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笔会杯中国文学作品大奖赛暨《新时代作家名录》展播:陈志愿

 世界文艺图书馆 2022-03-12


一树紫荆花正艳 
福建 陈志愿
 
那是一个周末的清晨,我携着一本屠格涅夫的文集走进公园,阳光照壁,群英斗艳争香。
公园南门内招贤亭旁,我和一位老伯打个照面。他手提一种叫九重粿的本地特色小吃,正笑吟吟地走着。老伯冲我点一下头,掂了掂手中的东西,眉毛上挑,笑得很灿烂:“好久没有尝到家乡的这美食了!”——亲切,自然,却又有些俏皮。我一愣,随即报以浅浅一笑,心生纳闷:他认识我? 
公园依山而建,东北角小山包上也有一小亭,坐亭观书,几乎是我每周末的“必修课”,风雨无阻。一路闻花香,观蝶舞,正要往亭子拾级而上,偶然回顾,又见那位老伯在不远处的小池的曲桥上。他迤逦而行,在桥中央的雨亭内驻足依栏,左顾右盼,似乎在追寻着什么。老伯仰头看到我,很友好地向我招手示意。我回身来到他身旁,这时我才打量起老者来。老伯身材颀长,鼻梁上驾着一副银框眼镜,儒雅斯文,精神矍铄。他笑眯眯地看着我,复扫了一眼我手中的书,轻声问询:“你是老师?”我莞尔笑答:“是的是的,我是诗中的老师!” 
老伯闻言,爽朗而笑,仿佛路遇故交,饶有兴致地谈起诗中草创之初的陈年旧事。末了,又不住地询问学校近况。 
“老诗中人?不然怎么如此谙熟学校掌故,又这么热心关注学校发展?”我不由肃然起敬,但没有贸然相问。我们又攀谈了好一会儿,才各自离去。我转身目送他,思忖着:这老先生是谁?我带着疑惑走向亭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再见过那位老伯。 
某一天,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内,学校召开教职工会议,议程顺序与往常有所不同。待大家坐定,校长率先登台,昂首阔步,容光焕发。他手中除了那本微微发皱的绿皮记事本,还有一个信封。许多老师小声议论起来。校长站到台前来,扬了扬手中的信,笑容满面,声音格外洪亮:“前几天我收到了一封信,今天我要给大家念一念——”他顿了顿,提高了声调:“这是一位侨亲的来信!他一再要求,不要公开他的姓名。为尊重他的意愿,我这边就先不说他的名字了。”
他将折叠得平平整整的信纸取出,慢慢展开,环视了一下会场,抑扬顿挫地念起来……
那位侨亲在信中回顾了学校建立之初,他的父亲倾囊襄助办学的往事,动情地诉说自己几十年来对父亲当年的瞩望之事日夜悬心,不敢忘却,如今与学校取得联系,希望承继其先父之志,继续捐资奖教,为家乡教育发展略尽一份力。 
侨亲的信写得情真意切,校长读得声情并茂,老师们听得仔细认真。一时间,整个会场安静至极,只有校长浑厚而略带口音的朗读声在回荡:“……我退休以后也花不了多少钱,以前在城里买的房子现在每月有一笔租金收入,我同家人商量之后,决定将这些年的积蓄悉数捐赠给贵校……”读完信,校长的眼中泛着泪光。台下掌声骤然响起,经久不息。
校长把信纸重新折好,装回信封,动情地说道:“这是一份跨越半个世纪的赤子之爱,此时此刻,我感觉它是沉甸甸的。收到信后,我按照信里提供的联系电话,和这位侨亲联系上了。他很激动,一直感谢学校给他一个表达感情的机会。他表示将设立一个基金,奖励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老师。”偌大的会议室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不知为什么,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个人的形象——身材颀长,戴着银框眼镜,斯文儒雅,满脸笑容。
