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浩瀚如烟的文化典籍当中,《山海经》一直是令无数专家学者痴迷的存在,书中记载了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山川、动物、植物、矿物、历史、风俗以及神话传说故事等内容,为我们了解上古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堪称一部“上古文化的百科全书”。
在《山海经》中,有很多令人啧啧称奇的故事,被历代文人取材加工成代代相传的神话传说,甚至有一些直接进入了现代影视剧中,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原来很多人都只是将《山海经》里面所记载的内容当成是无稽之谈,根本不去考究其中的真实性,但是,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当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书中很多记载描述都得到了证实。
因此,有些学者就将其视为史书,还从书中找到了对应的地理位置与书中描写的奇珍异兽,这也让很多人重新审视了《山海经》的研究价值,书荒中还记载了很多古代中国的神话,其中,最有名的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九日、黄帝大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而引发大洪水、鲧偷息壤治水成功、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最后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
想必大禹治水是大家所熟知的神话故事了,但是,一直以来,对于这个故事是有争议性的,这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河?有人说大禹治的是黄河,有人说大禹治理的其实是尼罗河,并且埃及当时还是中国统治的,那么,究竟哪个结论是真的?专家学者在研究《山海经》后,找到了证据。
大禹治水治的不是黄河?专家解读《山海经》后,得出惊人结论
相传,大禹是人类的始祖,为了梳理河道,做了很多事,由于古代的科技并不发带,人们没有什么先进的技术来防范一些自然灾难,一场大洪水席卷而来,让老百姓们苦不堪言,一点办法也没有,这时,大禹居然有办法,还治理好了洪水,拯救了所有人的家园和性命,因此 ,大家都对他十分尊敬,自然而然他就成了统治者。
不过,《山海经》是这样记载大禹治水:“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
我们从这段话不难看出,大禹对于洪水的形容是“洪水滔天,浩浩怀山”,可是,黄河的水流并没有这样大的声势,而且,几千年前的黄河是青山绿水,清澈见底,现在也是因为种种原因,加上环境破坏严重才成了这样,由此推断,并不是黄河。
那么,为什么说是尼罗河?因为符合条件的河流必须是一个流域的根基,又因为埃及濒临沙漠,除了尼罗河,这母亲河再也没有地方去,对此,很多专家也相继研究,想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其中中科院的孙卫东教授在分析商代青铜器时,就发现有一个同位素特征指向地中海一代,孙教授就联想到了过去的夏商与埃及之间是否有联系?
其实,早在民国时期,有人就提出了“华夏西来”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华夏文明来自于成型文明更早的埃及,还提出了一系列“证据”,例如,相似的甲骨文字,后来发现的三星堆遗址,同样和北非的遗迹很相像。
然而,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孙教授就提出了大禹治的是很可能是尼罗河,并且他的证据就来自于《山海经》,还给出了以下两个重要的证据。
《国语》中有一句话:“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孙教授认为,过去的黄河支流并不会对河流附近的原住民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和后果,反倒是尼罗河,在古代埃及期间,因为气候因素的影响,时常发生改道和迁移,对周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而且,在《山海经》中,大禹采用了跟父亲截然不同的治水方式,他是以疏导为主,根据《山海经》记载:“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这段话说的是河水是南北走向,而且还是从东北方而出,最终在西南进入渤海,从中国古代的地图上找不到一条符合这段描述的河流,至于南北向,还能引发灾情的河流就更少见了。
因此,孙教授才推断出,其实,《山海经》中的渤海是位居东非高原上,非洲最大湖泊,也就是世界第二淡水湖的维多利亚湖,虽然,这个结论还没得到证实,也只是猜测,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世界也只是冰山一角,更何况是古世界了,因此,认为《山海经》只是一本神话故事书的朋友们先不要着急下定论,很多研究专家表示这本书中真的可能藏着改变人类历史的千年秘密,它就像是古人留下的一幅“藏宝图”等待着我们不断地发现和探索。
不仅如此,它也是中学教科书里的常客,在《水经注》中就有数十处都引用了《山海经》里的内容,这是中学语文和地理的必修课。
上古奇书《山海经》值得我们仔细阅读。
在这本书中,你不仅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故事,还可以学到各种学科的知识,如果你仔细阅读,你会发现这个故事可能只是一段美化的历史,比如说,夸父逐日是由于夸父族遭受了灾难,或者说书中怒触不周山的后果只是刚好因为发生了一场地震。
最值得一提的是,听说,《山海经》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都舍不得烧掉,《山海经》也是中国文学大家鲁迅小时候“最为心爱的宝书”。