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1 一 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五四”新诗运动对晚清“诗界革命”有所继承,更有所突破。重点了解胡适在其《论新诗》中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事实上有“战略选择”的意义:即以散文化(或者说是“非诗化”)去对过分成熟的传统诗歌语言形式进行有组织的反叛,在传统诗歌结构之外去另寻门路。还应当进一步理解胡适们提倡“诗体的解放”跟“平民化”的启蒙主义目标有内在联系。不妨将学习第一章有关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结合于此,从时代发展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所促成的大趋势中去理解新诗运动的价值与意义。 Chapter 02 二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2)胡适《尝试集》中有代表性的诗作,对早期白话诗如何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摸索与试验有一定的印象,然后对新诗的“最初形态”作简要的归纳:主要用白描和托物寄兴手法,倾向于散文化和平实的风格,以求跳出旧诗词的束缚,实现诗体解放。《尝试集》和其他早期白话诗很幼稚,对其艺术形式的分析主要应着眼于如何有别于传统诗歌,并考察其贡献、价值与局限。 Chapter 03 三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3)“开一代诗风”主要指郭沫若,也可以说是这一批诗人。如果说胡适一代新诗创建者对旧体诗的批判是要突破旧格局,那么这新一代诗人则开始探索新诗到底应有怎样的艺术建树。他们选择了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作为批评的目标,因此这次艺术反拨是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这是本章理解的要点。由此入手,不妨大致了解成仿吾的《诗的防御战》与郭沫若的《论诗三札》等论作中的代表性言论,注意其如何强调“情感”、“想象”和诗的“抒情本质”,如何探求“语体诗”的长处与艺术发展的前景,也可以结合前一章对《女神》的分析来理解这种艺术反拨的意义。同时,还要大致了解“湖畔诗人”的爱情诗所带有的“历史青春期的特色”,“小诗体”一度引起关注的原因及其在诗体探索方面的得失,以及冯至对诗情哲理化与半格律体的追求。 Chapter 04 四 新诗的“规范化” ——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4)新月派提倡“规范化”,标志着新诗的艺术探求进入了更为自觉的阶段。这里要着重了解“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和形式格律化主张。所谓“理性”是指艺术上克制,并非一般所说的诗的哲理化,其目标是要纠正“五四”新诗中滥用的直抒胸臆和极端的感伤主义,转为将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追求诗的蕴藉含蓄和非个人化倾向。这一点,可以通过分析闻一多的《口供》等作品来加深理解。与此相关的是“和谐”与“均齐”的诗美追求,和以“三美”为标准的“新诗格律化”主张。此为本章重点,也是难点。在掌握其有关知识的同时,最好能深入思考新月派的诗学主张为何可以理解为是“在新诗和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并在经过新诗运动激烈反传统并立住脚跟之后,重新与中国诗传统的主流(尤其是唐诗宋词)取得衔接与联系。 (5)评述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作。关于闻诗,应细读《忆菊》、《发现》、《一句话》和《死水》等名作,不止于一般地用爱国主义去解释,还应看到中西文学冲突所引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上的矛盾和痛苦。若再深入一步,也可以探讨“东方主义”文化观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是如何复杂地交织涌现于闻一多诗中的。学习中注意体味闻诗的矛盾张力与沉郁的风格,及其试验“新诗格律”的得失。对徐志摩其人其诗,可称为“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他的活泼潇洒个性,不羁的才华,以及对爱、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形成了诗歌中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对徐诗要注意运用直观的把握,即在阅读中整体感受其情绪和韵味,和那相应的节奏诗律。不妨选读《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等名作,认真朗读和品味。徐志摩是新月派前期与后期的重镇,其在30年代的创作情况可以合并于此讨论。此外,可以细读朱湘的代表作《采莲曲》,对这一性格焦躁、诗风却有“东方的静的美丽”和古典美的诗人,也有大致的了解。 Chapter 05 五 “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6)这一节的知识点有三个:一是纯诗的概念,1926年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指出,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与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另一诗人王独清则提倡诗中感觉的表达。他们的意见代表了当时对新诗“非格律”化的不满与反拨。二是李金发的象征派诗。可举出《弃妇》等作品,进行细读评析。此为难点,可以参照“评论节录”中的有关赏析文。把握这一类诗的关键,是抓住“多远取喻”,即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以及意象跳跃、暗示和感官呈像等手法。借此还可以对诗坛常有争议的“朦胧”“晦涩”的一路诗歌有所理解。三是“早期象征诗派”,除了解李金发等的创作和上述有关诗论,还应从“又一次历史的反拨”角度去理解这一诗派的文学史地位。在推进新诗艺术探求方面,新月派探索新诗格律,李金发等人则注重东西方诗的沟通,都倾向“贵族化”(纯诗化)一路。 Chapter 06 六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7)对蒋光慈为代表的早期无产阶级诗歌可作一般知识性了解,知道其显示了新诗流变的一个方向。作为“五四”新文学的“急先锋”,新诗在与传统的“断裂”方面,在挑战一般读者的审美期待方面,可能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也使它一直处在争议当中,尤其是针对早期白话诗的批评,在文学史上一直没有中断。一种常见的观点是,早期白话诗的价值只表现在工具的革命上,对诗歌审美价值的忽略,则构成了它的历史缺陷,对古典诗歌的激烈拒斥,更是造成了新诗的内在危机。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有学者撰文指出,正是因为“五四”新文学倡导者在变革语言的同时,忽视了对传统诗歌的继承,新诗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些批评有各自的出发点,不一定全面、准确,但的确为我们留下了讨论的空间。除了掌握新诗第一个十年的基本线索之外,还可以尝试思考新诗的独特性和历史得失,在打破旧体诗的形式规范之后,它是怎样寻找自己的诗美,又面对怎样的历史困境,它的偏激背后又有怎样的历史合理性。 【知识点】 诗界革命、胡适《论新诗》、《尝试集》、初期白话诗、自由诗、北大歌谣研究会、湖畔诗人、小诗体、前期新月派、纯诗、早期象征诗派。 END 编辑 | 沫予楠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