散会后,我漫步在校园中。校中路两旁的紫荆花开得正艳,一阵风来,白的,红的,粉的花朵在枝头摇曳,如一群彩蝶,展翅欲飞。我被吸引住了,驻足观赏,不由想起唐诗人韦应物的诗来:“杂英多已积,含芳独暮春。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吟哦之余,拿出手机准备将眼前的美景定格。校刊执行主编打来电话,交代我为学校初创时期,一位捐资办学的爱国侨亲写一篇文章。接完电话,我环视着美丽祥和的校园,凝视着一树与群芳斗艳的紫荆花,心里默念:“是该好好写一写!”
翌日,我去校史馆查阅资料,偶遇一位退休多年的老校长。老校长白发苍苍,脸上沟壑纵横。往昔峥嵘岁月的光影,仿佛隐藏在那深深浅浅的皱纹里。老校长在职时常常向师生们谈起诗中创校的不易,念念不忘学校发展所历经的坎坷,特别是学校陷于发展困境时,广大侨亲及时慷慨解囊襄助的义举。 
一听说要记述那位老华侨的事迹,老校长挺直了身姿,双手扶了扶眼镜,脸上露出崇敬之色。往事历历,他如数家珍。我从中了解到更多关于老华侨留下的感人事迹。
为了资助草创期的学校建设,老华侨毫不犹豫地将准备给孩子买婚房以及举办婚礼的钱悉数捐出——后来他找朋友借钱,才将房子买下。
校舍借的是村里的民房,太破,他回来一看,便坐不住了,说在那样简陋的环境里,老师和同学们怎么能安心教书、学习!他第一个认捐,带回来的钱一分不留,建了厨房、小礼堂、教师宿舍。
……
又过了些天,我在操场上一边散步,一边构思那篇文章,发现食堂前的那两棵高大的紫荆花也盛开了:满树芳华,娇艳欲滴。遂前往观赏。
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蓦然出现在我眼前。他伫立在食堂大楼的楼沿下,头微仰着,盯着一面墙看。走近时,心中一动:那不就是先前在公园那边遇见的那位老伯吗?!他看的是嵌在墙上的一方青石鎏金字匾——校舍拆建志:此地东西侧系爱国侨亲xxx先生一九六二年捐资人民币四万八千五百元建厨房、小礼堂、教师宿舍之旧址……特立此碑铭记xxx先生之功德。
老伯肃立碑前,仿佛陷入遐思,有所缅怀。我不敢相扰,默默而立。许久,老伯方转过身来,看到我时略微一愣,随即冲我摆了摆手。我连忙上前,高声说道:“您还记得我?!”
我这才知道,眼前白发苍苍,身材颀长,戴着银框眼镜,斯文儒雅,满脸笑容的老人,就是那位老华侨的后人!目前旅居国外,此次返梓,应学校之邀,参加所捐奖教金颁发仪式。他没有告知学校,独自悄然而至,寻访父亲印迹。
    我欣喜至极,就在那开得正艳的紫荆花树下,对老先生来个即兴采访。
“这学校是我的父亲一生牵念的地方。父亲是一个赤子、游子,但是他的心在家乡,希望将来自己的子女也可以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父亲是一个爱国爱家的人,他在世经常告诉我们,要多关心支持家乡建设。父亲从未确切交代过我怎么做,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影响着我……”老先生谈及父亲往事,情绪激动,几度哽咽。
我得知,老伯平时省吃俭用,这次返乡拿出所有的积蓄,设立奖教基金,承继先人的奉献薪火,为家乡的教育再添一把柴。老伯父子跨越60载的报效家国之情,襄助教育之志的确令人动容。“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 我突然想起屠格涅夫的名言。
看着眼前开得正艳的满树紫荆,我更深深地懂得游子之于故园,犹如红花绿叶之于树根,情意满满。
 
陈志愿,高中教师,泉州市校园文学研究会理事。教学之余坚持习作,近年来多次参加国家级文学比赛,参赛作品先后获金奖1次、一等奖2次、银奖1次;作品选入《全国诗歌散文作品选集》《全国文学艺术精品集》;有散文随笔作品发表于《泉州晚报》《中华散文网》,古典诗歌作品发表于《世界笔会》《都市头条》《国际文艺家》等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