头 ②五字句,一四式。如:恰/同学少年(不可读成:恰同/学少年),问/苍茫大地 ③七字句,二五式。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是“以……为粪土”,前后关系不可破坏) ④七字句,四三式。如:万类霜天/竞自由 ⑤八字句,三二三式。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重音: ①领起性重读:看、怅、问、恰。 ②强调性重读:红、尽、碧、争、击、翔、竞、主、峥嵘、挥斥、激扬、粪土、击、遏。 (3)呼应: 上片“看”字领起的七句,下片“恰”字引发的七句,一气相应,渐快渐高,“竞自由”、“万户侯”须收缩有力。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和学生点评 在点评中提升学生能力,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大体内涵 四、文本精读,赏析艺术特色 明确: ⑴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其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承上启下。 ⑵上阕的关键词是“看”,下阕的关键词是“忆”。 ⑶四幅图画——寒秋独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明确: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明确: 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诗人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上阙通过写景抒情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作者在下阙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勾勒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艺术的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五、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毛泽东先生这穿越百年的心声,虽然本节课已经结束了,但是我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并且将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它灌溉,使它生根发芽,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端正自己的心态,树立理想,掌握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六、作业布置 背诵本词;拓展阅读毛泽东不同时期的诗词,进一步体会意象与情志的关系,并做读书笔记。 七、板书设计 作者简介:金琳,山东泰安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本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的生活和革命经历,并在引导学生朗读鉴赏本文的同时进行自评、互评,在训练中形成能力,提高课堂参与感,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大体内涵,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